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剛(南昌師范學院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
社會不斷前進的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食物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因為暴飲暴食和營養過剩而引發的各種慢性病患者人數也在迅速上升,并且患者患病的年齡范圍也逐漸走向年輕化,甚至在嬰幼兒和青少年之中也出現了很多由于飲食不平衡而嚴重影響身體發育的不良現象。近年來,油炸食品的數量顯著增加,各種快餐等食品應運而生,冰激凌、飲料代替白水成為孩子們的最愛,高熱量、高添加劑的不良飲食習慣已經在初中生群體中形成,加強對初中生進行飲食教育就成為當下初中學校保障初中生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
從古至今,健康一直是人們共同追求的話題,為了保持健康,人類積累了大量的關于健康方面的知識,但盲目地追求健康并不是獲得健康體魄的最佳途徑。所謂食育,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飲食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方式。食育這個概念最初是由日本的某位學者提出的,這位學者認為食育是與德智教育同樣重要的教育層次,這位學者如此表達的原因就是提醒民眾,對于各階段教育而言食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有許多國家都采納了食育的教育理念,提倡學校供餐并向學生傳播營養知識以及開展科學合理的運動,通過各種努力確保學生的“終身健康”。而在中國各城市和地區,一些相對正規的初中教育機構也開始為學生提供營養餐,營養餐的制作由專門的營養保健師來完成,每周都會制定不同的營養均衡的食譜,但是,這些行為并不代表著初中教育機構已經向學生進行了食育教育,只能說是認識到了均衡飲食對于保障初中生健康發展有著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1]。食育方面的相關專家指出,食育教育一定是要在不斷積累吃的體驗后,從吃的過程感受到飲食帶給自己身體健康方面的好處,從而形成良好的飲食意識,逐漸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持之以恒地去做,才能體現食育的真正含義。
在很早以前,物質生活不及當下豐富,很多由于飲食不當而出現的弊端也沒有顯露出來,那個時候我國并沒有提出食育教育的政策,使得一部分人對于食育的理解比較偏激且片面化,認為食育教育就是傳播飲食文化,和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沒有關聯性,從而忽略了對孩子進行合理的飲食教育。自從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明確了要大力推行教育現代化,保障青少年兒童的身體能夠健康全面中發展,要合理控制青少年飲食,加強對初中生的食育教育,各個教育機構才意識到食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礎,而健康的體魄更是順利開展教育活動的根本保證,初中教育機構應該順應當下的教育現狀,引進先進的飲食文化向初中生開展食育教育,及時糾正初中生不良的飲食習慣,促進初中生能夠健康成長。
現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祖父母的千寵萬愛下長大,家長對于自家寶貝提出來的要求從不會拒絕,孩子想吃什么就給做什么,這就在日積月累中使孩子養成了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2]。而初中階段正是青少年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要想養成健康的體魄就需要攝入均衡且多樣化的營養,但是這些營養只能從日常的飲食中獲得,偏食或者挑食都會導致初中生對所需營養的攝入量不足,發育速度遲緩。尤其是很多初中生熱愛油炸膨化以及腌制燒烤類的食品,或者只吃肉不吃蔬菜,渴了就喝飲料,不愛吃就一口不動,愛吃就暴飲暴食,這種飲食習慣導致初中生過于肥胖或者過于纖瘦的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長此以往,初中生的身體健康勢必會受到影響,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沒有健康的身體支撐也難以順利地前行。
現在的初中生對于零食的熱衷程度相當高,但是,食用過多的零食就會擠壓正常的用餐時間,使學生在正常的飯點沒有進食的欲望,而初中生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有益營養元素都需要在日常的用餐中獲取,這就使得初中生極度缺乏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影響初中生的正常發育。現在的各種零食里會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劑,營養配比表上也能看出零食提供的大多都是熱量和能量,營養元素是幾乎沒有的。加上很多零食都是小作坊生產的,食品安全系數很低,長時間食用大量零食會增加初中生患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的概率。這也是慢性病患者年齡趨于年輕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初中教育機構急需加強對初中生的食育干預,來降低初中生患慢性病的風險。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享受,對食物的欲望也大大增加,這就養成了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發病概率增加,嚴重危害了身體健康狀況。而食育教育就是針對當下人們不良飲食習慣而興起的一種飲食教育,幫助人們改善不良的飲食觀念。隨著食品產業化、商品化的深入,廣告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為食品廣告在制作時重點突出的就是事物對人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對新鮮有吸引力的食物出于本能的好奇想嘗試,因此,青少年群體就成為食品企業重點關注的目標,使大量的“垃圾食品”銷售給青少年以換取利潤。但初中生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情況正飽受威脅,這正是因為初中生們從小就沒有接受過科學合理的食育教育,而且多年來對營養結構和食品安全性也沒有很好地了解,從而深陷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里還不自知,因此,對初中生開展食育教育幫助初中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理念勢在必行。例如有很多初中生不喜歡吃蔬菜,學校就可以針對這一點組織一些蔬菜養殖的教學實驗活動,并向學生們講解蔬菜的營養配比以及哪些可以幫助身體補充微量元素,這樣既對初中生開展了食育教育,也能夠增加初中生健康知識的積累,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就會樹立正確的飲食理念,找到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法。
