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倩卿 喻龍敏(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鄉村振興戰略,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合理的手段促進鄉村和諧、有效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并提出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等。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新農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促進工業化和農業化同步推進
讓村鎮化發展能夠跟上城鎮化發展的步伐,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民富,鄉村城市共生共榮的美好景象。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較為薄弱,農民依靠單一的銷售渠道,單一的勞作方式,在獲取較高利潤反饋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補齊發展短板,為農民生活給予更多“滋潤”,為村鎮化發展帶去一抹“鮮亮”。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當下,農村發展問題日益突出。而要想緩解這一問題,就需要從變革農村發展入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當下疫情席卷全球,又由于之前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一般是選擇線下銷售,很多居民又足不出戶,使得市場“流動量”大大減少,進而致使很多農產品滯銷。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農戶們并未就此放棄。他們將高品質的農產品作為自身強有力的“利器”,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為自身帶來了獲利的希望。國家為促進農村發展,解決農民面臨的棘手問題,也積極參與其中。由此,通過線上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成為一種新趨勢。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很多文化來源于鄉土。我們常說鄉土、鄉景、鄉情、鄉音、鄉鄰、鄉德等等,構成中國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意義久遠且傳承著老百姓的“鄉思”。很多文人名士也都出自民間,他們的文章多是來源于鄉土風情。鄉村振興戰略在促進農村發展的同時也將鄉土風情注入人民心中,滋養著人民追求幸福、渴望寧靜的心靈。
對于鄉村振興發展,需及時開展審計工作。通過開展審計工作,能夠有效推動供給側改革與各產業融合及共同發展,對于重大風險的防范與預警工作也能夠做到及時有效,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強化農村審計工作可使鄉村干部能夠明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牢固樹立“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理念,使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再是空話大話。重點加強對水資源、森林資源、生態環境治理、大氣防治等方面的審計。
農村審計可促進建立鄉村法治制度、民主監督制度等,從而使得村務更公開化與透明化。通過全面整理涉農涉村工作,使得鄉村村務朝著更加公正、法治的方向發展,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
農村財會人員一般存在年齡大、業務水平不高、計算機應用不熟練等問題。部分財會人員甚至不具備財務證書或者雖具備一定的會計經驗但是專業知識不夠豐富,不能夠知曉最新的條款條例。通過對農村財務的審計工作,能夠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促進其進行繼續教育并積極考取相關證書,有助于保證村務會計資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真實性。
一般農村審計包括重點項目工程審計、干部離任審計以及專項審計,通過明確審計對象,使得農村審計工作更具備針對性。
