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羽萍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高職醫學檢驗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血液學檢驗技術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該課程將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通過各種實驗課程教學方法與技術,“顯微技術”、“生物化學技術”、“免疫學技術”、“遺傳學技術”、“細胞生物學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等,深入研究血液以及機體內造血器官各種病例變化等,讓學生全面掌握血液疾病發生的機制,并學會通過相應的癥狀以及檢查報告進行血液疾病的診斷等,進而對血液系統疾病的系統認知。具體而言,血液學檢驗檢測既屬于血液學的學科范疇,但同時也屬于醫學檢驗的學科分支,因此,該門學科屬于醫院檢驗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但由于該專業涉及內容較廣,再加上科研范圍較廣,對許多高職學員而言,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實際問題,有一部分學生會感覺課程“內容抽象”,學習起來難以理解,學習難度較大,例如骨髓細胞相形態的認知等內容。同時,在教師教學中也存在諸多教學問題,影響了課程教學的成效。
在醫學類課程教學中,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課程教學中配備足夠多的教學標本,才能引導學生對相關病理結構及發生機制產生正確的聯系,尤其是一些動態性的變化過程,要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提高對相關病變過程及病變特點的辨認能力,更需要足夠的教學標本。然而,在血液學檢驗技術教學中符合要求的標本非常難以獲得,這就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課程教學的成效。血液標本是一種較為容易獲得的教學素材,幾乎可以達到“隨時”“隨地”可獲取的便捷性,再加上還有其他學科會涉及血液細胞形態的認識,因此,對于大部分高職學生而言,都能夠較好地掌握血液相關知識,且能夠對血液細胞形態進行準確的、快速的辨認。但骨髓細胞就不一樣,首先該細胞的形態會呈現出變化多樣的特點,在短時間內難以全面掌握,而且,骨髓標本以及典型的玻片標本等都非常難以獲得,再加上相關實驗課學時安排有限,這就導致課程教學受到較大的阻礙,學生在優先的課程學習中、在有限的教學標本條件下,不能形成更好的形態辨認能力,從而影響教學成效,也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后續相關內容上的高效學習,最終會影響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
在血液學檢驗技術的課程學習中,“骨髓細胞形態”和“細胞化學染色”是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對血液系統疾病進行分析并診斷的第一步,因此,要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就必須掌握這兩個關鍵點。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資源上相對缺乏,例如學校本身沒有附屬醫院,或是學校位置偏遠,不能與優秀的醫療結構合作,這就導致該課程中涉及到所有實驗課程部分只能在校內實驗室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中,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局限,例如試劑的嚴格管理,以及與細胞化學染色相關的部分物質難以獲取(主要是指有毒、有害的試劑),這就會限制課程學時安排,而一些有條件的項目,也會由于受到標本以及實驗條件等方面原因的限制,影響了教學效果,“細胞化學染色”成為許多學生的學習難點,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對該類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細胞的認識和辨識能力,同時,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重要理論知識的吸收與消化,考試成績受影響。
對于一部分高職院校而言,血液學檢驗技術這一學科是新開課程,對于教師與學生而言都是在摸索中,需要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加以探索,從教材、教學方法、課程安排到考核評價制度以及資源庫搭建等,不斷推進課程建設走向規范化和系統化。按照課程設置最初的設想,在血液學檢驗技術的教學資源庫中將包含豐富的教學素材,包括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計劃(學期計劃、年度計劃)、實驗課程安排(校內實驗、校外實驗)、骨髓和血液細胞形態染色圖片庫以及習題庫和試題庫等等。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資源庫正處在建設過程中,在課程實施中還缺乏一些教學素材,再加上缺乏集中性的課程學習與課后復習,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鞏固學習,使得學生的認識僅停留于理論知識的層面,憑“自覺”進行學習與鞏固,不能通過系統性的指導完成課后鞏固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習的成效和學習積極性。
血液學檢驗課程中,學生必須掌握系統的知識,包括正常情況下以及血液病狀態下的各類細胞的識別、骨髓報告及骨髓象分析等內容,還需要對常見的一些血液病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無論是該專業的課程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在能夠對血液系統的疾病進行全面分析時,還能充分結合豐富的臨床知識,這才能提高病情診斷的正確性。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課程教師的在血液疾病方面的知識儲備相對不夠,在加上多方原因影響導致學生在血液學檢驗技術的課程學習中,還沒有完成臨床學科的系統學習,因而對臨床疾病的相關知識不了解,會在較大程度上教師的教學成效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
在血液學檢驗技術的課程教學中,將涉及到大量的醫學技術使用,同時與臨床關系也非常密切,這就代表著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對理論知識加以消化,并學會相應的儀器操作和技術方法,學以致用,才能將相關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中。而要加強實踐課程的實效,則需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通過主講教師、帶教教師的醫學綜合素質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提供更切合醫學實際的課程指導,因此,應當加強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可從三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指派課程教師積極參加省內或國內知名血液機構或教學單位的進修與學習,以學院為基礎組建成血液學檢驗技術的專業教學團隊,提高團隊的整體教學素養。第二,打造“集體備課+分組實驗”的教學模式,提高實驗課程帶教的整體效率。第三,鼓勵高職院校內符合條件的檢驗教師積極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證,提供整體教學實力。
在實驗教學中需要借助大量的先進教學設備,按不同的學校辦學,實力不同不能做到各教學環節配備完整的教學設施,學到學校應當立足實際基于綜合辦學情況,適當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對已經配備的設備加強維護和充分應用,例如在部分學校已經購置了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該系統中能夠找到玻片中典型的細胞或者染色的圖片,也可以提供大量典型的數碼相片等教學資源,在課堂中為全體學生進行集中展示和詳細講解,促使學生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展開課堂討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實驗項目與理論知識“不統一”的矛盾。但由于這套教學系統整體價值不菲,而且顯微鏡是精密儀器,在使用中一定要做好保護,忌摔、忌塵、忌潮,因此,要不斷加強探索,如何有效保護設備的優異性能,又能盡量提高應用價值,不斷延長系統給的使用壽命,提高教學價值。
血液學檢驗技術這門課程主要是利用“檢驗醫學”的系統性知識與技能來有效解決臨床中各種血液病的診斷問題。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中以“備課、授課、聽課、復習、練習”為主線,強調教師的“教授”過程,而學生則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中,課堂中以聽為主,較少思考,不能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這與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有較大的距離。在新時期的課程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并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指導,提高學習成效。為此,血液學檢驗技術課程應當積極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持,為課堂教學提供助力。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翻轉課堂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在國外也已經被應用到醫學專業的心血管、影像學、藥理學、呼吸以及腎臟生理學、護理學和麻醉學等學科教學,徹底顛覆傳統模式,提倡構建新的學習路徑:上課前學生在教學片的引導下自主預習,課堂中教師指導旭升展開應用層面的知識討論與問題解決,下課后結合教學片進行復習、鞏固、練習與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個過程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活躍檢驗技術課堂的氣氛,并且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深刻明白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最終是為臨床服務,而非為了考試,進而為課程的系統學習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血液學檢驗技術是一門難度較大的專業學科,內容抽象,難以理解,對許多高職學生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阻礙。同時,由于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且該門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也存在諸多問題。要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就必須立足于課程實際,充分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人才培養計劃,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課程教學策略,才能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