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清
(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成本會計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求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并計算出所有生產成本和費用的會計活動。現代成本會計是為了克服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價格變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在價格變動的情況下,以資產的當期成本作為計量屬性,對相關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相關經濟主體的成本進行預測、決策、控制、計算、分析和評估的價值管理活動產品生產經營過程。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成本會計的教學方法往往單一枯燥。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方法,師生之間信息的收集和傳遞都是單向的[1]。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使學生能夠保持長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始終保持對成本核算的興趣。網絡教育正在推倒傳統教育的時空墻,改變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從“互聯網+”教育誕生,教學方法不再局限于黑板、微型教室、多媒體技術;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來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成本會計知識。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優秀的教育資源已經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中,使更多的人能夠共享知識,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你打開網絡,你就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老師給你上最好的課。網絡模式下的成本會計教學,拓寬了師生收集相關教學知識的渠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但在網絡教育背景下,教師的角色逐漸轉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2]。教師的教學重點不再局限于備課和教學,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的學習發展,尋找教學資源,并且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逐步建立起契合自身特點以及發展的體系。
成本會計是會計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在學生掌握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專業課程基礎之上,著重培育學生計算產品生產成本的技能,與其他會計課程相比,成本會計課程更重視成本計算,能夠選擇最合適的成本核算方法,由此包含了很多的計算公式和計算過程[3]。本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成本會計課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產品成本核算方法,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歸集和分配,所以,學生需了解計算方法和公式。以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在制品之間的分配舉例,有七種不同的分配方式,每種分配方法的計算公式是不同的,計算產品的成本也是不同的。因此,會計人員需要集中精力選擇最適合企業經營狀況的分配方法。成本核算過程涉及許多知識點。因此,會計人員需要集中精力選擇最適合企業經營的分配方法。成本核算過程涉及許多知識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只會對知識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由于課上未得到充分的認知,課后很容易混淆有關成本核算各種方法。
成本計算過程具有很強的邏輯結構。雖然每一章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每一章之間的關系卻非常密切,涉及: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制造成本、損耗、成品與在制品之間的產品成本分攤等,在這樣一系列的過程中,會發現如果不掌握每一個環節的知識,它將直接導致整個成本核算過程的中斷。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分為幾種:一是成本計算公式通俗易懂,計算過程簡單;二是成本計算公式通俗易懂。但公式相似且復雜,計算過程相對繁瑣,尤其是當教師沒有按照既定思路引導思維時,學生學習成本會計課程的積極性降低。
在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中,由于教學知識點較多,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往往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教學,減少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時間。而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公式很多,僅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很難掌握成本分攤的方法[4]。在提問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挫,教師的教學效率下降。
利用互聯網平臺設計和實施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利用手機或者電腦進行教學,讓學生動起來,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其“互聯網+”成本會計混合教學框架如下:
1.課程計劃中,教師在網絡平臺備課過程中,制定了成本會計網絡課程實施方案和網絡公開課教學計劃。通過學習通、微信等學習平臺組建了一個團隊,提前與學生進行了溝通,并測試了直播效果。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逐一細化。部分內容將安排學生觀看視頻學習、直播展示知識框架及主要難點、答疑、互動等,并整合課堂時間融入網絡教學。
2.課前測試,通常在上課前,將課程教學計劃,教學的內容,電子教科書和其他相關材料上傳到學習通平臺,以便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并測試網絡平臺在不同時間上課效果,并借助微信群提醒學生上課的時間。
混合在線教學。上課前10分鐘在平臺上簽到。首先,讓學生觀看20~30分鐘的教學視頻;其次,教師為視頻直播設計問題,講解本課的知識點和主要難點;最后,學生互動提問,教師在線答疑。
在觀看成本會計課程視頻后,可以直接完成作業和在線考試。同時,老師每周給學生發作業,并設定完成作業和提交作業的時間。教師還會在課前三天左右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和相關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作答,參與互動。
課程結束后,學生如有問題可在微信學習群等平臺中提問,教師在群中回答。
每節課后將進行總結,并根據出現的問題在下一堂課中進行改進[5]。通過互動式問答,能知道學生對這堂課的掌握程度。如果掌握情況不佳,則需要及時調整下一堂課的相關內容,這意味著教學計劃是不斷調整和改進的。
基于“互聯網+教育”下的混合教學模式,讓學生下載教學資源,課前預習,獲得一定的體驗點。在課堂上,他們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和在云臺終端上進行測試來獲得經驗。在學生成績評價中,可以通過云臺助手實現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對學生的多元化考核測評。
“互聯網+教育”下,云平臺可以提取學生所參加過教學活動有關數據,以此來形成課堂教學報告。報告不僅會顯示所有活動的資源分布、活動組成和活動參與情況,還會顯示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詳細情況、查看資源和出勤率。報告還將展示數字教科書的經驗價值分布和學習進度。
1.通過這種混合教學模式,以前的單一教學方法已更改。學生學習已從被動變為主動,借助這種混合教學,學生可以根據任務提前學習相關內容,并且可以直接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從而改善他們的課堂狀況。2.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由于課程設計是讓學生先承擔任務,然后在平臺上觀看課程,做實驗作業,最后到教師答疑。所以,前兩個環節就是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他們發現問題無法解決時,證明他們已經思考,這個也足以說明這兩個環節的重要性。3.解決了上課時間不足的問題,因為這種教學模式不需要教師完成整本書的講解,而是將其轉換為學生的主動性來完成學習。教師補充知識點和關鍵難點,解決難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制力和學習能力。4.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與互動性問答,如此也能激發學生對課程的深入了解,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提高畢業后的工作能力。5.教師能及時地收到學生的反饋。由于混合教學,他們可能看不見別人。普通學生的勇氣增加了,遇到問題時他們敢問教師。使得一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與教師一起探索拓展知識。6.網絡平臺上的課程可以提供播放功能。那些在課堂上無法理解的問題可以無限次播放去琢磨與思考。這樣教學的形式會使一部分基礎不足的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簡而言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基于互聯網平臺“成本核算”的混合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和師生互動能力。從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