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結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1)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多優勢,能夠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諸多實踐教學問題,也能夠通過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的道德思維發展,能夠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邁向新的臺階。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推動學生與社會的進一步融合,使他們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窺測到社會發展的本質,再加上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指導,能夠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協同發展得更加高效,凸顯出更強的育人價值和指導意義。
“思政”,從字面意義的解讀就是“思想和政治”,思政教育也就是思想和政治的教育,其承擔著對學生思想的指引,承載著文化傳承的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思政課堂為載體,有了可以系統傳播和發展的平臺;思政課堂也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加持下,有了文化的支撐,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思政課堂的文化價值內涵、精神價值內涵更加豐富,更能喚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心。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源于數千年的民族發展歷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德育理念和價值觀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思想指導,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歷史典故和名人傳記也是優秀的思想政治教學素材,較強的人文性和內涵性凸顯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道德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更加深遠,且穿透力更強,將其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展現出獨特的魅力,高校大學生感受著傳統文化的思想熏陶,將會主動使自身行為與傳統文化保持一致發展,正是由于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有效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強國夢、復興夢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使命。新時代的思政課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不僅可以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的國際地位及其面臨的國際形勢,也能激發學生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產生愛國情、誕生強國志、履行強國使命。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不斷挖掘、內容形式不斷創新,以其特有的文化風范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再度回歸大眾視野,逐漸得到國內外大眾的關注和喜愛,民族文化自信整體上顯著增強。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更深入的復興和發展,最根本的途徑還在于教育。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但目前就現實情況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還不夠,以文化人的實效性還有待加強。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為: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存在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度有待加強,在思政課教學中雖然具備融入的意識,但在教學實施上未找到有效的教學方式,只是簡單的“嵌入式”教學或“拼接式”教學,部分思政課教師理論素質過硬,但對融入工作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創新性。
第二,高校大學生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有待提升。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往往簡略描述,并未得到學生的過多關注,導致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缺失。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民族自信、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價值也尚未被大學生充分認知。
第三,高校在融入思政元素過程中資源投入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配合,還需要學校在資源配置方面提供平臺等。但是當下部分高校未投入足夠精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缺乏切實的保障工作。以上皆是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困難的表現和原因所在。
高校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讓學生在汲取精神力量的同時,從源頭上深入、透徹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能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具全面性和持續性。高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中,并將課堂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三觀”。在思政課堂中,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內容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個性特點優化教學方案,使教學方式更能夠被學生所接受。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與監督作用,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到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基于學生所提出的建議與意見,創新思政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思政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度,以達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思政教育應符合人才培養需求,不可空談思政理論,需將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思想運用現代化方式傳遞給學生,將傳統文化貫穿在思政教育課程內。首先,應培養學生正確“三觀”,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時代思想相融合,注重文化內涵,例如:新時代“五老精神”中蘊含著忠誠、奉獻、正直、無私等品質,使革命先烈、時代楷模的價值觀念具象,可將“五老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將傳統文化運用時代手段展現給學生,使其更易接受與理解,并運用課程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課下自行收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展現方式,增強文化共情,加強文化教育,擴大高校思政教育影響效果。其次,應基于思政教育課程,運用傳統文化展開家庭觀教育,將傳統家風融入到思政課程中,深化當代學生對家風的認知,樹立班級思政模范榜樣,根據現階段教育體系來看,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遠離家鄉,為深化學生對家風的感悟,樹立正確家庭觀念,教師可設計“寫一封家書”“二十四孝典故演繹”等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家庭責任,健全學生人格。最后,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融合時,應注重培養學生正確從業觀,提高學生職業理念,開設戲曲、國畫、武術、書法、民樂選修課,為學生指引不同就業方向,補充思政課程教育的同時,傳承優秀中華文化。
除了重視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還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并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比如,教師可開展講座等,通過講座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學生形成勤儉節約、關愛他人、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短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使其思想和行為受到積極影響,從而達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不只在思政學科,還可通過其他學科滲透,集合教學方法與活動目標,即將思政教育內容與目標融入另一門教學過程中,如思政教育與社會學結合教學、思政與法律學科結合教學。可結合社會科學的有關知識,豐富學生的思政理論。如高校思政課中當研究對象為“在社會關系總和中”的人類關系時,教師不能只局限于狹窄的思政專業中,而是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知識,幫助學生更深化了解思政內容。當下高校教育現狀是:除了思政教師,其他專業的教師開展教學時忽視了思政的滲透,為學生傳遞錯誤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讓學生思維發生偏差,以至于出現偏激的行為。因此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師的工作,應該滲透到其他專業中,更好集合有關知識,擴展學生的思政課程視野。例如“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知識可以滲透到土地管理專業課程中的土地規劃與使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原理;還可將“普遍聯系原理”知識融入到環境管理專業中的預防氣候變化教學中等。
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演講比賽、戲劇表演、專題講座等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助于營造傳統文化學習的良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熱情;校報、櫥窗、文化廣場、校園廣播、校園網絡論壇等新老傳播媒介作為校園信息的重要傳播載體,能夠擴大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和影響范圍,還可推動傳統文化的通俗化、網絡化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能夠提升思政教學工作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彌補了思政教育實踐應用的不足,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這也成為未來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新方向。通過思政課堂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修養,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出重要的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