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瑛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中國共產黨的航船從浙江嘉興南湖啟航,至2021年已航行一百個年頭。百年黨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從不可見底的深淵走向輝煌燦爛的光明,蘊含著一系列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青年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程度、對黨的事業的支持與否,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然而,高職院校的在校大學生多數為“00后”,在他們成長的這20多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富裕的物質基礎。因此,他們對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都缺乏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另一方面,世界政治形勢變得更加多極化,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00 后”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但又缺乏相應的辨別力,容易被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的“西化”“分裂”潮流沖擊,造成信仰缺失和價值觀偏差。面對國內外復雜的形勢,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認識黨的偉大成就、成功經驗以及歷史教訓,引導大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借助調查問卷進行實證研究,根據問卷結果分析江西部分高職院校青年學生在黨史學習方面的現狀、特點及效果,切實掌握江西高職院校大學生當前的思想意識動態,同時借助調研結果分析江西高職院校學生在黨史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在當代院校科學化傳播。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依托“問卷星”網絡平臺在江西12 所高職院校中發放“高職院校大學生黨史學習現狀調研問卷”,共回收1507 份有效問卷。問卷共設計22 道題目,其中21 道客觀題,1 道主觀題。分為基本信息、對黨史學習意義的認知、黨史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黨史學習的途徑和效果以及在黨史教育方面的建議共五部分。
研究對象男女生兼顧,且兼顧了理工科、學生、藝術體育類學生,黨團員和非黨團員均占一定比例,充分考慮了專業、性別、政治面貌等因素對大學生黨史學習的影響。
調研結果顯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對黨史學習普遍能采取理性而正確的認識,93%的調研對象認為“學習黨史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97%的同學認為學習黨史有助于增強愛黨愛國的熱情和使命感。數據表明,多數青年學生思想認識是到位的、正確的。但研究結果也表明,這些學生雖然在思想上高度贊同黨史學習的重要意義,但真正落實到學習黨史的行動時卻存在惰性。面對“如果不是必須,您是否會自主學習中共黨史”這樣的問題,只有47%的同學選擇“一定會”。平時看到一些涉及黨史的信息時,只有29%的同學選擇每次都會主動查看,37%的同學選擇經常會主動查看,將近35%的同學選擇不會點開查看。只有25%的學生表示很了解黨史。40%的學生表示只有基本了解,而還有32%的學生對于黨史只有粗略了解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3%的學生表示對于黨史完全不了解。
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學習黨史的動機總體來說是端正的,主要是出于提高自身政治素質以及關心黨和國家大事、個人職業發展需要,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黨史的學生僅占三成左右。但參與調研的學生中真正對黨史學習發自內心喜愛,并能自覺自愿、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的并不多。當被問及“除了教科書,你課外閱讀過幾本黨史書籍”時,“一本沒讀過”的男生占28%,女生占35%,“讀過5 本以上”的男生占14%,女生占7%。在回答“黨史學習給你的真實感受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接近30%的同學認為黨史學習枯燥乏味,自己是被迫學習的。
在回答“您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中共黨史”時,選擇“報刊、影視劇、文學作品”的最多,占81%;其次是選擇“黨課、馬概和毛概”等學校教育的,占80%;選擇“網絡”的占78%;選擇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紅色基地的占77%,選擇黨史學習教育講座的占63%。黨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形象生動、故事感人、情節曲折,可以引起大學生的共鳴,成為當代青年學生了解黨史的主要途徑。與此同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述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對青年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可以得出,雖然目前大學生進行黨史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但學習黨史的效果并不如意。一方面,在理論認識上還存在淺層化的缺陷,對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還停留在模糊認識的階段。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學習黨史后尚不能將理論知識自覺地與行動相結合,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調研顯示,九成多的學生認為黨史學習具有重大意義,主動積極地進行黨史學習的學生還不到一半。是什么造成了主觀態度與實際行為相脫節?究其原因,目前開展的黨史教育中,部分教師采取空洞乏味地“填鴨”式教學,把教材當作唯一的教學材料,不顧學生在思想觀念層面的時代變化,盲目生硬地說教。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這種“書本式”強行灌輸的黨史教育根本無法“入腦”“入心”。百年的光輝不能停滯在書本之中,而是要根據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需求安排組織教學材料,采用生動、多樣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從而化解學生在學習黨史行動上的惰性。