審計方案包括審計原因、審計范圍、審計方法等。在進行農村審計工作前,首先要明確為何要進行該項審計,通過明晰審計原因,可以給予審計工作方向。此外,審計工作離不開時間區域的限制。不論是政府審計還是注冊會計師審計抑或是農村審計,都需關注審計時間。因為一旦超過了審計時間,審計工作就不具備有效性。當然審計工作也要尤其關注賬目設置,通過設置專門的賬目,從而使得查賬和調賬工作更為的便捷與清晰。除此以外,把握好審計方法也是審計工作的關鍵一環。因為農村審計不夠規范化,因而相較于常見的政府審計或注冊會計師審計,農村審計一般采用一些調查方式,如與群眾溝通、向知情人探詢或是采用賬面審計的方式,如審核往來信件或賬務的方式來完成審計工作。當然農村審計也需要配備專門的審計工作小組。審計工作小組是審計工作的核心,若不具備素質高且能力強的審計小組,審計工作便會遇到一定的瓶頸。因而不論是何種審計,審計小組都為審計發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通過審計成員之間通力合作,及時溝通審計計劃、修改審計方案等,從而達到較好的審計效果。當然對于審計風險的評估也不容忽視。
審計程序的確定可為審計人員鋪平道路。農村審計程序與政府審計或注冊會計師審計有一定的相關性。在審計的過程中,共有的一步就是確定審計工作計劃,此后便需要通知被審計單位。這一做法可使被審計單位明晰審計的時間、程序等。審計組在報送審計報告之前可以征求被審計單位的意見,根據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異議,給出不同的解決措施,最后出具符合被審計單位情況的審計報告書及審計建議書并披露于眾,使得公眾能夠行使自身權利進行監督工作。
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虛心、認真、嚴謹的素質,杜絕利己主義和陽奉陰違,杜絕作風渙散和脫離群眾等。審計工作離不開群眾力量,不僅僅需要群眾監督,還需要及時與群眾溝通,從而使審計工作更為真實、有效。審計作為綜合性非常強的領域,專業技能需要涵蓋更多領域。若出現專業技能不過關的問題,就很容易造成審計工作的失敗。因而,過硬的心理素質、強有力的專業技能是審計人員立身處世之本,精益求精也是審計制勝之道。合格的審計人員通過查閱資料文件,出具報告,從而完成審計工作。但由于農村審計法律強制力較弱,在人員挑選方面可能就已經存在缺乏專業等問題,這也是農村審計的一大缺陷。
出具審計報告和結論是農村審計過程的最后一步。這不僅說明著該項審計工作即將結束,也預示著新一段審計工作的開始。審計人員通過認真核查賬目、資料等,出具符合被審計單位經營狀況的審計報告。此份報告具備法律效率,且為上級組織處理問題和決策提供依據。
當前,缺乏一些專門的農村審計機構。一些審計人員可能是從事私人經營,而并非有單位資質,這樣的審計工作缺乏一定的完整性與正規性。
因為私人經營可能只有單人審計,不具備專門的審計小組;也可能缺乏審計工作的經驗,而使得審計結果的可信度降低。另外,由于一些專門的農村審計準則并沒有頒布,這就使得農村審計缺少一些政策指導,不利于農村財務審計的有序發展。由于不具備政策約束,那些不具備專業能力或者規模較小的審計站,往往會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這就會使得在審計的過程中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現象發生。
對于國家審計,存在一些較為完整且嚴格的程序。例如,在準備階段需要編制審計項目計劃,確定審計事項,委派審計人員組成審計組,簽發審計通知書,明確任務,擬訂方案等;在實施階段需要索取資料,深入調查了解內部狀況等,最后還需要編制報告、審核報告等。而農村審計由于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約束,存在一些環節的缺失,例如,沒有制定長期的審計計劃,沒有組織好審計工作等。另外,對于一些報告,可能缺乏謹慎性的考量,從而使得審計工作缺乏一定的可信度。一旦審計工作缺乏可信度,那么出具的審計報告和審計意見便沒有任何意義。
由于制度不夠完善,農村審計可能缺乏一些傳統的檔案管理手續。另外,由于一些農村審計沒有專門的審計單位,沒有專門的檔案存放室,會導致檔案資料沒有辦法集中管理,尤其是一些長久未被翻閱過的檔案,經過了地址的搬遷,或者存放不當,導致遺失,使得抽調檔案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在審計過程中,這些檔案是尤其重要的。缺乏檔案,不僅僅會增加審計難度,而且會使得一些徇私舞弊、偽造檔案的行為發生。
