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急需培養大量實踐能力強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與保障。黨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可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之一,也是我國經濟新引擎,是世界最繁榮、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是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和“一國兩制”實踐示范區,承載著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代大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粵港聯合創新資助計劃,支持設立粵港澳產學研創新聯盟?;浉郯拇鬄硡^建設與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和人才的支撐與保障,粵港澳三地職業教育各有自己的特色與優勢,三地職業教育需協同發展、無縫對接產業發展、有效融入大灣區建設之中,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合作共贏,協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貫穿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線[1]。專業設置是否滿足社會需求和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建設優劣,是否能與行業企業崗位群對接,也體現在學生的最終就業率及專業對口度[2]。培養地方產業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傳統企業逐漸,新興產業層出不窮,需要從業者視野開拓、專業技能扎實,能不斷創新進取,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需符合產業的發展需求,這需要校企深度融合,整合校企雙方的優勢資源,讓職業院校培養出與企業無縫對接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構建企業、社會和院校共同參與的動態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校企協同培養平臺,提升人才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高職教育與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共贏共生。這需要強化校企聯動和協作,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實現校企雙贏。
職業教育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企業最理解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因而企業要發揮在人才培育、引進、使用中的主體作用,主動對接高職院校,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協同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人才,這是企業持續發展和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校企協同育人有助于企業長遠發展,提高企業在行業、社會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等。產教融合是企業立足之本,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崗位的職業標準貫穿到教育教學中。企業把在校學生視同企業的“準員工”,把員工招聘和培訓前置到高職院校中,學生在就業前就已經掌握了企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節約了員工培養時間和經濟成本,為企業解決人力資源來源問題。高職院校將科研創新成果落地企業,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浉郯拇鬄硡^高職院校需抓住歷史機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堅持需求導向,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現代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有機融合、無縫對接,努力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知行合一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加強頂層設計,破除行政壁壘。粵港澳三地行政壁壘容易引發矛盾和沖突,會導致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聯動發展陷入困境,三地要堅持互利共贏、開放合作的價值理念,通過協同發展共同提升高職教育質量?;浉郯拇鬄硡^現有的行政主體分割、權力分散的管理模式,無法形成跨區域協調機制和聯動性協同治理模式。校企協同育人要深入和持久發展,就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校企協同育人協調委員會,制定協調委員會章程,明確職責制度,形成多方合作、共建共享共用的長效機制?;浉郯拇鬄硡^校企協同育人協調委員會由三地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行業企業專家、高職教育專家等組成,專門負責規劃組織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實習實訓、就業及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這樣形成人才共育機制,保證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大灣區不同的職業院校和產業都能夠共享各種資源,實現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贏,協同為大灣區培養人才。
利益共享是校企協同育人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單方面的利益獲取或價值創造或是不會永續發展,會導致協同育人很難得到理想結果。要想保持集體行動的一致性,就應該讓集體成員能夠平等分享其每一項收益[3]。校企協同育人是在雙方互利共贏的前提下開展合作,高職院校關注人才培養,而對人才的需求是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原動力,企業著重于高質量人才輸出和培養過程中可能的回報,協同育人需要企業承擔更多的人才培養成本,企業難以在短時間獲得明顯收益,容易打擊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因此,企業的參與意愿和合作動力直接決定了校企協同育人的質量,需要正視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利益訴求,不斷完善校企利益平衡機制,持續擴大校企共同利益,使雙方都能夠通過協同育人獲益,實現互利共贏,從而提高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意愿和積極性。通過人才培養這個核心和紐帶,使“產”“教”雙方都找到共同的利益訴求[4]。探尋具有積極正效應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符合校企各自發展需求且雙方都有較高積極性和滿意度的契合點?;浉郯拇鬄硡^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協調,制定有效政策,培育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大環境,使校企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促進校企實質協同育人。
1+X證書制度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體現了校企共同建構人才培養體系的需求。1+X證書制度將證書標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企業將成為證書標準建設的當然主體,強化了企業的話語權,由企業決定標準,向高職院校輸送標準,實現教育體系與用人單位的需求耦合。證書社會認可度決定其生命力,一旦證書不受企業認可,參與證書考核的學習者就會減少,就會影響培訓主體經濟效益,這就促使培訓評價組織不斷掌握企業真實的人才需求,聽取企業意見,及時跟蹤企業工作內容的新變化,這樣增強了企業和學習者的話語權,這有助于順利推行1+X證書制度。1+X證書制度要求把粵港澳大灣區行業、企業生產技術標準引入專業課程,校企聯合制定課程標準,修訂教學內容、共同開發一體化教材,及時更新專業教學知識體系。學生通過企業項目實訓,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校企文化的互補與融合既是當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實踐與探索的客觀要求,也是國家高職教育政策的必要使然[5]。校企心智模式融合能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將校企組織愿景、校企員工文化、管理制度、校企思維范式、校企溝通方式等融合,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將企業文化有機融入到專業教學環境中,搭建校企文化互融的協同育人平臺,營造有利學生成長成才的校園企業文化氛圍,是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了企業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育人,培育學生“職貴其精,業貴其專”的企業精神特質,培養具有較鮮明企業文化特質德技并修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校企文化互融的職業環境,用企業文化培育職業人才,將企業文化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質量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抗壓能力,強化對學生職業素養、職業忠誠、職業態度的塑造,提早與企業的管理、理念、精神等企業文化接軌,從而對企業產生積極認同,盡快適應企業管理模式,縮短學生畢業后入職企業的適應期,避免入職后因不適應企業文化而跳槽,以保持學生就業穩定性。將工匠精神貫穿于專業教學環節,同時融入優秀企業文化,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素養,構建具有濃厚企業精神、職業特色的“匠心文化”,形成“工者崇精”的工匠精神。
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需努力形成教育共同體,共同深化改革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形成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構建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積極尋找合作的契合點、利益的增長點,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校企共生共贏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設,提升高職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和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貢獻職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