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璐,李夏林,屈順雅,楊 祿
(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10)
智慧園林這一先進的園林綠化建設與管理理念和技術,已經在國內外多個城市的園林綠化中得以應用。目前,國內智慧園林建設大多集中在城市層面,在園林建設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養護管理階段,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空間信息集成技術、虛擬現實與可視化技術、數字化技術與其他技術等,構建城市智慧園林[1]。本文借鑒城市智慧園林的建設理念和建設方法,依據學院園林建設的現狀和規劃設計,將可視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等運用到一個校園的園林綠化建設中,探討智慧理念和智慧技術在校園園林建設中的應用方式,打造一個智慧園林校園。
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是一所花園式學府,以生態環境相關專業為優勢的校園,充分突顯出以“生態育人,環境塑人”的規劃設計理念。學院占地1100畝,共包括五大分區,中心景觀區、教學行政區、實訓教學區、運動休閑區和生活區。中心景觀區采用中軸線對稱的規則式布局,由校門入口景觀、對稱式花壇、圖書館、仿中式水榭、瀑布、假山和橋共同構成學院的中心景觀軸,營造了開闊的視線空間。植物園聚集多品種的植物和地貌,按植物品種和栽植要求進行了局部土壤改良,有展示和教學功能;硬質鋪裝采用礫石+青石板、透水磚等環保材料,游步道配合微地形和修剪整齊的綠籬,有步移景異的效果;校園綠化結合于功能之中,各類植物分層次種植,分季節配置,是一所園林式校園。
依據校園園林建設現狀,以學院師生為調查對象,設計了一份“全院師生對校園園林建設滿意度及需求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師生對校園景觀設計的滿意度;第二部分是師生對校園植物綠化的滿意度;第三部分是師生對校園園林建設的要求及期望。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75份,問卷的有效性達到95%以上。
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表明:①63.2%的學生及個別老師對校園中心景觀軸的規劃設計不甚了解,甚至有學生對景觀軸的水榭、假山和景觀湖的設計表示不清楚。該數據表明部分學生對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不了解,一定程度反映了學院對學生在學院校園景觀設計方面的科普教育有所欠缺。②70.7%的學生和老師對校園植物綠化僅停留在校園里有很多樹和草的認識,對植物的種類、科屬、習性以及植物的配置知之甚少。該數據表明,應加強學生對校園中植物及其他綠化建設的科普認識,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常識教育,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③86.6%的學生認為校園綠化種植種類、顏色、配置均較單一,希望增加美感和新意;80.1%的學生認為假山景觀湖的利用率不高,希望引入新的技術和創意增加景觀的利用率;大多數老師認為需要引入一些手段和方法增加師生對校園景觀設計及綠化種植的科普。
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表明:大多數學生對校園景觀設計及綠化種植的滿意度不是很高。基于校園園林建設的現狀,歸納總結學院師生對校園園林建設的需求和期望,借鑒并運用城市智慧園林的智慧理念和技術手段增強學生對校園園林建設的認知度,提升園林建設的審美體驗,著重從學院的角度研究智慧園林在校園中的應用方式。
3.1.1 可持續發展理念
智慧理念從本源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以生態為原則,在校園的園林建設中,要秉承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修復的智慧理念。基于校園整體土壤成堿性,且貧瘠的土壤特征,在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以適應性強、抗性好、更易存活的鄉土植被為主,局部節點選擇外來引種植物,營造可持續生長的植物空間。校園的自然生態區域,在植物品種的選擇和栽植要求均考慮土壤改良和生態修復,促進學生實習實訓的同時踐行生態修復的發展理念。
3.1.2 信息化理念
