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信
當前在我國新課改步伐進一步加快的形勢下,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如何在體育教育中挖掘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格已經成為現代體育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此次研究的相關內容和提出的策略對豐富初中體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初中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意義
1.1 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是順應發展規律的需要
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由學生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順應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違背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必然會壓抑學生的天性,影響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初中學生正處于三觀塑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環境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所處環境對其個性的壓抑很可能造成其三觀的歪曲,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體育課相較于其他文化課程擁有較為開放的環境,在這一學習環境下有利于挖掘學生與眾不同的特質,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個性,因此在初中體育教育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的必然需要。
1.2 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是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需要
學生的個體差異一直是我國教育進程中存在的重要問題,學生個體的身體素質、遺傳基因和生活環境等條件都會有所差異,這導致學生即使接受相同的教育也會獲得不同的教學效果,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較為良好的學習效果,個性化教育勢在必行。體育教育不同于文化教育,體育教育沒有必須完成的客觀指標,相較于文化教育更為靈活開放,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3 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五項并舉,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
教育是興國大計,黨和政府對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是“五項并舉,全面發展”,這其中就包含對體育教育的要求,體育教育是新時代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就必須要發揮體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而體育教育不同于文化教育,體育教育對學生的素質要求更為靈活多變,想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推行個性化的體育教學,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天性,培養學生個性,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體育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為推動學生的全面化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2 初中體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相關策略
2.1 尊重同學個性,堅持以人為本
尊重學生個性要求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同學的個體差異性,在體育教育這一領域,學生的個體差異所產生的影響要比文化教育更為明顯,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很難完成高強度的體育活動,對其身體也會造成較大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健康健全的心理機制,在體育教學進程中,學校和教師更應該基于學生的身體條件和學習需求開展教育活動,堅持以人為本,兼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2 優化課程結構
初中體育傳統的課程結構更偏向于對學生身體的鍛煉,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主動性不強,除了身體的疲憊以外很難學到體育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對體育鍛煉充滿抵觸,更遑論個性化發展。初中體育教學應優化課程結構,可以引入多項競技性體育,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自主選擇合適的競技項目。例如沈陽市第146中學開展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第146中學秉承著學生興趣就是教學導向的教育理念,開展了選項教學模式改革,專門成立體育工作領導小組,對體育課程結構進行優化,開設了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種競技體育選修課,學生可以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選修課程與健康教育等必修課程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對其他學校優化體育課程結構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2.3 激勵學生自主選擇
傳統初中體育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多為集體教學,由體育教師確定課程項目,所選項目學生是否喜愛、是否適合學生的生理條件都難以確認,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新時代初中體育教育可以嘗試開展多種課程,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條件選擇合適的體育活動,多名體育教師合作授課,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特性和興趣選擇課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激勵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從而培養學生對某項體育項目的喜愛,進而自主能動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之中。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出充足空間,學生無需壓抑天性,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相關學習,充分挖掘個性,培養個性,在熱愛中學習知識,在學習中健康成長。
2.4 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
應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也應該積極改革考核制度,傳統的考核制度講求統一標準,用相同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發展,違背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規律,很難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和教師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制度,針對不同的同學制定多樣化的考核標準,但必須注意的是,考核制度的多樣化不意味著考核難度的差異化,否則很可能造成學生為考核難度低而去選擇課程,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將有害無益。在難度相當的準則下開展多元化的考核制度,確保初中體育教學個性化教育的教學效果,進而推動初中體育教學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和廣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