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龍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音樂表現力和鋼琴演奏效果成正比,當演奏者擁有較強音樂表現力時,能將自我情感、作品內涵隨著音樂流動一同傳遞給聽眾。這也意味著在鋼琴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演奏技能培訓,還需加強音樂表現力培養重視。當前在實際鋼琴教學過程中,受教師、學生雙方因素影響導致音樂表現力培養效果不佳。為提高鋼琴教學綜合成效,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需綜合考慮學生實際針對性施教,為學生提供大量音樂表現力養成平臺。
鋼琴教學與音樂表現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一,可將音樂表現力視為教學內在動力。音樂表現力往往決定著學生學習質量,理解、想象及感知是音樂表現力三大元素,各種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學生經過長期學習,積累豐富經驗。音樂表現力能進一步抒發鋼琴作品美感,當學生具備表現力后能掌握正確、適當的彈奏技巧,使其彈奏效果得以提升,因此,音樂表現力也是鋼琴彈奏效果提升前提。判斷學生鋼琴彈奏水平不能僅從技能上深入,應結合鋼琴彈奏時的整體效果綜合考量。其二,音樂表現力是教學外在表現[1]。在鋼琴教學中有的教師比較注重情感、內涵傳達,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技能,還要求學生能夠將自身對作品的見解、思想情感注入彈奏環節。相比之下,如果只是一味彈奏音樂忽略音樂內容傳達,難以使聽眾引起情感共鳴,但如若能傳達音樂情感因素則能將聽眾迅速帶入情境,彈奏者也會更加投入,彈奏者、聽眾與音樂之間形成情感互通。而這一切都需建立在音樂表現力基礎上。其三,音樂表現力是促進音樂與教學共同發展的指引力量。學生在彈奏時通過音樂表現力將情感內涵傳達給聽眾。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聽眾對相同鋼琴作品的感受看法存在差異,這也促使音樂表現力為聽眾打通鑒賞通道,引導聽眾站在另一角度重新品味音樂。學生在長期實踐中能積累更多鋼琴彈奏技巧,對音樂表現力掌控更加自如,站在專業領域長遠發展視角來說十分必要。
鋼琴音樂表現力并非一蹴而就,隨著訓練時長不斷增加才能形成音樂表現力,而要想柔韌有余的控制音樂表現力對學生要求更高。可將鋼琴音樂表現力培養要求總結為以下幾點。其一,需具備較強演奏技能。演奏技能是音樂表現力培養必要前提,鋼琴教學初期主要以培養學生演奏技能為主,缺乏演奏技能的音樂如同無水之源,無法推動音樂表現力培養。學生需掌握的鋼琴彈奏技能較多,除手指基本技能訓練外,還必須熟練掌握八度、琶音、輪指及二十四調等基本內容。其二,需掌握鋼琴作品基本信息。只有學生對鋼琴作品核心思想、內涵、創作背景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滲透與表達自我情感,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從而打動聽眾。其三,需具備音樂鑒賞能力。鑒賞能力是學生基本認知重要組成,當學生懂得對他人作品鑒賞并發表客觀看法時,能使其以客觀態度對待所有鋼琴作品,在彈奏時憑借專業水準增強演奏張力[2]。
在鋼琴教學中若將技能視為技術,那么音樂表現力則是藝術體現,技術和藝術比例應得到均衡分配。從鋼琴教學現狀可以發現,部分教師更關注學生鋼琴彈奏技術培養,忽略藝術形成,這使學生將所有學習重點放在技術鍛煉上,沒有意識到音樂表現力在演奏中的重要地位。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下,雖然學生能彈奏許多鋼琴曲,但所有曲子都缺少音樂活力。實際上,音樂表現力能幫助學生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在得到想象、感知等多種能力引導下,促使學生具備藝術實踐、鑒賞及創作綜合能力。部分教師由于缺乏音樂表現力認知,認為學生學習鋼琴的目的在于提高演奏技術,未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于是強調學生應注重演奏技術培養。在錯誤認知觀念下導致音樂表現力培養未引起充分重視。
音樂表現力培養需投入大量精力與時間,對學生各種能力都有較高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過于急于求成,想在短時間內形成音樂表現力難度較大。有的學生對鋼琴并不感興趣,每日除鋼琴外還會學習其他內容,而音樂表現力培養會消耗大量時間,這便使得部分學生不愿將有限時間投入到鋼琴學習中[3]。并且,有的學生在學習鋼琴時希望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彈奏技能,學習計劃中缺少音樂表現力蹤跡,如若在此情況下教師也未引起重視,就會忽略鋼琴教學根本意義。大多數學生不了解音樂表現力,認為鋼琴彈奏只需技能技巧即可,音樂表現力不能起到太大作用,進而忽略音樂表現力訓練。
音樂表現力在鋼琴彈奏中固然重要,但演奏技能訓練仍然不可忽視,作為音樂表現力形成重要前提,強化學生演奏技能發揮重要作用。教師需先訓練學生手指靈活性、控制性,促使學生手指能根據音樂風格、彈奏速度自由、快速變換,準確落在琴鍵上。由于指腹接觸琴鍵的力度不同發出的音也存在些許差異,因此,可采用重量彈奏法訓練學生手腕與手臂力量,使學生精準控制手部力道。同時,教師應加強學生五指訓練,通過有效訓練能合理組織手指力量、關系,在彈奏中各自發揮作用[4]。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鋼琴練指法》《鋼琴基本教程》等資料為參考,要求學生在正式彈奏前放松手腕、手指及手臂等部位,保持正確且良好手型。對學生掌關節進行靈活訓練,在彈奏較慢曲子時手指可適當抬高,彈奏旋律較快曲子時則減少手指與琴鍵間的距離,將手部力量集中到指腹,注意觀察所有琴鍵是否都彈至最底端。
