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志揚
目前各大高校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各門學科之中,充分挖掘其學科中的“育人價值”。高校高爾夫課程更多關注技能學習,其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價值探討很少。本文以高爾夫運動其本身的特點入手,探討其“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高爾夫課堂的必要性以及融合的途徑進行分析,充分發揮高爾夫的育人功能。
“課程思政”是在2014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精神的指引下形成的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宮維明在對“課程思政”內在意涵的各種代表性意見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給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課程思政”就是在以傳統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的前提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課程中,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目前“課程思政”更多融入到對體育課程的探討,具體到某一體育項目中卻很少見。因此挖掘高爾夫運動所具有的特點,結合“課程思政”使高爾夫課堂教學質量、育人價值更上一個臺階。
1 高爾夫課程的特點
從1984年廣東中山高爾夫球俱樂部成立起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其發展相當迅速。截至2016年,國內共有31所院校開設有高爾夫本科教學工作,其大致發展方向包括:高爾夫運動技能、高爾夫管理以及高爾夫草坪養護,以北京林業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為代表的農林類院校開設有高爾夫草坪養護與管理專業。河北體育學院則是培養高爾夫運動技能型人才的代表,在其社會體育專業下是這高爾夫方向并主攻球技。但是從目前來看真正將“課程思政”納入到高爾夫教學中卻不多見。在《運動訓練學》一書中按照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來分類也將高爾夫劃分為技心能主導類這一大類中,顯而易見該運動項目不僅僅考驗每位球手的球技且需要球手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高爾夫運動主要有以下特點:
1.1 技術的多樣性
在高爾夫比賽中要求運動員所攜帶的球桿不超過14支,在這14支球桿中其球桿的桿身長度、桿面角度、接觸面積等的不同以及在正規比賽中面對形狀各異的球場,要求運動員運用不同長度的球桿和所處的球位環境(如:沙坑、長草),采用不同的擊打方式,如:短鐵桿采用“V”型打法;中鐵桿采用“U”型打法;長鐵、球道木以及木桿采用“掃擊”打法將球送至果嶺。因此采取多樣的打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1.2 心理能力的穩定性
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高爾夫加洞賽的推桿比賽中,當球員將球打上果嶺之后要求運動員用推桿將球推入洞中,看似短短的距離,考驗的不僅僅是運動員的技術更是心理的承受能力,可能往往就是那一桿之差與冠軍失之交臂。因此高爾夫球手在推桿過程中面臨著比其他項目運動員更大的心理壓力,往往出現“窒息現象(Choking)”——即個體在高壓情況下(或緊要關頭)比低壓力條件狀態下表現更差。
1.3 極強的參與性和休閑健身的價值
高爾夫這項運動不受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等方面的限制,小到三歲兒童大到六十多歲的老人都可參與。由于高爾夫這項運動是徒步行走的運動,在邊行走與邊打球的過程中去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對老年人起到了健身娛樂的效果,更是對學生來說是放松學習壓力的好方法。
1.4 具有極強的教育性
高爾夫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性主要反映在悠久的高爾夫文化,這種文化傳承了近四五百年一直延續至今。在打球方面要求我們誠信、自律、時刻為他人著想,做到文明、禮貌和謹慎。它的文化信仰和中國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有很多相近之處,對學生的道德素質、人文素質、人生理想都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2 課程思政融入高爾夫課程的必要性
2.1 順應高校體育教學體制的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后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過去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高校還是過分的追求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真正的發展,導致出現一考定終身的情況,達不到目前所要求的立德樹人的要求。現階段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基本技能、知識與技術,更要將體育課堂中以健康第一為理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2 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深入結合
目前,高校高爾夫課堂教學更多是以實踐課程為主,通過上課的不停練習從而增長自身的技術,對于理論課的培養更多停留在高爾夫基礎知識的傳授,如:高爾夫管理、高爾夫文化、高爾夫禮儀等內容。另外在技術講授這塊,一節課的安排更多停留在前20~30分鐘的技術講解再到后面1個小時的練習。對于高爾夫運動中本身所蘊含的一些思政元素一概不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講技術知識講解到位,另外該運動所蘊含的體育精神也要傳授給學生。
2.3 有助于破除學科之間的障礙
我們根據課程呈現形式劃分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那么在顯性課程開設方面主要是思想政治課程,通過以課堂、書本的形式向學生傳授,課堂表現則出現死板、僵硬、灌輸式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的獨立、自由發展。如今我們更強調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之間協同發力,不僅可以減少主課程老師的教學負擔,同樣也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將每門課程中的育人效益發揮出來。如:思政課中傳遞給學生的要熱愛祖國、團結奮進、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高爾夫課堂中以故事或者視頻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其效果也是顯著的。打通各門學科與思政課程的“壁壘”,只有有效、深入挖掘每門學科中的課程元素,做到顯性與隱性課程相輔相成,協同發力。
3 開發高爾夫“課程思政”的對策
3.1 深入挖掘高爾夫課程思政元素
高爾夫課程思政元素主要從高爾夫文化、高爾夫禮儀等方面做好深入的解讀。高校不僅僅應該注重高爾夫技能的傳授,同樣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面更應該多花心思。通過平時課堂的實踐教學中將文化、禮儀帶入到課堂實踐中,通過學生們親身經歷去感受。如:高爾夫運動所推崇的“誠信、自律、時刻為他人著想”等主題精神運用到實踐賽場上。同樣,高爾夫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耐力、爆發力、靈活性和協調性。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堅持不懈不放棄,以及為其他運動項目的聯系和發展打基礎。
3.2 提高高爾夫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與能力
高校高爾夫課程思政的真正的落實需要依靠高爾夫老師的引導。學校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建設,定期開展學習工作、分享活動。在高爾夫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將高爾夫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品質納入到高爾夫教師培訓中,增強教師的核心價值觀。另外,借助網絡思政課程的平臺進行學習,將學習的心得、體會納入到教師的考核評價中。
3.3 完善高爾夫課程的評價體系
現在高校高爾夫課堂結業考試采取的更多是以技能考核以及終結性考核的形式,對學生平時上課的行為習慣與表現不納入考核的范圍中,出現“唯分數論”。忽略了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其實,高爾夫運動在考核評價中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球技,另外不容忽視的就是高爾夫的文化禮儀,因為在很多項目中只有高爾夫禮儀被納入了高爾夫規則中。因此,逐步完善高爾夫課程評價體系,充分體現高爾夫的育人功能。
4 結語
高爾夫“課程思政”的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結合各方面的條件,以“立德樹人”為方向標,以國家政策為基本、教師隊伍為“主力軍”、課程建設為“主戰場”、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各類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高效結合。
(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