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瑤,張 云,張綠水
(江西農業大學 園林與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傳統村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文化場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傳統村落作為歷史發展的珍貴遺存,是中國傳統文化、農耕文明和民族文化表達的重要載體。伴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量充滿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國傳統村落正逐漸走向衰敗,有的甚至完全消失?,F代科學技術逐漸將景觀形式從功能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但也逐漸造成了村落地域景觀個性缺失、文化景觀基因嚴重破壞和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諸多問題,使得我國傳統村落中的文化景觀保護面臨著嚴峻考驗?;诖耍绾慰茖W有效地保護與傳承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獨特性,成為當今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識別與提取我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基因,對加強傳統村落文化與生態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因”一詞源于生物學概念,指遺傳信息的載體,通過復制的途徑來傳遞信息[1]。將生物基因組的概念應用于自然文化景觀,隨之演繹出景觀基因的概念。景觀基因指的是“遺傳”人類文化景觀的基本組成單元,是人類區別于其他景觀的重要文化基礎因子,其對于人類文化景觀的形成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簡言之,景觀中的基因結構是人類識別自然景觀的決定性因子[2]。當然,景觀基因與生物基因之間還是存在本質區別:首先,景觀基因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組成因子,它并不一定具有明確的、有規律的文化空間結構及地理位置;其次,景觀基因作為一種承載著傳統歷史文化的基本組成單位,其文化意象符號和歷史含義等并不會像生物基因那樣在任何特定條件下會產生突變;最后,景觀基因構成了傳統村落的文化意象,與其不可分割,而生物基因在特殊環境條件下可以被隨意轉移[3]。
景觀基因概念的提出,為人們分析提取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特征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方法。學者們從文化景觀基因理論體系視角出發,發現我國傳統村落在文化景觀特征上存在本質上的區別與聯系。劉沛林等從村落建筑物的造型結構、主體意象和景觀空間變化特征等不同角度[4]出發,提出了景觀元素特征提取、結構特征提取、圖案特征提取及景觀含義特征提取這4種識別提取景觀基因的方法[5]。景觀元素特征提取是指通過分析景觀結構特征的各個景觀構成要素的提取過程。結構特征提取是指通過分析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或建筑布局結構特征,從而總結并提出其所可能蘊含的空間景觀意象等文化內涵特征[6]。圖案特征提取是指通過尋找具有標志性歷史特征或特色圖標圖案、特殊符號等的提取過程[7]。景觀含義特征提取則主要是用于分析那些具有特殊的民族含義,但又不具備特定物質外形的傳統村落文化特征[8]。人們運用這些檢測方法來準確識別我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基因特征,并構建和繪制文化景觀基因圖譜,探索其傳播機理,為促進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本文從文化景觀基因視角出發,以吉安廬陵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文化景觀基因的形態特征提取,分析傳統村落景觀的文化環境特征及景觀基因特征,進而精準識別和提取吉安廬陵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景觀特質,以期從更多的視角深入了解和保護吉安廬陵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為實現地域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復興提供科學依據。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是江西最早的古郡之一,也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就是人文淵源之地,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革命圣地”等美譽[9]。在宋明時期,吉安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歷史人物和文化名人,孕育了豐富的吉安廬陵傳統民俗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吉安區域文化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吉安逐漸發展形成了獨具一格、影響深遠的吉安廬陵文化。截至2020年,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先后評選出5批共6819個國家傳統村落,而吉安就占據了72個席位。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文獻查閱和實地調研,其中文獻資料來自各村落的地方史志及吉安廬陵傳統村落相關研究成果,以此作為參考來彌補實地調研中遺漏的內容。實地調研資料來自作者對吉安廬陵傳統村落實地考察的結果,通過訪談、拍攝影像資料等方式了解當地傳統文化、地理環境、民居形態與建筑風格。
本文充分參考了國內景觀基因識別技術體系相關研究成果的理論結礎上,通過對吉安廬陵傳統村落景觀進行實地調查以及相關資料收集,構建適用于吉安廬陵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基因識別技術體系。吉安廬陵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基因系統存在許多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識別流程,可以通過建立“特征要素——識別指標——識別載體——識別結果”的識別流程。通過對吉安廬陵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要素的深度發掘,利用文化景觀基因提取方法中的景觀元素特征提取法[10]、對吉安廬陵傳統村落的建筑文化特征、宗族文化特征、風俗信仰文化特征等特征要素進行深度挖掘,繼而從整體上識別出吉安廬陵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基因提取要素及特征。結果表明:識別出的村落文化景觀基因要素包括傳統民居、公共建筑、建筑材料與裝飾符號、民俗文化、紅色文化、陶瓷文化和宗教文化。
4.2.1 物質文化景觀基因特征分析
4.2.1.1 傳統民居景觀基因
