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 041000)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獨立的意識形態,本身具備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其教學的目標是強化學生本身的綜合素養,為人才市場輸送更多專業水平較高的人才,為國家儲備人才力量。高職院校在新時代的課程改革方面越來越注重教學特色的展現,學校的領導人員也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育人的重要意義,希望可以將道德理念貫穿于課程的各個環節當中,實現多角度的人才培養方案。
當前處于新媒體時代,社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信息,學生在學習時有了更多的信息獲取途徑,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化越來越顯著。為了強化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需要不斷革新教育形態,但是仍然需要將公共性價值目標涵蓋其中,萬變不離其宗才是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最終奧義。
這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中處于基礎地位。新時代背景下,領導人在培養人才方面著重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體系構建,注重以人為本理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在教育方面上概念意義不斷延展的具體體現。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保證學生本身的獨立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環節當中,確保對待每個學生,對于每個學生所做出的決定都是正確的,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高質量人才的塑造。除此以外,堅持以人為本核心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這表示這當代教育界對于教育發展本身的認知,表現了對待素質培養人才的態度,也為教育事業的輝煌奠定了基礎。在古代,先賢圣人將“德”放在了首位,認為培養人才的第一個基礎就是道德觀念的塑造,新時代,道德觀的建立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來實現,不斷擴寬教育發展的形式和目的,使得新時代的教育充滿了前瞻性,這也是核心觀念培養人才的必然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素材。
這一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邏輯再次拓展的理念深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理念的內化,需要借助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所實現。在課堂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知識的互動,也是情感的交流,內在涵蓋了自身的思想品德,是社會理論的不斷內化,會逐漸將新時代的理論思想逐漸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模式,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成為影響自己的理論指導,指引著自己的成長發展,化為實際力量推動自身進步。在科學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主體,應當對于自己的所處地位有一個清晰界定與認知,了解到自己所發揮的作用,借助對于外界環境的理解和認可,將自己所獲得的實踐經驗和情感認識結合到一起,轉化為自身的發展力量,不僅僅可以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認知,還可以強化已形成思想道德教育體系的內化,實現由公共個體轉變為群體自然德行的革新,這就是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發展過程中的深刻內化。
這一理念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邏輯特點的展現。通過參與到具有公共性的活動當中,不僅僅可以接受社會性質的熏陶,還可以將接受到的行為特征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精神素養,是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發展中的一種具體體現形式。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比較強調專業課的學習,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這是因為想要塑造技能型人才,所以會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很多多元化的理論實踐環節,進一步強化綜合素養的提升。實踐經驗具有外化能力,不僅僅表現在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技能的掌握程度,還包括對公共性實踐實質的理解,通過實踐與社會之間建立獨特聯系,更好的驗證理論思想,這是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一種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價值所體現的意義是學生將自己的所學所知轉變為自身內在的素養,強調對于核心培養的培養,更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為主體的核心思想,是對于單個個體和群體關聯之間的公共價值體現,也是矛盾觀和發展觀辯證統一的呈現,是一種邏輯意義上的革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最先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德育,不僅僅需要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所獲得,還需要自己對于行為模式的認知不斷深化來實現。從微觀層面來看,德育針對的是人自身優良品質的提升,強調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核心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含的社會屬性更加明顯。高職院校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德育活動的科學價值意義,基于每個人主體的發展理念,去實現素質的提升,除此以外,高職院校應當以德育作為主要的培養方向,將其作為科學指標,協同各個單位以及社會力量,潛移默化的對于年輕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社會進步,教育綜合性越來越強,思想教育及綜合素質培養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為了推動思想教育及綜合素質培養教育工作的發展,在教育改革中明確在高職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發展方向。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引起高職院校的重視,高職院校開始將思想教育同技能培訓相結合。