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照
在當今社會,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該如何定義這一問題已引起人們廣泛思考及關注,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關涉當代教育的成敗,結合當前教育痼疾,從教育的構成關鍵要素以及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發展出發探析得知教育就是教育。
教育究竟是什么?它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引發人們思考的同時,我們不由得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發言權。為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細微到一針一線,可謂“潤物細無聲”;為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教育滲透到一問一答,俗話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學者,他們對教育的定義更是追根溯源,頗有“樹一宗,學百家,求創新”之風范……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是否真如數學題一樣需要一個標準答案來一錘定音,告訴世人“……才是教育”,筆者認為不然,正如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教育情況”,而教育不也正是這么一回事兒嗎?
一、直面實事:教育本身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二卷引論中指出:“我們對邏輯學所提出的規律的意義,對‘概念‘判斷‘真理等等及其各種劃分做初步反思時,我們決不會僅僅滿足于‘單純的語詞,即“對語詞單純的象征性理解”。那么產生于遙遠、含糊和非本真直觀中的含義對我們來說是遠不夠的,我們要回到‘實事本身上去。所以,我們談到教育,就得回到教育這一事實本身。研究教育,教育的構成要素是必過的坎兒,所以我們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統這三要素的理解,對“何為教育”這一問題的認識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學生。馬克斯·范梅南解釋道:“只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教育作為一種召喚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時,我們與孩子的生活才會有教育學的意義?!币虼?,學生能不能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有著莫大的關系。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勞動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并且教育者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但這些教育工作人員真是教育者嗎?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得打上大大的問號!在關于《語文建設》2019年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其記錄了一節公開課結束后的一個片段:主持人:你希望老師怎樣上語文課?學生:希望老師能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己做題,不喜歡老師講給我們聽。學生的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教育的根本問題本就是人的發展問題。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全賴乎于此,盡管在新課程提倡“學生為主體”這一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仍舊忽略了教育這一本質特點。試想,若教師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沒有使學生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那我們談教育中介系統也無多大意義,談教育更是“索然無味”。
二、追根溯源:教育背后
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上,西方哲學一直遵循著古希臘的傳統教育,認為事物的根源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后,故我們再從教育背后談教育,怎樣探究教育背后的原因呢?筆者認為,我們唯有不斷從問題出發進行歸納總結。教育本身就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被某個詞匯、術語或概念所規定的,應該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像愛和友誼一樣,存在于這種情感的親身體驗中……也就是說,在極其具體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就在這兒!就在這兒!”
三、實事本質:教育就是教育
在與孩子的實際生活與學習中,在許許多多微小的經歷當中,人作為父母或老師的意識就產生了,這種意識被馬克斯·范梅南稱為“教育學意向”,即“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發現被召喚時的一種主動回應”。他說:“教育學的意向也是我們面向孩子的最基本體驗,我們將孩子看作是走進我們生活的另一個人,他向我們提出要求,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今后遇到“兒童的閱讀體驗本身是什么?對一個年幼兒童而言讀書是怎么一回事?”這類問題時,我們不能隨意作答,倘若僅憑借自己對教育學、心理學等這些理論的掌握以及平時的教學經驗就設定答案,這就是對教育的褻瀆!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身處其中進行人文體驗后才能作答,如在指導學生如何作文時,教師應做到葉圣陶先生所主張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師勤練筆,就作文題目進行認真思考,然后寫成文章,體會學生寫作時的所思所想,再在評講時談談自己對該題目的思考以及文章的不足,這樣教師才是真的與學生感同身受,并能在教學中找準著力點,加強教學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而回答“教育是什么”這一問題時也應遵循這個原則。而究竟該如何著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單單是身體,心智水平更為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堅持教育的本質,從教育根源出發,以閱讀教學為例,有的學生能夠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文本,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以及內涵,而有的學生只能讀懂文本的表層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此時教師萬不可以同樣的要求、統一的進度來要求這些不同的學生,應做到耐心對待,鼓勵先進,鞭策后進,這才是對教育最忠誠的態度。倘若非得就“教育究竟是什么”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筆者非常贊同張楚廷先生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就是教育”,頗具真實自有萬鈞之力的氣勢,而且,“教育就是教育”絕對不是一個偽命題,盡管這一回答非常簡單且萬能,但它至少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即從教育的自身來闡明、解釋教育,張先生以獨特的視角再結合自身的體驗回答了教育的本源意義,這是對當今社會紛紛質疑教育并認為“教育是無用的”最有力的回答,而他也主張人們就該問題沒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展開,并沿此走下去,因為我們與其多說教育,不如多思考、多領悟、多體驗、多踐行,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態度將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教育弄得盡可能明白、清楚一些,這才能“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