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杰
(大廠回族自治縣祁各莊鎮祁各莊中心學校,河北 廊坊 065300)
引言:新課改大背景下,微課程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更為常見,在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微課來說,其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而每種類型的微課視頻所對應的適用范圍也有所不同,從這一角度來看,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的應用范圍保持在較大水平,不僅可以應用于正式學習,還可以為非正式學習提供支持。基于這樣的情況,對小學信息技術微課類型及適用范圍展開深入分析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對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做出如下定義:以小學生實踐活動表象、問題解決方法的掌握為基本標準,依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手段策略展開教學設計,并依托微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1]。
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是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新手段,并在新課改背景下逐步得到更深入的使用。對于小學信息技術微課而言,其所具備的顯著特征主要如下:
第一,學習形式的微型化。包含著的學習內容相對微小,一般僅設定單一性主題;設定學習時間相對較短,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注意力規律相匹配;學習形式靈活性強,能夠為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提供支持。
第二,學習主題的聚焦化。微課視頻的時間長度一般在5-8 分鐘,而微課程的展開時間普遍維持在10 分鐘以內,這樣的時間長度約束就要求著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與提煉,聚焦于教學重難點。相比于傳統課堂及其教學資源來說,微課的問題更加聚集,且主題突出[2]。
第三,學習技術的現代化。微課視頻為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中匯聚著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內容,上傳至互聯網平臺后,學生可以進行在線觀看或自行下載,因此有著更強的技術性與先進性。
第四,學習應用的多樣化。微課的應用情景相對廣泛,受到微課類型差異性與多樣性的影響,其適用范圍也保持在較大水平,不僅可以應用于正式學習,還可以為非正式學習提供支持。
以模塊內容為依據展開分類的方法主要指的是根據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所設定的技術模塊完成對微課的分類,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將技術模塊劃分為基礎學習模塊以及拓展模塊,單個模塊還能夠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個小模塊,具體如下:第一,基礎學習模塊可以細化為硬件系統管理模塊、信息加工與表達模塊、網絡與信息交流模塊;第二,拓展模塊可以細化為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機器人設計與制作模塊。依照這些技術模塊能夠制作出不同類型的微課,其適用范圍為相應模塊單元的教學活動,依托對應類型微課視頻的制作與投放,可以達到豐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與展開模式的效果,由此促使整個課堂的質量升級。
第一,前置學習類及其適用范圍。對于前置學習類微課來說,其主要為學生在課前展開預習、自主學習提供指導與支持,促使學生可以在實際教學前正確理解教學重難點內容,提升預習質量,也為后續課堂教學的順利、高效展開創造更好條件。該類型微課主要適用于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依托微課資源的提前發放,促使學生高質量完成課前自主預習,并帶著疑問展開課堂學習。
第二,探究啟發類及其適用范圍。對于探究啟發類微課來說,其雖然也能夠發揮出與前置學習類微課相同的導學功能,但是兩者之間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同,其中,最為直觀的差異就是使用階段方面的不同。探究啟發類微課并非在學生的課前學習階段投放,而一般在課堂教學階段應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種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或是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相應知識點內容。
第三,練習測評類及其適用范圍。對于練習測評類微課來說,其主要為學生深入理解、鞏固知識點內容以及所學技術內容提供支持,以此達到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效果。基于此,該類型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的隨堂練習環節或是課后知識點鞏固環節中更為適用,引導學生更好的展開知識點鞏固與練習。
第四,綜合創新類及其適用范圍。對于綜合創新類微課來說,其主要為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同時促使學生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逐步強化其實踐能力與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在當前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該類型微課更加適用于問題解決、知識點拓展講解與創新拔高訓練等教學環節中,推動小學生的技術創新實踐。
第五,導學宣傳類及其適用范圍。對于導學宣傳類微課來說,其主要在調動學生學習與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促使學生掌握整個教學階段的學習路線圖,直觀感受技術出成果。在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該類型微課更加適用于在課堂起始階段投放,依托震撼人心的作品、動感的畫面等直觀展示出所學知識與技術的最終表現效果,以此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效果,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第一,屏錄式及其適用范圍。對于屏錄式微課而言,其主要依托專用軟件工具完成錄制,其中展示的內容一般為各種技術的屏幕操作過程。通過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播放屏錄式微課視頻,能夠達到讓學生直觀了解正確操作步驟與方法的效果。屏錄式微課不僅可以在課堂教學階段播放,還可以在學生課前預習階段投放,幫助學生完成高質量預習,也能夠在課后復習階段傳遞給學生,支持學生在課后實施復習與多種操作技巧、知識點的鞏固。