1.講好中共黨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激起心靈共振
有調研顯示,當代大學生最感興趣的黨史內容是黨史人物。[1]講述黨史人物故事,宣傳英雄人物是黨史教育非常好的切入點,因為有故事就能產生畫面,有畫面就能深入人心、扣人心扉,便能深化學習效果。最近,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陜西科技大學的李萌老師聯合各大高校共同組建了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室,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榜樣,你好”節目!以“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一形式,邀請100 名思政工作骨干,按照時間順序,從小切口、小故事、小細節入手,面向大學生講解黨史人物故事。節目推出之后受到了廣大學生的一致好評。
通過生動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跡和黨史人物的崇高精神,可以激發起大學生的心靈共振與情感共鳴,教育激勵他們拼搏進取、發奮學習,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時代大學生。[2]
2.借助經典黨史影視劇吸引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從調研情況來看,觀看影視劇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黨史的主要途徑與方式,另外,調研問卷中最后一道開放式題目是請大家談談對于黨史學習的建議,不少同學提到希望通過觀看影視劇、制作有關黨史的視頻等方式。《長征》《覺醒年代》《榜樣》等影視作品的熱映也證明了學生對于這類電影是有共鳴的。這些影視作品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史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變換成直觀的藝術作品搬上大熒幕,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當年戰爭的殘酷、共產黨人不屈的意志以及服務群眾無私奉獻的精神。
但學習的道路不能止步于觀看一部部影視作品,可以組織同學們運用小組討論法就相關影視片段進行積極討論、展開激烈辯論,抒寫觀后感等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將同學們對黨史的了解和認識升華到思想的高度。
3.深挖江西眾多革命遺址在黨史育人方面的功能,形成理性認同
紅色文化資源中內含的紅色基因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而革命遺址作為最典型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江西有大量的革命遺址。廬山會議舊址、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八一起義紀念館……這些革命遺址既具有史料價值,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屬性,是塑造青年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文化空間。通過在革命遺址開展黨史現場教學,借助文字、圖片、影像、器物等歷史信息物質載體的感官刺激,以及專業講解人員通過語言、表情、和問答、眼神等與學習者的互動,讓青年學生通過感官來獲取直觀的歷史信息,使歷史學習成為可感知的過程。[3]
一要營造具有濃厚黨史底蘊的校園環境。各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通過繪畫、花藝、雕塑或建筑物墻面的設計,達到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形成具有個性化的能凸顯本校、本專業特色的經典黨史文化景觀,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要在學生群眾樹立標桿。通過選樹一批優秀的典型學生,挖掘典型學生的學史故事和案例,展示典型學生的學史成果和感想體悟,形成示范效應,營造濃厚氛圍,發揮帶動作用。
三是可以改變評價方式,設置一定的激勵措施。將黨史學習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內容,作為推優入黨、評定獎學金的重要參考依據,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大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和熱情。
習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一般情況下,我們通常容易片面理解和認識,只關注到“學”的要求,對于“做”的理解不夠,思考不深。
當代大學生如何將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外化于實際行動中呢?一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增強實踐能力,努力成長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青年。二要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手關掉教室的燈和風扇,杜絕“長明燈”現象;學會換位思考,充分體諒老師、同學、室友等身邊同學;減少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透支消費等等。三要通過積極參加“校園撿垃圾”“公交站臺秩序維護”“三下鄉”“關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為身邊人辦實事,辦好事,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實現人生價值,在實際行動中詮釋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福利”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