飲食理念和具體的飲食習慣也能反映文化的相關內容,因此,對初中生進行食育教育,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完成文化的時代傳承。在食物的制作過程中,無論是食物和餐具的選擇,還是烹調的方法都和民族文化以及生活環境密切相關[3]。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適合他們需要的飲食文化,并以不同的形式推廣本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例如日本的民眾從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吃國內自產米飯和牛肉的習慣,他們熱愛自己的民族,相信自己的產品,珍惜自己的文化,這就使得外來的大米和牛肉宣傳得再優秀也擠不進本國民眾的心里。同樣,可以體現這種飲食文化的還有我國的東北大米、內蒙古牛肉以及湖南和四川的辣椒等。由此可見,食育教育已經成為可以弘揚傳統飲食文化的新方法,加強對初中生的食育教育,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飲食觀的同時,還能夠加深初中生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初中生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改善初中生當下的不良飲食習慣,不僅要靠教育機構加強對初中生的食育教育,還需要學生的家長進行配合,因為在初中生日常生活中,家庭生活環境、家長自身言行、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等等因素都會對初中生的飲食習慣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初中生的家長而言,也要讓初中教育機構對初中生培養的良好飲食行為習慣在家中得到鞏固,初中教育機構除了要對初中生進行食育課程教育外,還要經常在家長有空的時間段組織一些講座,來幫助初中生家長了解初中食育教育課堂上飲食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以及家庭如何進行飲食營養均衡搭配的相關知識,對家長進行及時的專門指導,并向家長強調初中時期孩子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深初中生家長對食育的認識,從而積極地配合學校開展食育教育活動,與初中教育機構雙向配合來保障初中生對所需營養的吸收,幫助初中生和家長一起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在對初中生進行食育教育時可以讓初中生了解食物是從哪里來的,為此,初中教育機構可以將教育與勞動結合起來,讓初中生親自完成并了解一種食物從種植、照料、收獲、加工、儲存、生產再到烹飪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初中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每一種食物都是大量辛苦付出才能換來的,還可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得到勞動鍛煉以及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從而發現食物的天然美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這種純然的食物,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4]。同時,在整個食育與勞動相結合的過程中,初中生們也可以更為直觀地了解食物的營養含量,學會慢慢咀嚼和吞咽來吸收食物中所蘊含的營養,初中生的家長們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完成勞動,既拉近了親子關系,又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鍛煉初中生的動手能力,使初中生明白,一餐一飯都要好好珍惜。
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對我國的傳統飲食營養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就需要加強對我國青少年的飲食文化教育。在我國不同的傳統節日里,都有著極具特色的代表性故事和食物起源文化,比如端午節的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中秋節的月餅象征著團圓以及除夕的餃子是為了辭舊迎新趕跑年獸等等。初中教育機構對初中生進行食育教育時,就要根據這些有特色的食物文化加強對初中生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從而激發初中生對于飲食文化的興趣,提高自身的飲食水平,從而達到保障初中生身體健康成長的目標。
綜上所述,加強對初中生的食育教育改善不良的飲食觀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身體素養,對于保障初中生健康成長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意義,而初中教育機構在開展食育教育活動時,需要做到與學生家長的雙向配合,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并大力宣傳傳統的飲食文化等,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發揮食育教育在初中教學中的意義,深刻體現食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