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巧娜
(河北省永清縣三圣口鄉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600)
教育行業是為大眾服務的,各行各業應緊跟著社會的需求,而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同時也需要遵守這個規則,只有把育才機制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才能促進教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目前而言,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講堂上不僅要傳授語文課本上的基礎文學知識,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添加有關生態環境的知識,提高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的認識,進而完善學校的育才機制,從而輸出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
生態一詞,來源于國外古希臘,學科上的學名就是生態學。生態學在最早之前研究的是生物個體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隨著人類生態的不斷轉變,而今更廣為人知研究的是有機生物包括人類在內與周遭環境關系的學科。“生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生物個體在大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自然狀態。而“道德”這一理念是由我國在思想上有崇高建樹的思想家老子所提出的。“道”是指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和準則;“德”則是指人的思想品性。進而,有了道德這一思想觀念。結合來看,生態道德教育,就是在教育的基礎上增加生態道德的知識教學體系,從而形成學校新型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在生態問題加劇的今天,為了讓生態可持續發展,在教育教學上讓孩子們從小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懂得保護環境,從而關注生態自然的發展,把它作為道德準則嚴格要求自己,養成愛惜花草、熱愛自然的優秀品德。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階段的教學,很少沿用新的課堂傳輸方式。而直到近幾年,生態道德教育的概念才剛剛引入教育行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很陌生。加之教師在教育上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意識到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對于生態道德教育視而不見,還是按照固有的教學模式傳授學生,片面地認為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在試卷上考出滿意的分數就可以了。這種教學模式,就是傳統的應試模式,讓學生的學習陷入了一味追求高分的死循環,并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另一種原因,是教師自身對于生態道德教育不知從何入手,由此,也無法把生態道德教育完整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不能在學習中獲得生態道德教育。
分析生態道德教育很難在現在的傳統教育共存的原因。首先,于學校而言,沒有很好地引起高度重視,所以一個學校的學風影響到整個學習的氛圍,校領導的思維能夠帶動整個學校的學習思維和模式。其次,在小學的課程內容中,基本不涉及生態道德教育,語文、數學、外語是學習的主體,并沒有涉及保護環境相關的課程內容,自然而然,在學生的生活中也不會關注到生態環保的問題。而后,在考試中,對于中國傳統的應試教學而言,考試自然只涉及書本上的內容,更不可能會出現生態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識,教學目標上也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對于生態教學在課程上面的傳授有難度。然后,教師由于在受教育階段也很少被灌輸生態道德教育,所以要想讓他自己去教學生,就很困難。最后,基于生態教學的環境,室外教學效果最好,而固有的教學模式,是在室內教學,所以教學模式相反,無法融入現有的教學環境。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講堂上融入生態道德教育,一定會有人產生疑問,為什么不選擇其他學科呢,因為,語文教學有自身學科的天然的優勢。曾有人言:文章是通過傳授道理從而為人所知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上融入生態道德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素材穿插生態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將生態觀念傳達給學生。教師無論在學習語文課程的任何階段都可以巧妙地融入生態道德教育。對于數學而言是理工科,計算固然很重要,但生態環境的保護不需要依靠計算來獲取。而英語更不可能采取,因為,母語還在學習階段,更何況是外國語言,還要穿插并不熟悉的生態道德教育,對于小學生而言,簡直是難上加難。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在語文課程上傳達生態道德教學,是對于小學生最好的學習模式。就目前社會人才而言,作為社會工作者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能力,還需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專業能力強的人可以走到更高處,但同時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人往往走得更遠。因而,在語文課堂中融入生態道德教育,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而且能讓教師在語文教學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和發展,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方位的發展,進而引導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適當融入生態道德教育是明智之舉,而正因為這樣,語文教學與生態道德教學產生了密切的聯系。
首先,要想在語文課堂上傳授生態道德教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語文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的直接傳授人,而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教師的品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認知。試想,作為教師自己都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責任感,那么他如何能夠來承擔教師這一職責,而對于在語文講堂上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簡直是紙上談兵,根本不會落到實處。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學校要鼓勵教師去關注生態,并為學生樹立榜樣。其次,在教學模式上,作為語文教師,如何能夠巧妙地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教師自身鉆研教學素材,在課前做足功課,利用各種渠道來研究其中的原理,只有教師自己理解透徹,并把它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在課堂上融入就不會出現特別大的問題,反而效果事半功倍。