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學生由過去主要聽從教師講授,從學科的概念、規律開始學習的方式變為學生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探究活動,當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的時候,他就要作出各種猜測,要想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然后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查閱文獻資料、檢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資料,通過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最后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澄清事實、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究性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個性發展所需要的知識,使人類群體的智力資源有效轉化為個體智力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健康的社會情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而這些品質都是終身學習社會所必需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需要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發揮指導作用,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改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
一、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討研究,探究是一種需要,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它解決的是“想不想”探究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經常處于一種探究的沖動之中,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起來了,于是有了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這種探索的情感。
1.明確任務、目標激勵
開展探究學習的任務選擇非常重要。必須選擇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才能開展探究學習。教師選擇用與文章內容選擇與構思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是具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如果教師提出背誦一段課文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那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讓學生明確通過努力而達到的目標,并且明白目標的達成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轉化為自己的學習目標,這種學習目標符合自己的實際,因而是通過努力完全可以達到的,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2.為學生提供自學問題單,放飛學生的思維與想象
問題訓練單是一種訓練元認知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從學科學習的實際出發編制一份問題訓練單,發給學生。學生在學習時,按照問題訓練單自我提問,自我回答,以達到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自我監控。
教師在教學中不要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求新求異。
二、探究要有問題空間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問題都需要探究的。對于初中生來說1+1=2這是無需探究的。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要想讓學生真正地探究學習,問題設計是關鍵。問題從哪來,一方面是教師設計,一方面是學生提出。教師要想設計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的問題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努力。
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在談到教學和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為,兒童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實所實際具有的水平,叫現實水平;一種是在教師引導下兒童所能達到的水平,是潛在水平。在兒童的現實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形象地把它稱為是“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夠不到。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這樣的問題是最具探究價值的,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獲得探究空間,促使學生在更復雜的水平上理解。
從形式上,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更多地設計一些發散類問題和探索類問題。從問題涉及的內容看,我們把問題類型分為四類:一是判別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詞語是“是不是”、“對不對”;二是描述類問題。主要是對客觀事物加以陳述和說明,代表性詞語是“是什么”、“怎么樣”;三是探索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律、內在聯系加以說明,代表性詞語是“為什么”、“你從中能發現什么”;四是發散類問題,主要是從多角度、多方面、多領域去認識客觀事物,代表性詞是“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類問題最根本的特點是答案不唯一。
三、要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一個教師對時間如何分配,直接反映這個教師的教學觀。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決定了探究學習必須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否則就是一句空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曾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其實就是這種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
四、要有多維互動的交流的空間
學生深層次的認知發展既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構主義把協作交流作為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因為,從理論上說學生之間都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學生的思維彼此之間就是最近發展區。如果我們的課堂一直是“一言堂”、“滿堂灌”,還有什么探究可言?凡是涉及到探究學習的,教師都是把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從而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
五、反思探究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有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學生在體驗中的感受,就會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熱愛學習、努力學習。
學生在反思中既是整理知識、整理思維的過程,又是總結成敗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又是對知識實現組織策略的過程,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失敗的感受,這些都是學生成長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