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中地理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高中地理教學中自然地理規律是教學課程中的重難點,在地理授課過程中,大多數的高中地理教師都會在地理規律上花費較多的時間,將較多的精力投入到對自然地理規律的教學當中。但是,這部分的內容本身較為晦澀難懂,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通過對地理規律的進一步研究,來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本文列舉了兩種自然地理規律的相關教學策略,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高中;自然地理規律;教學方法
引言:
一般來說,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大多是通過死記硬背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因此大多數的高中學生不能對自然地理規律的內容以及技能進行很好的理解和吸收,很難對所學習的地理規律進行運用和引申,造成了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識以及理解自然地理規律精髓的情況。如果繼續沿用這種方法,那么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必須要積極的對高中自然地理規律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積極地與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尋求改變自然地規律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心得體會。
一、運用圖文結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析自然地理規律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會用到大量的圖標信息,這些圖標信息憑借其較為醒目的色彩和形狀特征,能夠幫助高中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識。但是盡管圖標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很多高中生不能夠熟練的工作表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缺乏高效的閱讀方法和讀圖順序,從而阻礙了學生對自然地理規律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圖標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豐富的圖表來是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圖片資料,從而使他們養成更好的讀圖習慣和圖表思維。同時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圖表資料來掌握自然地理規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文字來描述圖表中所包含的自然地理規律,從而促進學生對自然地理規律的自我分析和理解。比如在講解部編版第二章“氣壓帶的季節移動”時,地理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其他的移動的原理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觀看原理圖來對知識進行更好的掌握,在觀看圖表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整個地球的其他的分布以及移動狀況。之后教師需要女與學生進行適當的交流,設置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聽課。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1]。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在學習過后能夠自我分析和理解,積極的為學生解答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來改變傳統教育過程中缺乏師生交流的狀態,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和活躍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更好的開拓。因此必須堅持在生活過程中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高中自然地理規律。
二、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探究自然地理規律的興趣
由于高中地理知識大多數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必須將所教授的知識進行生活化,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讓高中自然地理規律的課堂更加的貼近生活且富有生機。傳動的高中地理教育課堂,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單純的以傳授專業的學科知識為目標,應付學科的相關考試。這就導致他們大多數采用滿堂灌教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一味地將知識進行灌輸和傳遞。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對自然地理規律的學習,降低了課堂的效率和質量。針對這種情況,必須要進行創新和改變,讓更多的生活化因素投入到課堂的教學通來促進學生將生活中所遇到的東西有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連接,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他們對自然地理規律的探索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的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能夠主動積極地去思考自然地理規律,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比如高中地理教師在講授部編版第四章“地理環境對地區發展的影響”相關知識時,教師必須上線出典型的生活案例,從而將克課堂知識與之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對本章學習內容的探索。比如可以引用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進行對比,從地理位置的不同來分析兩地氣候以及地形的差異,從而讓學生能夠對區進行整體的理解和把握[2]。另外通過我國不同地區的引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了解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多種影響,最終實現知識體系的建立。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自然地理規律這一高中學習的重難點,必須要加以足夠的重視,避免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排斥。現在教育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將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中來,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然地理規律的相關知識更好的吸收和理解。
參考文獻:
[1]李彥. 高中自然地理過程知識有效教學設計策略的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 2016.
[2]易桂芳. 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1.
池州市第八中學 安徽 池州 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