在教育改革中,高職院校需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發揮思想教育作用,利用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提升學生思想素質。在推進思想教育課程的進程時,應當堅持育人為本為中心,將思想教育課程同傳統專業知識課程結合,針對高職院校特色進行技能培訓,提升針對學生群體的政治工作水平,提升校園綜合素質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水平、教育質量。鏈接思想政治課程同教育模式的突破需要教師隊伍進行研究,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教育開展狀況,結合學生專業課程反饋,突破原有的德育教育的局限。發動教育團隊,探索全新教育模式,促進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同道德教育工作共同發展,形成協同效應,提升高職學校教育水平,實現綜合性、全面性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在突破傳統教育模式束縛時,需要堅持教書育人等基本教育原則,在教育改革中堅持因材施教,將德育課程融入高職日常專業課程中。通過將隱性教育、顯性教育二者結合,來構建全新教育模式,在日常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內容,進行滲透教育,全方位提升高職學院思想教育水平。
自律是一個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也是思想內化的呈現形式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架構中,將現代道德教育理念內化于心是受教育者對于自身行為的一種約束,通過受教育的方式來具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學習是建立在自身道德標準形成和素質水平提升的基礎之上,需要人將自己的行為模式結合公共性內化于心,以下是具體的實施方案。
治學:通過多個角度去分析培養對象的行為模式,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塑造學生的素質,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增強對于事物的判斷能力,能夠在看待事物時分不同角度去辯證探討,利用自己已有的實踐經驗去抵制錯誤的人生觀,塑造正確的三觀。除此以外,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治學過程中,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讓學生自己去監督自己的學習,借助業余時間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在邏輯演繹中強化自身的思維方式,嚴格內化理論。
為人: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依照自己已形成的一套行為模式體系來進行,所以應當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行為體系,將新時代價值理念納入到性格養成中,使得道德理念存在于靈魂深處,自覺構建以核心價值觀為主要體系的行為理念,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人格轉變,逐漸由理論知識轉變為內在價值的深度提升,不斷強化內在主體的思想體系構建。
激勵:自我激勵大多數來源于人自身內部所產生的力量,一般情況下,激勵常常指的是外部力量帶來的價值提升,是對于自我價值的認可,激勵去做更多對于社會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方向來看,更注重的是由學生內部能動形成的激勵力量,通過潛意識的影響,讓學生從本質上認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價值意義,增強在塑造個性人格方面的作用,在面對問題時,給予自身積極的心理暗示,去處理問題,強化自身存在的意義,發揮激勵的正面作用,實現外部力量轉為內部力量的轉變,也是理論向行為模式的優化提升。
高職學生在課堂中發揮的主觀能動性是以學生為主體所開展的,目的在于鞏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相關價值理念的內化,能夠為學生未來在職業方面的選擇提供更為清晰地導向,強化社會適應性,合理內化思想教育活動的邏輯意義。
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弊端,教育者沒有認識到社會環境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在發揮主體作用時,往往以社會環境為依托,實現最大效率的社會認知。然而,傳統的思政教育以學校為載體來開展活動,將實踐活動的意義與社會環境的聯系割裂開來,所學到的知識內容很難從生活方面體現出來,在進入社會以后,沒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感受不到自身價值的認同感,就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意義存在疑惑,這并不是最先開展活動所要實現的效果。社會是公共性不斷延展的共同空間,在強化實踐中需要不斷擴充對于環境的認知,強化大學生對于社會環境的了解,引導社會力量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
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各級單位部門需要加強對于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充分認識到塑造人才品質的重要意義,調動社會資源,多組織具有實踐價值意義的活動,搭建大學生能動交流的平臺,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為他們整合一個公共性資源較多的社會環境,增強其實踐經驗。家庭對于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內容也不應該僅僅是說教,而是需要認識到實踐對于學生確定自身價值的重要意義,能夠讓他們意識到社會是需要他們的。除此以外,企業也需要充分發揮作用,與學校之間建立聯合責任機制,定期引入一部分高職院校進入到企業中,提前感受企業的核心文化,強化社會適應能力,從多個角度讓學生認識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使得實踐育人活動取得顯著實效。
在實踐育人環節,政府也可以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結合家庭,實現激勵機制的構建,通過不同層次的聯合性互動,將現代教育理念內化于教育者的心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塑造人才的關鍵所在,也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最終與社會環境相結合,重新構建邏輯體系,借助實踐活動,實現價值意義的強化,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人格品質,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也是社會環境實踐價值提升的最佳體現,能夠幫助教育達到理想效果。本文著重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邏輯體系的展現形式,利用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必要意義,在塑造高職院校學生品格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是打造新社會治理格局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