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東
現如今,體育已然成為中考的必考內容,這也使得初中體育教學備受社會大眾的重視和關注。而初中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率,也要結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將“教會、勤練、常賽”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初中體育教學中“學不會”“學不樂”和“大中小學體育低級重復”相關體育課程難題進行探索,希望能尋求出全新的課程教學改革道路,以此提升教學效率,讓體育教學走班制教學的模式得到有效落實。
作為初中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體育教學既關乎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也關系到學生的心理成長。從宏觀角度看,體育實際上是一種強化訓練,參與體育運動的人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擔,并且在運動過程中還要承受心理壓力和考驗,相比于生理鍛煉,心理考驗更為重要。體育競賽的舉辦能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增強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因此,體育競賽也被廣泛的應用到了體育教學中。若學生能夠將體育課程中學習到的精神應用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其未來發展道路就能更加順暢。
1 “教會、勤練、常賽”緣起于“學不會”“學不樂”及“大中小學體育低級重復”的課程難題
縱觀我國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其教學內容一直遵循著固有的課程教學邏輯,這讓教師的授課一直處于死循環,難以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的相關教學指南綱要中提出了大學的體育教學新格局,開始徹底擺脫重復教學、技能教學的常態,但就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我國當前的初中體育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
2 導致“學不會”“學不樂”及“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斷裂”的原因
導致學生不愿意學、學不會體育的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2.1 學科視角錯位
體育教學與常規的文化知識教學不同,一般的文化知識學習只需要學生跟上教師的教學速度,對知識認知加以積累,循序漸進的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而美術、音樂類的知識學習,是需要學生在了解基本的理論基礎后進行實踐,逐漸進行素質的積累和提升。體育學習則和上述兩種知識的學習都不同,其內容諸多,體系龐大,個體項目之間難度遞進關系復雜,再加上體育器材和體育場所的限制,導致該課程很難按照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探尋該知識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
2.2 現實條件障礙
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幾乎不需要什么器材和場地,只要教室有桌椅,教師有粉筆和黑板,就能上一堂文化課,讓學生們對教師所教的知識進行理解。但體育教學則不同,若學校沒有乒乓球臺,那么教師就很難帶領學生學習乒乓球,若學校沒有足球和籃球場,那么教師就難以組織學生進行籃球和足球的訓練,沒有教學器材和教學場地的支持,教師根本無法開展教學。
2.3 終極目標偏差
文化知識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學生能夠對該文化知識的內涵有一定把握和理解,例如語文教學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夠有一定的文字數量認知,并逐漸提升自身的語言溝通能力,相比之下,體育教學的基礎和體育能力的發展則需要依托于學生自身的身體基礎,這也是體育教學與其他文化知識教學的本質區別。
3 為實現“教會、勤練、常賽”應全面落實“體育走班制教學”
為了推動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全面落實,筆者在下文對推行方式進行了以下總結:
3.1 學校為了順利地推進“體育走班制教學”,應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合理安排體育課表,說服其他教師配合進行體育走班制教學的排課。
第二,教師結合現有的體育器材和體育場所進行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可選運動項目確定。
第三,支持田徑老師即冷門專項教師參與新運動培訓,以此促進體育教學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
第四,積極引進第三方教學外援。
第五,努力挖掘校內資源,開發社會體育資源。
第六,及時思考學生可能在選課遇到的問題,并結合該問題進行選課方案和調課方案的制定。
3.2 體育教師為了很好地完成“體育走班制教學”的任務并在這項改革中提高自己,應努力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其一,深入了解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含義,努力探索,充分發揮其作用,不因工作繁重而產生對改革的抵制。
其二,專攻長項,挖掘潛能,同時積極參與各種培訓班,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其三,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案和教學計劃進行精心制定,同時研究教學戰術,結合初中生運動技能規律,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引導,以此確保教學效率提升,保證體育走班制教學有效落實。
其四,將游戲教學方式融入到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體育項目和身體素質鍛煉與游戲的結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升學生的實戰比賽能力。
若想保證體育走班制教學改革擁有較好成果,體育教師就必須嚴格按照上述的要求進行教學,而并非是做一些流于表面的教學改變,只有將上述內容落實到位,才能確保體育走班制教學真正發揮其作用。
4 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體育教師若想徹底讓體育教學從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擺脫出來,就必須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結合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的內容,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進行革新,突破誤區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創新,結合學生的實際喜好和校方擁有的體育資源,勇敢對教學課程改革體系進行變革,以此構建全新的初中體育教學格局,保障學生的體育學習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