音樂表現力形成往往取決于對鋼琴作品的了解程度,這是鋼琴音樂表現力形成基本要求之一,基于此,教師需引導學生了解鋼琴作品基本信息。在對曲子彈奏前,教師可對曲子創作背景、形成原因、核心思想等內容加以介紹,使學生深入情境了解作者創作心態,從中獲得真實體會,這對于音樂內容表達有著積極影響。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適宜學習環境,獲得真切、深刻的學習心得,讓學生在飽滿情緒下進行演奏。例如,在彈奏《黃河大合唱》前,教師便可將作品的創作背景、歷史重大意義等進行講解,以抗日戰爭、日本侵略、共產黨與國民黨內斗等為背景,讓學生了解《黃河大合唱》的出現在戰爭時期給予中國人無限力量。再播放幾段抗日戰爭視頻,將《黃河大合唱》作為背景音樂,顯示出抗日英雄在戰場上不懼危險、勇于獻身的無私品質。從中可向學生傳遞堅強不息的抗戰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在飽滿愛國情緒下進行演奏,更能將內心真實愛國情懷通過音樂傳遞給聽眾,以此來提升音樂表現力。
鋼琴樂譜中既涵蓋大量彈奏基本信息,又蘊含了創作者創作熱情、情感,大部分創作者會將自身作曲風格變化體現在音符變化過程中。仔細研讀樂譜可以讓學生受益匪淺,雖然創作者未明確表達自身創作風格與表現力,但卻將其隱藏在樂譜中,對于學生鋼琴音樂表現力培養有著積極幫助。教師需引導學生看清樂譜中的調號、節拍等標記,在轉換曲子調性時應和曲子彈奏速度、旋律、性質等相結合,特別是一些彈奏速度較快且復雜的鋼琴曲。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和記憶鋼琴曲樂譜,根據樂譜中的指法換算音符時值,并準確劃分樂段才能使音樂表現力訓練事半功倍[5]。例如,在彈奏肖邦代表作《C 大調練習曲》時,仔細研讀樂譜便會發現,樂譜中的八度音旋能體現肖邦創作時情緒的激烈變化,仿佛從中能將其對沙俄的仇恨真切傳達給聽眾。如果學生在彈奏時能從樂譜中感知創作者情感因素,并將其滲透到自我彈奏過程中便能營造較好的現場彈奏效果。
通過鍛煉聽力能使學生準確辨別音色、音質、節奏,可有效激發聽力敏感性,是感知能力重要組成。聽力訓練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讓學生對自己所彈奏的作品進行聆聽,另一種則是聆聽古今中外優秀鋼琴作品。針對前一種訓練方式,先明確作品彈奏要求,在學生彈奏時、彈奏后仔細聆聽和感受琴音,調動聽力與大腦進行感知,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自檢,判斷是否與彈奏要求相符。該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自我判斷能力,從中不斷積累經驗,掌握正確彈奏技巧,為音樂表現力形成奠定基礎。在引入經典鋼琴作品時,教師可選擇知名度和流傳度較高的優秀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應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學習需求及教學目標等實際情況選擇作品,促使學生在適宜鋼琴作品中拓寬知識面,提高鋼琴藝術修養。例如。教師可引入莫扎特、肖邦、貝多芬、巴赫等知名音樂家創作的鋼琴作品。如,可引入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聆聽后分析樂曲核心構成、精彩之處,使其發揮聽力作用渲染音樂表現力。
鋼琴教學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基礎,當學生掌握充足理論知識后,需通過實踐檢驗學習成果。由于鋼琴教學通常在教室內完成,學生演奏時的“聽眾”較少,且都是熟悉的教師與同學,在此環境下學生不會感到緊張。音樂表現力培養會受較多因素影響,當學生缺乏舞臺表演經驗時會感到緊張,進而影響音樂表現力發揮。即使有的學生在日常訓練時比較得心應手,一旦進入舞臺演奏則表現得過于緊張,不僅影響音樂內容傳達,嚴重時還會出現節奏、旋律出錯現象。幾乎所有知名音樂家都是從小舞臺中不斷積累經驗,最后在專業領域獲得較高地位。基于此,教師可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主動上臺演奏緩解緊張感。例如,校內組織藝術節或音樂比賽時,教師便可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從校園小型舞臺逐漸延伸到大型舞臺,不斷積累舞臺演奏經驗,使學生將來無論面對多少聽眾都能演奏得游刃有余。與室內教學相比,通過實踐教學能更有力地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使其逐漸適應舞臺演奏節奏,掌握好音樂表現分寸,形成獨特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鋼琴教學中培養音樂表現力極為重要,兩者之間有著密切關系,音樂表現力既是鋼琴教學內在動力,也是外在表現,能夠促進音樂與教學共同發展。學生要想形成音樂表現力就需擁有較強演奏技能和音樂鑒賞能力,并在了解鋼琴作品基本信息前提下彈奏。在當前鋼琴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更注重彈奏技能培養,缺乏音樂表現力培養重視,學生過于急于求成。為給學生音樂表現力培養提供保障,需強化學生演奏技能,引導學生了解作品信息,仔細研讀曲子樂譜,聆聽知名音樂家作品及學生作品鍛煉聽力,同時亦要加強實踐組織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