智慧園林是將人與自然用智慧的方式連接起來,達到人與自然的互感、互知、互動。通過智能終端、通信傳輸、云端計算等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基于學院智慧校園的建設,在未來的園林建設中將建成土壤檢測子系統、環境監測子系統、人員活動、生物狀況監測子系統等[2]。土壤監測可實時采集土壤、水等數據,傳輸到服務終端后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灌溉等智能化應用。環境監控可實時監測周圍小環境的空氣溫濕度、風速、風向等信息,把這些數據傳輸給服務器,為灌溉決策、智能服務提供參考依據。人員活動、生物狀況監測系統可提供視頻監控、數據存儲和分析,根據檢測歷史數據形成管理報告,為園林建設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未來學院的智慧園林建設,一定是信息化的建設。
3.1.3 共同參與理念
智慧園林建設是一個共同參與的園林建設[3]。未來學院智慧園林建設,將給全院師生提供一個參與的平臺。學生若發現植物遭受病蟲害,可以使用手機在線填報預警,點擊“一鍵報修”,便會有專業養護人員迅速查看,及時搶救,有效避免病菌大范圍擴散而造成大面積植物損耗。若有學生對花草或綠地造成了破壞,能通過基于地理位置進行報告,可提供照片和視頻等證據,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師生共同參與就是師生共建校園的過程,在共同參與智慧園林建設的同時,也提升了師生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3.2.1 智慧化提示牌
基于學生對學院校園園林建設情況不甚了解的現狀,在學院校園里設置一種智能園林景觀設計提示牌,可放置學院的中心位置或重要位置。提示牌包括控制器、支架、支撐框和可移動展示板。此提示牌不同于許多園林場所設立的通過圖片和視頻展示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而是通過簡單的電子顯示屏實現整個園林設計模型的展示,并且可根據使用者調整位置,實現人機交互。利用該智慧化提示牌,學生可通過操作電子顯示屏,依據自身需求調整位置后,從三維視角全方位了解校園的整體布局、景觀設計與植物種類及配置等知識,以主人翁的角色了解校園,激發學生熱愛校園、建設校園的意識。提示牌內部設置的智能裝置,使其能自動感應濕度、溫度,提供數據信息的同時,可控制外殼的關閉和開啟,使其適應不同的外部環境,擴大了提示牌的使用范圍。
3.2.2 智慧化燈光設施
依據調查問卷,學生對校園園林建設的審美體驗有較多的需求和期望。因此,運用智慧化技術手段,重新改造學院植物園旁邊的道路。該道路長約200 m,呈“S”形曲線狀,道路一邊以一定坡度的微地形將該道路與校園的一條主要道路分隔,另一邊是植物園的種植區。道路兩邊配合地形種植修剪整齊的綠籬,并配置不同種類的地被和灌木。該道路有交通的功能,又承載著休閑娛樂的功能,是生活區到景觀區的過渡區域。問卷調查中反映該道路的使用率低,學生駐留時間短,到了晚上寥寥數人。基于此,運用智慧化燈光設施,根據道路的形狀和地形的不同變化,結合植物種植設計不同的燈光造型和主題,調節色彩以及敏感度,營造不同的景觀體驗和感受。根據攝像分析,獲得學生在該道路的停留時間,自動控制燈光開啟時間和燈光效果展示時間,節約資源,增加情趣,提高該道路的使用率。
3.2.3 智慧化語音講解二維碼系統
基于師生對校園園林建設科普知識的需求,運用智慧技術,建立語音講解二維碼系統。該系統將文字、圖片、語音三者相結合,以二維碼的形式呈現。師生使用手機掃二維碼即可獲得相關的信息[4]。該二維碼可展示校園里的每一顆植物,介紹植物名稱、科屬、生活習性,植物的相關趣聞、植物配置、栽培養護等;可展示學院植物標本實訓室和病蟲害實訓室的各類標本;還可展示學院歷史簡介等多方面的信息。該二維碼系統,在原有文字和圖片的解說牌或二維碼基礎上,增加了語音解說,以學生接受的角度,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同時,服務于參觀校園的參觀者,更多地了解校園的園林建設,了解學院的發展歷程。
智慧模式在校園園林建設中的應用方式很多,基于技術投資的金額、規模和難易程度的考慮,從利于學生科普教育、學習實訓、體驗感受的角度出發,本文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信息化、共同參與的智慧理念和智慧化提示牌、智慧化燈光設施、智慧化語音講解二維碼系統的智慧技術的應用和探索,并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推廣,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在學院智慧校園的建設初期,智慧園林作為其中重要的模塊之一,將本文中的智慧理念加入了智慧校園的建設方案中,為學院智慧校園的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同時,學院校園中智慧化提示牌的設置,智慧化燈光設施的增加以及智慧化語音講解二維碼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園中的智慧化設施,提升了學生對校園園林建設的認知度和審美體驗,增強了學生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探究校園智慧園林和智慧校園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