第二,DV 式及其適用范圍。對于DV 式微課而言,其主要為利用數字化視頻拍攝記錄的微課視頻類型[3],能夠為學生展示出更為豐富、多樣的現實場景,將教學知識點融入生活與實際操作中。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微課視頻來說,DV 式微課的制作成本更高,且不適合應用DV 直接錄制屏幕,因此在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一般被應用于創設技術應用情境、演示難點技術、展示實體模型、辨識與搭建硬件設備等方面。
第三,生放式及其適用范圍。對于生放式微課而言,其主要為利用特定軟件腳本所制作的視頻動畫,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微課視頻來說,生放式微課視頻在故事設計性、畫面表現靈活性等方面有著更高的優勢。但是,由于生放式微課視頻制作的技術性相對較強,所以在現階段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一般被應用于難點技術與重點知識點的動畫視頻制作方面,引導小學生更準確、深入的理解教學重難點。
第一,設定分類依據為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問答法)、啟發法以及討論法,所對應著的小學信息技術微課類型分別為講授類微課、問答類微課、啟發類微課以及討論類微課,不同類型微課的適用范圍如下所示:1.講授類微課。其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一種微課類型,主要在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中使用。2.問答類微課。其主要在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鞏固檢查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使用。3.啟發類微課。其主要在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過程中使用,促使學生能夠在更為生動的環境中完成學習。4.討論類微課。其主要在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使用[4]。
第二,設定分類依據為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教學方法為演示法,所對應著的小學信息技術微課類型為演示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適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直接向學生展示實物或直觀教具、作示范性的實驗,結合實際觀察促使學生獲取感性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第三,設定分類依據為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教學方法包括練習法以及實驗法,所對應著的小學信息技術微課類型分別為練習類微課以及實驗類微課,不同類型微課的適用范圍如下所示:(1)練習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在學生受到教師指導反復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的教學環節中更為適用,依托這樣的微課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2)實驗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在學生受到教師指導,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并控制條件,引起實驗對象發生某些變化的實驗教學環節中更為適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而獲取新知識或是驗證知識。
第四,設定分類依據為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教學方法為表演法,所對應著的小學信息技術微課類型為表演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適用于在學生受到教師指導對教學內容進行戲劇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現的教學活動中,依托這種微課的使用,達到學習交流和提升教學趣味性的目的。
第五,設定分類依據為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以及探究學習法,所對應著的小學信息技術微課類型分別為自主學習類微課、合作學習類微課以及探究學習類微課,不同類型微課的適用范圍如下所示:(1)自主學習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適用于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與知識點學習中展開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從而實現學習目標。(2)合作學習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適用于小組合作教學、團隊合作學習、項目教學的課堂教學中。(3)探究學習類微課。該類型微課主要適用于學生主動參與并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展開問題探究與解決的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在實際的問題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更好的促進其思維發展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總結:綜上所述,微課視頻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而每種類型的微課視頻所對應的適用范圍也有所不同,因此微課的應用范圍保持在較大水平。對于小學信息技術微課來說,依照模塊內容、應用場合、技術手段以及常用教學方法進行分類,可以細化出多種類的微課視頻資源,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課堂教學階段以及課后復習階段中針對性投放,以此為學生的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展開提供支持。在未來的發展中,微課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會得到更為深入的應用,因此還會生成更多類型的微課視頻,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應用成效持續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