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不同于傳統體育教學論文的研究對象是老師與學生,本文著眼于混合教師社群這一概念開始研究,故本文的研究內容擴充了教師群體組成的社群在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案例以及相關經驗總結。針對新冠疫情的特殊教學情況,以目前國內的疫情情況考慮,考慮采取“線上+線下”模式實行體育教學。就這一教學情況,逐層分析了混合社群中的不同分類群體或個體對于該教學情況研究的作用,并總結了相關收獲及不足。
1 相關社群概念定義
1.1構成性社群
構成性社群是政治哲學范疇內的概念,社群主義者桑德爾將它定義為“社群描述的不是他們作為同類的公民擁有什么,而是他們是什么;不是他們選擇的關系,而是他們發現的忠誠和情感;不是他們的同一性屬性,而是他們的同一性構成?!?/p>
1.2教師構成性社群
教師構成性社群是在基礎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由社會、歷史、文化形成的教師整體。在這個社群中,教師個人不能選擇自我,只能能動地意識自我。教師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群政治文化環境中,任何人都處在特定的環境中。
2 基于混合社群進行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分析
2.1案例背景
愛菊小學作為一所民辦學校,擁有五個年級共一千多名學生,且分普通班和雙語班兩個學部,隨著海外疫情形勢的加劇,有很多學生至今仍在國外沒有回到上海。但是隨著學校課程正式進入線上教學階段后,學生和家長對于愛菊小學的線上課程內容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和期待。如何上好線上體育課變了一個放在體育教研組面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對于大部分老師來說,網絡教學都是一個新生事物,而這次疫情,讓老師們的課堂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這對我們體育老師來說是一場挑戰,甚至是一次教學革命。2018年,教育部發布 《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到 2022 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
學校體育課目前大多為傳統面授教學模式,該模式的特點為: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灌輸式講授教學法,學生被動獲取知識;且體育理論和運動實踐脫節,體育課堂學習和課外鍛煉脫節,使得課堂學習和“終身體育意識”的結合不夠、個性化指導和多樣化培養不足以及合作交流共享意識的培養不足。近年來隨著 MOOC的廣泛開展,也先后出現了相關的體育在線課程,不同角度拍攝的技術動作以及慢放和回看功能帶給學生更加全面和豐富的技術學習體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學習效果優于課上。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線上線下課程脫節,沒有形成相關的深度融合而導致應用效果不如預期。
2.2案例分析
基于目前的信息化體育教學的建設需求,以混合教師社群為主體的“線上+線下”體育教學模式可以得到全新的討論升級,合理使用社群的基礎優勢用以完善該“線上+線下”教學系統。
以混合教師社群為基礎來建設一門體育課為例,混合社群根據多種分類可以擁有不同的教學案例經驗優勢。以下為部分混合教師社群分類:
2.2.1年齡
對于剛剛入職的體育老師而言,成長于信息化時代,對于線上體育教學內容有更好的親和度和融入能力,與此同時,年齡大的老教師又有著豐富的體育實踐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如何抓住學生興趣、如何合理安排課程時間、如何保證課程對于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的有效性等等。在這個年齡分類的社群中本身就存在互相學習互相融合的一個過程。
2.2.2性別
體育教師中男女教師的區分本身就給社群帶來了男女不同性別的差異,比較簡單的差異有男女感興趣體育項目區別,還有以女性為主體的健美操、瑜伽體育課程設計。
2.2.3擅長體育項目
在大多數情況下,每位體育教師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門或多門體育項目,對于自己擅長的項目勢必有著更多經驗和訣竅。
3 總結與不足
根據上述的案例分析,可以根據逐層分析,體現混合社群中的不同分類群體或個體對于該教學情況研究的作用。根據年齡、性別、擅長體育項目、職能部門等分類可以充分體現各個層次的優勢,綜合考慮可以各抒己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共同打造優質的“線上+線下”體育課程。但是針對目前的混合社群制定的教學方法中,仍然存在部分可以反思提高的點,總結如下:
(1)體育組制定的鍛煉方案時比較符合我們學生的,讓學生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居住環境和條件有選擇的項目進行鍛煉(如家里不適合跳繩影響鄰居休息可以用原地擺臂代替、后踢腿跑代替等。)主要是自覺鍛煉的習慣還沒有很好的養成,以及家長對孩子的鍛煉要求不嚴,這部分的學生是需要家長的監督才能完成制定的體育鍛煉量。
(2)由于國家文件不讓規定硬性打卡,所以目前針對居家體育鍛煉也沒有硬性打卡內容,對此班主任可以考慮是否有好的方法督促學生居家鍛煉。
(3)在部分老師某些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時獲得,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對于課程前期感覺比較新鮮,興趣很足,如果每周的課程都存在變化或者更新,相信學生對于線上教學會更有高的期待以及效果。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愛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