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祎 胡杏培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教育部多次強調“停課不停學”,這為線上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為適應特殊的教學大環境,實現教學任務,線上教育平臺數量迎來大爆發,高校適應并注重發展線上教育是可以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共享,提升教學成效,但同時也為高校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疫情期間,開放國家課程資源、各地網絡平臺資源、校本特色平臺以及特殊時期新增的免費課程促進了優質資源的全民共享,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線上教育在豐富現代教學方式,改進教學評價的同時,提高了教學成效。線上教育具有傳統教育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其打破了時間、空間、地點對教學的限制,豐富了現代教學方式,讓教學授課不局限于教室,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增加了師生的交互頻率,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真實情況,反思并改進教學活動,學生也能反復觀看,溫故鞏固,提高教學質量。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格雷格?帕帕佐普格斯所言:“大學的任務更多在于創造學習環境,其系科的實力則是次要的,教學重點不在于講課,更需要的在各學習小組之間來回走動,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同他們進行一對一的互動式教學。”[1]教師可以在各個教學平臺上,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學習情況給出相應的分數和評價。在教學平臺上,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學生可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不足,改善學習行為。學生也可匿名開展對教師的評價,而教師則可對反饋內容進行能動性反思,調整施教行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其次,線上教育有利于開展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與傳統課程相比,個性化教育是線上教育的另一大亮點。線上教育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動態變化過程,教師通過分析相關記錄,可以及時掌握學習者的興趣點以及學習薄弱點,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水平,設計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及有效的互動答疑環節。而大數據提供的學情報告書能夠及時反饋線上教育問題,有助于教師隨時調整教育設計,通過互聯網平臺適時指導,實現適才的個性化教育。
最后,線上教育擴大了教育資源供給,有望解決教育資源不平衡問題。線上教育是有效緩解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的現實選擇,也是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比更靈活、更多元,在線學習對教師和課程更具自主選擇權。[2]線上教育有助于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更好地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和覆蓋有利于教學水平相對落后地區的學生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減小與發達地區學習者的學習差距。
教育的根本特性是雙邊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但線上學習較差的體驗感和不現實感正在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及教學效率的實現。線下學習的場所主要為教室,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演講、辯論等方式實現合作學習,而線上學習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交流,情感性體驗較差,學習氛圍更無從談起。由于教師不能實時觀察到學生個體的上課環境及學習行為,無法對學生進行實時監管,而自律能力低的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把精力分散在其他方面,使得線上學習往往難以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成效甚低。
近年來,在線教育企業層出不窮,但大多數的企業和平臺都是曇花一現,師資力量低下,教學制度松散,這從側面反映出教育監管體制對突發式教育企業短期監管能力不足的缺點。究其根本是在線教育市場的火熱吸引了資金的流入,但企業沒有立足創新根基,隨波逐流。在線教育因網絡資源沉淀龐大,經過篩選后就可以發現很多優質教學資源,但許多人因懶散浮躁,不愿靜下心來花些時間研究和學習網絡課程,使得刷課業務得以興起并快速發展。[3]各類刷課軟件在學生群體中受到追捧,成為在線學習的主流學習方式,網絡課程的開設流于形式,教學成效甚微。
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教學影響較大,其學習常常受生理狀況、興趣、外界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居家學習和教師線上授課使得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師生在空間上被隔離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弱化,學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這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動機和較強的自律能力才能完成學習。”[4]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娛樂消遣”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很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和負面網絡文化,影響著網絡課程中情感目標培養和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給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教育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受突發疫情的影響,大部分高校自愿或被迫開始實行線上教育,但由于這是一次從零開始的任務,學校、教師和學生大多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尤其是線上課程資源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生需求匹配度低,正在阻礙著線上教學的深層次發展。一方面,一些不適合線上學習的學校課程模塊如專業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也采用線上授課的方式,學生不能自主體驗、觀察和探究,影響著課程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線上課程眾多,但與本校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實際及學生需求契合度高的課程卻較少,且線上課程缺乏指定教材,教師在選擇時會出現線上課程與學校培養方案不匹配,配備的教材與授課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影響著教學的實施效果。
在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不斷交融的大環境下,教學任務和教學質量是首當其沖的。教學要尊崇以人為本、共同學習和督促進步的教學理念,緊密結合線上教育的特點,在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和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靈活處理,徹底改變單一的“聽報告式”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依據教學內容,設計課堂討論主題,組織學生互動交流。課后安排適當的作業,勤督促,認真分析,及時總結,對癥下藥,善于發現亮點對其進行表揚與激勵。如有不按期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教師應當仔細查明原因,找出癥結所在,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并進行跟蹤調查。同時,教師要與學生勤交流,聽取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訴求,結合學生需要設計教學活動。
課程平臺建設應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堅持符合在線教學需求的“一體化”構建原則,構建科學有效的質量監控機制,杜絕形式主義。[5]陳慧女副教授曾言:對于“代刷”組織應當堅決制止,對依靠“刷課”來獲取學分、拿到高分的同學也應該按照“違反誠信原則”來予以適當懲罰。學校和平臺要進一步加強對于網絡課程資源的監管,完善網絡課程體系,構建優良的網絡教學資源學習結構,使網絡資源能夠不斷走向正軌,促使學子們能夠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學校和教師要不斷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和道德教育力度,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幫助學生在網絡世界中找準方向,使其學會利用優質網絡資源,規避網絡“負能量”,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絕非是一日之功,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育實時、高效等特性,多角度、全方位引導學生,避免學生受到不良思想侵蝕,使學生在良好的網絡教育中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信念及價值觀。
優質的課程資源,完善的線上課程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學校要堅定地把優質課程的開發、建設與應用作為線上教學的核心工作,讓其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大線上教育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設一批有學校特色、代表性強且數量充足的省級或校級線上課程。其次,推進學校網絡課程平臺建設,打造校級課程,以滿足學生網絡學習的需要。成立專門的網絡課程管理團隊。對不同課程成立不同的研究組,研究組內的教師相互幫助,團結合作,共同完成線上課程的資源建設。最后,國家和學校應當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有利條件,鼓勵青年教師積極投身于線上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之中,并使教師能夠基于網絡課程平臺開展混合式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實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師生教與學的能力和體驗。
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但網絡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教育,與線下教育相融合是其未來發展的主要路徑,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線上教育不僅要求知識的準確傳遞,更需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感。例如教師們通過網絡平臺更便利的共享教學經驗來解決與學生線上互動問題。當學生們感受到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不同魅力時,可以更好地接受線上教育。因此,學校和教師將進一步提高對此的關注度,發展教育信息化,發揮線上教育的共享優勢,為未來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打好基礎。
線上教育以學生為主體,資源豐富、方便快捷,能夠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定步調的個性化學習,實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生教育的深度融合。但在突發情況下采用的教授方式無論如何都是有界限的,暴露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找出問題根源,總結成績和不足,在今后的常態教育中規避缺點,發揚優點,充分發揮教育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活用,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