最后,古語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只有教師能夠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以學生為本,以此才能真正把學生的才能激發出來,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最多最多的就是詩詞歌賦,相信很多人,在小學的時候都會被要求背誦唐詩宋詞,最經典的就是《唐詩三百首》了。由于古詩短小精煉,朗朗上口,對于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背誦。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值得背誦的古詩。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傳授講堂中,可以適當地融入生態道德教育,在古詩中更不乏很多關于贊美大自然的詩句,由此,對于在詩歌中融入生態道德教育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有古詩二首,分別是《秋晚江上》和《花牛歌》,前者是描寫了在秋季江邊晚上的美景,有歸巢的鳥兒,有即將落山的夕陽,還有頭白的蘆葦,這一切的美景都盡收詩人的眼底,表達了詩人熱愛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感,這些景物的烘托更加襯托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后者是描寫了一頭花牛的一天,花牛睡在草地上壓扁了稻穗,而后又去草地里翻滾了半天,表達了牛生活的愜意,就這樣不一會兒,時間就過得飛快,太陽已經落山了,花牛還在草地里做著夢呢,表達了生態自然的和諧與美好。首先,讓同學們熟讀這兩首詩歌,并試著揣摩詩人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并找出對應的表達感情的詩句,鍛煉學生們詩詞鑒賞的能力,由此,在傳達生態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傳授學生語文知識的功底,兩者并駕齊驅,以彼此為基礎、為理論,互為成就。最后,教師,讓同學們討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并說出在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生態問題,并想出解決的辦法,如何更好地讓人類保護大自然,并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既然是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融入生態道德教育,那么一定缺少不了在課堂上運用語文現有的閱讀素材,這樣既可以不用花費時間找課外的資料,也同時減少了教師的備課時間,又可以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經歷和時間研讀語文教材,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不會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知識,增添了生態道德教育,可以把知識帶入生活,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知識源于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把生態道德教育落實到實處,能夠很好的融合語文教學內容,把生態觀念理解得更透徹。
通過人教版三年級第五單元第十六課《金色的草地》為例,這篇課文是贊美草地的,文中講述了童年時代,在鄉下和弟弟一起去釣魚,并在草地上玩耍,從而發現草地顏色不同的變化,與此同時對蒲公英神奇的發現,并產生了好奇,不僅表現了探索大自然的樂趣,更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因此自然與生態有關,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與生態有關的詞:草地、蒲公英、魚。在課堂上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熟讀課文內容,并讓學生說出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分組派一個代表展示,這樣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認知,從而引入大自然生態道德教育。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內容,搜集現在的荒漠化的圖片與這篇課文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現在的環境已經危及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剝奪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從而呼吁同學們要學會保護環境,熱愛我們的大自然。
在當前的教育看來,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需要專業理論知識能力強的人才,更要學會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工作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知識的活學活用,因此,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感,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在課外開展主題為“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講座,進而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生態環境。除此之外,讓學生走出校門,到戶外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春游野餐,感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然后在野餐的同時,提醒同學們不要亂扔垃圾,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美麗的大自然。最重要的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公園做義工環保活動,并派發兩個任務,一組作為環保的宣傳員,讓群眾意識到生態環保的重要性;另一組,看到有垃圾的地方,把它撿起來,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小小的貢獻。相信同學們參加了這些積極有意義的生態實踐活動,一定會加深自己對生態環保的認識,養成良好的保護環境的優秀品質,從實踐中汲取經驗,與此同時,也會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做環保,這樣就會把生態道德教育傳播的愈來愈多,從而也達到了環保實踐活動的真正目的。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育發展的今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更多的知識在互聯網共享,而傳統課堂很容易讓學生感覺厭倦,而學習效率自然不高,因此,在傳統課堂上,需要語文教育者做出改革和創新,讓語文學科與時俱進。加之社會需求的人才不斷更新,綜合素質能力更加重要。因此,在當前生態道德教育缺失的情況下,要基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和當前語文教學的傳授困境,從而將生態道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同學們從小樹立生態自然保護的意識,讓同學們懂得我們的大自然的生活環境需要人類的共同守護,因而也能夠改善如今語文教學的困境。生態道德教育的融入提高了小學生的素質能力,也使語文教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