羅東山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高職院校應培養契合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不僅體現在高職學生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所達到的高度、深度與廣度,而且反映在高職學生相關技能運用的熟練與精準以及職業發展能力的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高素質”還應反映出高職學生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2018 年9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1],“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源源不斷為各行各業培養億萬高素質的產業生力軍,讓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職業發展上也有廣闊空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新使命、新目標和新任務: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融入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等之中;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關鍵問題;“德”“技”培養不僅并修,更要相融[2]。
面臨新使命、新目標和新任務,高職院校應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實施針對性的改革。
2019 年1 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3](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蓖瑫r,《實施方案》從教師、教材、教法等三個方面為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明確了要求、指明了路徑。
眾所周知,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而教師、教材、教法(以下簡稱“三教”)相應的改革則是具體實施教學改革的落腳點;“三教”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確、路徑是否合適、方式是否得當等,決定著教學改革的成敗。因此,本文擬就如何探清“三教”三者關系、探索“三教”改革實現路徑、確保“三教”改革成效等問題展開討論。
我們知道,教師、教材、教法是教學改革的三駕馬車,要齊頭并進。關于三者關系及重要性的討論由來已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之觀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教師的職責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說明,凸顯了教師在學生成人成才中的重要性;孔子,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師,提出“學而時習”“溫故而知新”“學思并重”“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就當今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而言,其借鑒作用仍不可小覷;我國著名職業教育家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應構建“參與一切,容納一切”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在涵蓋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相關知識的同時,更要體現熏陶學生價值觀、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內容。教師、教材、教法各自相關的功能及作用得到了積極的肯定和充分的印證。當然,三者并不割裂,相互支撐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
進入新時代,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相關培養目標的實現更是基于“三教”改革的成效。基于此,我們首先要探清“三教”三者的關系。就三者的關系而言,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是“三教”改革的關鍵;教材是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的載體;教法是“三教”改革的路徑,先進的教學理念與切合時代要求、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內容最終要通過教法的變革去實現。
《實施方案》、全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電視電話會議[4]、“雙高計劃”建設方案[5]等催生了眾多的職業教育改革新方向,比如“德技并修”“育訓結合”“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等人才培養新模式,而“三教”改革正是上述人才培養新模式落地落實的根本保證。
毋庸置疑,“三教”改革目的明確,目標遠大,是高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所需,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之基,意義重大,高職院校應走好這條改革之路。如何走好?筆者以為,高職院??蓮木劢埂耙粋€主體”、打造“兩個平臺”、促成“三個融合”、緊扣“四個側重”等四個方面發力。
聚焦“一個主體”說的是教師應持有的教學理念,涉及“教師”方面的改革。高職院校生源結構多樣,生源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為不足,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任務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采用、評價方式的實施等都要考慮是否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要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既要當好學生學習的陪伴者,也要當好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還要當好學生思維創新的激勵者,更要當好學生信念堅定的引路者。
為了確保課程核心素養和相關教學目標的實現,高職院校要多渠道、多途徑創造條件,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發展奠定基礎,努力打造好兩個平臺,即服務學生學習的“學生多線學習平臺”和助力教師發展的“教師協同發展平臺”。
“學生多線學習平臺”,線下線上結合,涉及“教法”方面的改革,強調教師在用好課堂教學主戰場的同時,要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合理開發、引進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效開展數字化教學,發揮網絡對課堂教學的支撐、補充和延伸作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為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提供動力。筆者所在的課程教學團隊在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的基礎上,嘗試利用相關數字化教學資源,比如英語單詞的學習,引入“詞達人”APP,課文內容的延伸和鞏固引入“WELearn 隨行課堂”,“課前”“課中”“課后”環節的學習使用“智慧職教云課堂”以及適時跟進相關微視頻,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的起勁,教學效果較好。該平臺的助學作用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驗證。
“教師協同發展平臺”涉及“教師”方面的改革。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高職院校教師面臨著諸如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何在教學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深刻領悟“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以及如何落實“三全育人”等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也面臨著因生源多樣而滋生的教學難題、因教學手段創新而產生的技術生疏、因人才培養方式變化而帶來的適應困惑等。高職院校及教師要主動求變,勇敢迎接挑戰。在固定課程教學團隊的基礎上,以人才培養方案一致為主線,可跨院系、跨學科、跨課程組建“教師協同發展平臺”。該平臺有利于教師明確目標、協同育人,有利于教師各展所長、彌補不足,有利于教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積極為教師協同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既鼓勵公共基礎課教師拓展學科方向、延伸學科內容,培育雙師素質,又鼓勵專業課教師深入企業一線,了解崗位所需,淬煉專業技能,還要求平臺教師加強交流,互補短長,協同創新,并形成機制。
促成“三個融合”指的是教學內容的選取理念,涉及“教材”方面的改革。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精益求精、適時創新,凸顯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職院校在教材的編寫模式和內容的選取上要下功夫,努力做到“三個融合”,即知識傳授與文化傳承相融合,能力培養與崗位需求相融合,素質提升與成人成才相融合。
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在教材編寫時,一方面要體現基礎知識的適切性與前瞻性,既契合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又反映未來崗位所需及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立足鑄魂育人,注重價值引領,體現課程思政。同時,在教材體系的編排上,應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實現技術融合;在內容選取的原則上,應設置職業場景,以真實項目為載體,實現產教融合。為了有效促成“三個融合”,高職院校應聯合相關行業企業,開發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教學資源。
上述“三教”改革的相關做法能否有利于學生成人成才?能否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能否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完善?相關成效應在教學評價中逐一體現。體現應基于哪些原則?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應遵循“四個側重”原則,即教學評價側重于學習過程,教學評價側重于學生增值,教學評價側重于同伴協同,教學評價側重于態度改變,各占一定的權重。
“學習過程”反映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指標,涵蓋遵規守紀、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勇于創新、成效呈現等,教師、學生及其同伴都是評價的主體,以客觀評價為主,實行量化打分;因為是即時反饋,學生據此可以一方面揚己所長,另一方面及時糾偏。
“學生增值”納入“成長卡”管理體系,實施學生分組管理,由學習委員和組長記錄學生學習中的成長指數,主、客觀評價相結合,以“星級”標注,1 顆星為最低,5 顆星為最高。
“同伴協同”實施學生分組管理,反映的是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共同學習、一起成長的相關情況,以主觀評價為主。
“態度改變”反映的是學生在進取精神、努力程度、價值認同等方面的變化,以主觀評價為主,客觀評價為輔。
“三教”改革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頭戲,關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應高度重視,積極行動。當然,“三教”改革的內容、載體、途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生源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要求的進一步細化,以及技術手段的進一步更新,又會被賦予新的使命、新的內涵、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