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倫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被反復提及與強調。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有合格的建設者,這些建設者的培養,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體現著時代的屬性,飽含有人民的期待,蘊藏著國家的未來。此外,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積極、先進、科學的文化內容,滲透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助于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換代升級,時刻與時代精神相契合,葆有先進性。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設置不全面
盡管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中已經含有較為豐富的生態文明相關內容,但這些內容多集中于宏觀層面,側重于從全人類的視角看待生態文明,初中生要想形成深刻印象或獲得切身感悟,仍有較大的難度。一方面,生態文明相關內容的分布不夠集中,平均一冊課本中會有一單元包含有生態文明相關內容,且彼此間講述的生態文明內容的邏輯關系不強,難以促進初中生形成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教材內容對培養初中生生態文明習慣的引導性不足,缺乏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微觀層面的教學內容匱乏,導致初中生難以形成情感共鳴,無法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實際生活中。
(二)教學形式單一化
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與教師的表現息息相關。新課改以來,應試教育的弊端與影響猶存,特別是生態文明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非主流教學內容,教師更容易以“灌輸式”的方法進行講解,只進行知識點的傳授,強調死記硬背。這一教學方法勢必導致教學形式的單一與枯燥,初中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對生態文明相關內容的興趣和熱情,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資源開發不充分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資源正在加速融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現行教材的依賴較大,對生態文明資源的開發有待優化。教師對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不精,在高效利用現有教學設備來整合網絡課件、在線案例、視頻、圖片等技術教學方面,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關于生態文明的時政熱點內容的敏感度不夠高,不能及時將國家政策、法律法規、新聞時事等融合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展現教學的時代性。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存在欠缺
我國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發展較晚,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有待繼續研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中,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要求不甚細致,只對理論知識教學做出了明確要求,而教學課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不甚明了。此外,生態文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在考綱中亦不是重點,導致教師在案例開發、教材深究、實踐引導等方面很少開展實際行動,對生態文明教育與初中道德同法治教學的高效融合帶來阻礙。
(二)生態文明教育受重視程度不高
從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大綱中,可以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受重視程度略窺一二。教學大綱中對生態文明的教育知識點做出了明確要求,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基本被束縛在教學大綱的條框中,很難有突破性進展。關于生態文明教育,側重于意識與觀念的樹立,對方法、實施、宣傳等方面的重視度有待提升,落實生態文明的實踐教學缺位。特別在衣食住行都很方便的時代中,人們對生態問題不甚關注,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也表現出弱化傾向。
(三)教育教學的創新觀念與辦法不足
生態文明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需要創新提供支撐,但創新一直是當前教育教學的薄弱環節。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
(一)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生態意識
為了更好地增強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融合,務必要兼顧生態文明教學內容的多元性、針對性。所謂多元性,就是根據初中生的心智狀況和認知水平,對生態文明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主側角度、價值選擇等進行豐富和拓展,使得初中生對生態文明的整體架構有大致的了解。
(二)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興趣與學習成果息息相關。要想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離不開教學形式的拓展與創新,活化教學氛圍,提升初中生的課堂參與感。一方面,加強對新教育形式的應用,諸如智慧課堂、遠程教學、微電影導學等,為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提供了眾多選擇。對于初中生而言,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這些教育形式更具有新穎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初中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創新多元化教學形式的應用,根據相關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屬性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特征,對教學形式進行篩選和拓展。
(三)開發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認知邊界
當代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在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時代教育的特點,對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開發,通過夯實教案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對網絡資源進行開發和應用。另一方面,重視從本地擇取教學資源。
(四)強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部署實踐教學是將理論與實際密切關聯,引導學生體驗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在實踐探索中,完成自主思考和自我教育。生態文明實踐教學的設置需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切身感悟,確保實踐體驗能夠內化為知識存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注意身份的轉換,從施教者轉變成服務者,允許初中生在其獨立、自由的空間開展實踐探索,必要時進行適當引導,提供建議、方法、經驗等,優化初中生的實踐體驗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是素質育人、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響應國家政策方針的必經之路。在此時代背景下,應重視教學實踐的改革,優化學科教學體系,整合優質的教學資源,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為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提質增效。通過教育的革新,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并為生態文明建設接班人的培養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