廬陵傳統民居建筑是典型的排山房,山墻并不承重,承重構建是木質屋架。由于木制的房屋構架特別容易引起火災,為了防止火勢擴散,便將山墻起高,隔絕火源,這就是最早的“防火墻”。墻檐的端頭向上起翹,似昂起的馬頭,“馬頭墻”的名稱由此而來。如今,馬頭墻的防火功能減弱,但其仍舊是廬陵傳統村落的一種建筑風格,體現廬陵文化。吉安廬陵傳統民居將天井推到廳堂之外變成天井院的形式,這是對江西民居“四水歸堂”傳統理念的顛覆。吉安廬陵傳統民居的整體形象反映了江南民居的秀美雅致,青磚墻的磨縫、硬山磚的馬頭墻、青石板大門、石窗,這些建筑元素和諧統一在當地青山碧水交映的自然環境中,反映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至高理念[11]。
4.2.1.2 公共建筑景觀基因
吉安廬陵傳統村落中的宗族祠堂通常布置在風水最佳的位置,有的選址在村落的中心,有的布置在村落的入口處,通常是地勢的最高處或者最為開敞寬闊處,且背靠青山、面向水田。祠堂的朝向和村落整體風水布局的朝向相統一,并沒有完全局限于正南北向。如吉水縣燕坊村的總祠——三槐第就是坐西朝東的格局,同樣興橋鎮釣源古村的歐陽氏總祠由于尊崇村落自身的風水布局,形成了坐南朝北的格局。明清時期贛中地區聚族而居,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隨著時間推移,發展出多支房派,每房派分別建自己的房祠,再往下會建祠宅合一的家祠,于是形成了村中一座總祠,多個房祠和家祠的布局。一般來說,總祠是村落中體量最大的建筑,大部分是五開間三進雙天井的布局模式,三進的建筑之間通常會設廂房或者走廊用來連接。而房祠比總祠要小一些,在建筑布局上通常為三開間兩進單天井的模式,家祠則更小,是一進式的或者是祠宅合一的。房祠和家祠等級皆不可逾越總祠[12]。
自古先有私學才演變出來書院,而書院一般都是由諸多私學組成,每個私學都是通過天井或者廊道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有的書院會有前院或考棚使得書院的空間變化多元。書院采用的是一斗兩眠式的方式來鋪建的外墻,其門窗一般是采用紅砂巖作為制作材料。從建筑裝潢上看,吉安廬陵傳統村落的書院非常的重視門的裝飾。裝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采用起翹的門樓披檐;另一種是采用垂花與月梁的組合[13]。在門簪的裝飾上,鄉村書院與私學皆常用八卦圖案。此外,二者在裝飾的文化表達上多采用書卷形與扇形石雕裝飾。
4.2.1.3 建筑材料與標志符號景觀基因
人們對于場所環境的認同感多源自構成該場所的各類景觀元素,廬陵傳統村落風貌之所以讓人流連忘返,得益于各類傳統環境和建筑符號的精心設置。古人都非常地熱衷于采用對稱、均衡、調和等設計手法,應用于具體的建筑標志與環境布局上,從而使得這些符號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如傳統的石雕藝術,運用在廬陵傳統村落中散布的各類石牌坊、石獅子等等,這些符號都展現了它們本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又如傳統的彩繪裝飾藝術,在廬陵的藻井和門扇上廣泛出現,這都展現了古代廬陵建筑裝飾的特點;再如傳統的木雕工藝,運用到各類梁、隔扇、窗戶等部位,圖案豐富且形式多樣,完美的展現出了廬陵木雕的藝術美感。
4.2.2 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基因特征分析
切實引入并發展廬陵文化景觀不應該只是停于表面形式,還需要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廬陵文化景觀不僅包含建筑、景觀等實體,同時也包含地域文化、風俗習慣、傳統工藝技巧等非物質文化景觀。
4.2.2.1 風俗文化景觀基因
廬陵民俗多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慶賀活動有關。比較典型的有:春節期間的青原喊船、萬安唱船及元宵燈會,端午期間的吉安干麥船以及中秋期間的安福燒塔等。廬陵還有很多傳統舞蹈,如永新盾牌舞、吉安鯉魚燈、吉水鰲魚燈等。其中,永新盾牌舞和吉安鯉魚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戲曲是以吉安采茶戲、三角班為代表的地方戲種,流傳數百年,群眾基礎深厚。以三角班為例,除永新三角班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外,吉水、永豐、安福等地也將三角班作為市級或縣級非遺名錄進行傳承與保護[14]。
4.2.2.2 紅色文化景觀基因
廬陵地區是江西省最早建立紅色政權的老蘇區,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贛西南革命根據地、東固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活動較早的區域之一。在這里發生了很多如延福暴亂、反圍剿等近代革命歷史上的戰爭事件,同時也留存了許多歷史人物的英雄史詩。其還創建了延福、東固、贛西南等革命根據地,誕生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是中央蘇區前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除了這些有形的紅色文化資源外,還包括一些無形的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歌謠、革命故事等。
4.2.2.3 陶瓷文化景觀基因
吉州窯在古代盛行較長時間,因而在吉安地區留下了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隨著時間的發展,吉州窯逐漸研究出了屬于其獨特的燒制工藝技術。其中,簡樸素雅的木葉天目瓷堪稱一絕,吉州窯的彩繪工藝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吉州窯、永和窯、彭家窯等是吉安現存的主要窯場,且吉州窯遺址是我國保存范圍最大、最完整、最為集中的窯址群,也是全球比較罕見的一個古窯遺址群,被列入了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4.2.2.4 宗教文化景觀基因
歷史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曾在吉安廬陵交匯,從而給廬陵地區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吉安是以佛教和道教這兩大宗教文化為主,較為有名的寺廟有資國寺和本覺寺。其中資國寺為國家級是重點保護單位,本覺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資國寺位于吉安梅塘鄉,其周圍環境優美,綠水青山,是禪宗祖庭青原山凈居寺的重要道場之一,曾附書院,釋儒雙修,歷代為廬陵名寺。資國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發展成為集朝圣、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園林式寺院。
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村落不僅僅只是個古老的空間,更是一種悠久的存在。這里的景觀因凝聚著優秀的文化基因而獲得恒久的生命力,顯得非常珍貴。這些基因決定著村落的基本性質和形態,還決定著村落的未來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統村落也面臨著各種選擇,是以敷衍的態度隨意改造,還是用科學的方法保護其“基因”的純正性,考驗著我們對村落的清楚認知,也考驗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尋求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原生性,將傳統村落原汁原味地留給后人,不僅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也是保護我國傳統村落的根本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