對于審計從業的人員來說,具備高度成熟的專業知識與從業技能是尤為重要的,一些法律法規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在城鎮,對于一些審計人員會組織一些培訓工作或者進修學習。而在農村,由于教育相對落后,不夠重視審計工作,很多的審計工作人員僅僅依靠一些陳舊的知識來進行判斷,沒有參加一些培訓工作,所學知識不能夠與時俱進,這就會使得審計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一些審計問題也會逐漸顯現。例如,審計過程缺失某一個環節,而使得得出的審計報告可信度不強。在一些偏遠地區,很多審計人員并不具備相關證書就從事審計工作,這對于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存在一定的失真。此外,部分農村經管機構雖然配備一定的審計人員從事審計工作,但其部分人員可能是兼職,并非專門從事審計工作,這也為審計帶來了難度。
1.建立健全農村財務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
當前正是因為缺少相關農村審計的法律法規,使得農村審計缺少規范化組織。因此需要加快農村審計立法,盡快制定一些農村審計條例和與之相配套的審計取證、報告、檔案管理等辦法。明確農村財務審計工作的地位,讓農村財務審計能夠有法可依,有制可循。通過規范化的農村審計,杜絕一些企業收入少入賬甚至不入賬、費用使用夸大、公款私用或挪用的情況發生,減少財務核算過程中的非法行為。
2.設立獨立的審計機構,樹立審計工作的威信
農村往往缺乏一些獨立的審計機構。例如龍全市19個鄉鎮(街道)均沒有設立獨立的農村審計監督機構。沒有獨立的農村審計機構就如同沒有法律的約束,社會就很容易出現無序狀態。因此獨立“審計點”的設置便尤為重要。擁有專門的審計工作場所有助于各審計人員積極投身工作,也為互相交流帶來了便利。另外,設置專門的審計專項費用也刻不容緩。專項審計費用為審計工作能夠正常運行提供了保障。此外 “領導責任制度”是審計工作的推動力。積極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原則,讓每一層級各司其職,那么擺在審計工作面前的難關便能有條不紊地解決。
1.提高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素質
首先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每個審計人員都是審計工作的“靈魂”,審計工作需要每一位審計人員的參與,需要每一位審計人員運用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排查企業財務報告等是否存在問題;需要每一位審計人員具備“鷹”一般的眼力,能夠及時地辨出“真假”,并給予準確的審計報告。其次需要做好農村財務審計人員的選拔工作,盡可能選擇一些專業技能高、不身兼數職的人員來進行審計工作,從而建立一支業務水平高超、職業道德優良的審計隊伍。此外,做好人員培訓工作也至關重要。審計工作需要有條不紊的進行,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內心必須熟記審計方法、審計步驟等。通過對人員培訓,使得審計工作更為順暢與完整。當然,審計人員亦需要具備相關合格證書,持證上崗。這不僅僅保障審計的真實性,也為審計工作加上了一道“護欄”。
2.建設獨立的優質的農村審計團隊,通過審計局抽調業務骨干,全力打造優秀審計團隊
農村審計團隊是審計的核心力量。具備優秀的團隊就如同 “魚入水”“虎添翼”一般,使得各種問題能夠在審計人員面前無處遁形并得到解決。此外,專業的培訓,能夠不斷開闊審計人員視野,優化知識結構,提高開拓創新、組織協調和實戰能力。審計工作需要各審計人員的共同努力。通過打造精致團隊與優化人員素質,達成農村審計有序發展的目標。另外,強化審計人員的業績考核也至關重要,通過業績考核,可以增強團隊人員的積極性,養成積極向上、奮勇向前的心態,樹立認真努力、一絲不茍的作風。
要制定或修訂完善審計問責有關規定,并及時與紀檢委等相關部門做好溝通,積極參與到審計工作的檢查過程中去。跟蹤落實審計問責決定的執行情況,對不配合審計工作、或對審計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不力等事項進行調查核實,并提出追責意見;對某些違反會計法等法律規定的,如白條抵償、現金坐支、違規發放現金、提前確認收入等情況進行一定的處罰,嚴重者可以給予一定的刑事處罰。因此,加強追責機制并對相關負責人進行依法追責,可以有效減少違法亂紀行為。另外審計工作不僅需要被審計單位的配合,也需要審計人員秉持公正嚴謹的工作態度,認真處理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不徇私舞弊。因此對于審計過程中出具不準確意見的審計人員或單位同樣需給予一定的處罰。
農村審計的范圍較為繁雜,但審計重點亦需要牢牢抓住。農村審計應重點傾向于老百姓關注的問題上去。例如,糧食補貼等各種惠農政策;救災款、扶貧款等款項下放是否到位;農村低保補助是否足額發放等。此外,對于虛增收入、粉飾報表、濫用職權等行為亦需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