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一節語文課,只有在導入、提問、評價、語言等各個方面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的注意力長時間地保持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階段,從而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藝術 興趣 效果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一節語文課,只有在導入、提問、評價、語言等各個方面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導入的藝術
一堂課的開始,如果每次都是以“讓我們打開語文課本,一起學習第幾單元第幾課”“今天我們學習第幾課”等導語開始,是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的。
相反,如果我們把導入語換成選一段優美抒情的樂曲、一段精彩的相聲、一段色彩繽紛的視頻、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孩子們的有意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被極大的調動起來。我們老師導演的“戲”也就有人看了,也有“觀眾”積極參與互動了。
比如,我在導入《七律 長征》一課時,我們播放了一段三分鐘的紅軍過草地的視頻,學生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當看到紅軍在過草地時,沒有吃的、沒有穿的,還有人不斷被泥潭吞沒,學生受到的震動很大,有的學生甚至流出了眼淚。
所以,在導入手段上,我們要善于變化,時刻讓學生保持新鮮感。
二、提問的藝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有經驗的教師……是用講課的內容來‘拴住兒童對教師的敘述和講解的注意力的。”學生們對上語文課不感興趣,課堂氣氛沉悶,除了他們學習負擔重的原因外,還有我們上課設置的討論題和上課形式不新穎等原因。我們現在課堂程序一般分成整體感知、合作探究、課外拓展等環節。如果我們在這幾個環節都注意一下提問的藝術,那學生一定會像沖鋒的戰士順著我們劍鋒所指,沖鋒陷陣,攻城拔寨,攻克一道道我們精心設置的問題的。
在設置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這樣問,找出這篇文章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說說這篇文章是以什么為順序進行敘事的,等等。我在講《我的老師》時,我為了讓學生很快就找到文章的線索,我就讓他們找出文章中表明我們對老師感情的詞語,學生很快找出難忘、依戀、想念等詞。我再追問一句:本文的線索的線索是什么?學生齊聲回答,是“感情”? 這一個難點就這樣被突破了。
在布置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如果里面有難點,不如先把有關這個難點的理論知識先講一下,再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如在講《松鼠》這一課時。因為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重點需要講解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寫法、說明順序、語言特點,其中由外到內和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是難點。我在提問前先向學生介紹了什么是邏輯順序,常見的邏輯順序有哪幾種;再指著黑板上寫的前面講松鼠特征的“漂亮、乖巧、馴良”這幾個詞,讓學生到幾種邏輯順序中對號入座,學生很快找到了由外到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
在課外拓展環節,我們也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模仿課堂上學過的知識解決。如在教《我的老師》時,可以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提問:《我的老師》和《我和老師》這兩個作文題有什么區別?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審題。
三、評價的藝術
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他們喜歡被表揚、被肯定,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都學生進行表揚式的及時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比如,曾在上課時講到這樣一條口語交際題:畢業考試前夕,你很想替父母分擔些家務,卻常常被拒絕,你應該怎樣對他們說?第一個同學的答案是:父母,我這么大了,你們還不讓我分擔家務,這不是害我嗎?我一點家務都不會,將來怎么辦呢?這個同學的答案其實上一點都不符合說話題的要求,但我并沒批評他,更沒有嘲笑他,而是對他進行表揚,表揚他目光長遠,考慮到了將來,在同齡人中難能可貴。第二個同學的答案是:爸爸媽媽,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幫你們分擔家務,實際上是在孝順你們,還是讓我做一些家務活吧。我也表揚了他,表揚他稱呼正確,講到了要分擔家務的一點理由——孝順,而且知道從傳統美德的角度試圖說服父母。其他同學看到我表揚他,也鼓起了掌。這個同學很開心,這節課表現非常積極。就這樣班上舉手回答這一問題的同學越來越多,這一條題目一下子出現了五種勸跟父母說話的角度。
四、語言的藝術
前幾天,才聽過一節語文誦讀課《鄉愁》。那是我校的一個年輕的女老師,普通話水平很高,那一節課老師先在配樂中朗誦了那首詩,學生在聽完老師的范讀后不由自主鼓起了掌。老師順勢拋出了這樣的話:“老師讀得怎么樣?你們想跟老師比一比嗎?”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就這樣被激發出來了,下面的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學生們一次又一次地朗讀這首詩,我們聽課的人也明顯地感到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聽了這一節課后,我進行了反思。老師的范讀讓學生受到了一次高明的語言藝術的沖擊,老師拋出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被老師的語言藝術誘惑,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老師設置的教學任務中。那節課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當然,一堂課中值得我們下功夫的地方還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積極探索,才能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彭聃齡,2007年:《普通心理學》,中國石化出版社
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初中教育集團陽江分校 曹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