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果果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人工智能(AI)也被稱為人造智能,自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科技進步、互聯網發展,開始進入急速增長期。人工智能方便人們工作、生活的同時,也開始替代了一部分工作崗位,對就業造成了沖擊[1]。特別是現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除了來自其他競爭者的學歷、能力外,還來自機器人和高科技的沖擊。高職高專生在大學生群體中由于學歷不占上風,其就業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影響。
人工智能對就業有消極的“替代效應”,也有積極的“創造效應”。這兩種效應中,創造效應能否多于沖擊效應,現在還很難說。世界經濟論壇“2018未來就業”報告提出,到2025年,機器人完成的工作量有望超過人類,同時人工智能在5年內將帶來約5800萬個全新的工作崗位[2]。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大部分應用在重復性強、基礎性或者危險系數高的崗位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趨成熟和廣泛地使用,對就業市場會帶來很大沖擊,更多的勞動力會被AI代替,一定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代替[3]。同時,人工智能發展成熟的過程中,也會帶動產生很多新崗位,比如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大范圍普及,會帶動諸如智能芯片、編程和硬件等相關行業工作的發展,進而需要更多工作崗位[4];“5G+AI”等的新技術促使產生新的商業模式,進而需要新崗位[5]。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與工作內容息息相關。假如是直接用機器替換人的工作,就以沖擊效應為主;在輔助或人機協同方面,則更多表現的是創造效應。
以南陽市某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為對象發放線上問卷,收集數據進一步了解高職生對人工智能和就業關系的看法情況。問卷發放780份,738份有效問卷被收回,回收率為94.61%。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生449人,女生289人;大一350人,大二163人,大三225人。
55.96%的學生對AI了解程度一般。關于人工智能在國內大學的發展情況,尚有24.8%的學生不知道。有將近一半學生感受不到人工智能和生活之間的關系。這說明仍有很多同學對人工智能關注度不夠,AI普及度不高。能夠接受可以感知、具備意識、可以推理和解決問題的人工智能出現在身邊的學生比例為81.3%,高職生接受人工智能的程度偏高。
認為AI快速發展會對個人今后就業產生一定影響的學生比例為76.83%;45.8%的學生面對AI對就業影響的態度保持中立,不發表定論;35.37%的學生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但對AI崛起導致的“失業潮”威脅存在憂慮。21.1%的學生覺得人工智能雖然可以智能化人工工作,但是工作崗位大量減少,造成就業更加困難;8.13%的學生認為會改變現有生產方式和流程,對某些產業模式及特定人群產生不利影響;35.37%的學生則覺得AI可以輔助人類更加輕松、完美地完成工作;20.73%的學生認為AI可以幫助人類提高工作效率,節省時間;13.9%的學生覺得AI可以催生新崗位。
面對人工智能作為潛在競爭對手時,32.6%的學生覺得自己有信心應對AI帶來的就業沖擊;47.4%學生認為AI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淘汰一些職業的同時,也會創造出新的崗位和機遇;34.28%的同學覺得人工智能將成為一個機遇,促使自身努力學習,確保自己的職業競爭力,這說明大部分高職生對AI帶來的挑戰能保持樂觀態度。對實現自己的就業預期的看法,61.38%的同學表示有壓力,9.49%的同學感到茫然。這表明大多數學生能察覺到當前的就業形勢,意識到目前就業存在難度。
學生認為導致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為工作經驗、競爭力缺乏,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不符(76.15%)、個人就業期望高,定位不明確(61.52%),31.98%的學生認為學校傳統教育模式對其就業綜合能力和素養培養不到位導致,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就業信息機制不健全(26.15%)和政府、學校、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溝通不到位所致(25.47%)。這表明大部分高職生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覺察到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高職生由于沒有學歷優勢,從事的多為一線崗位,更容易受到AI替代效應的影響。鑒于此,政府要完善健全就業和勞動保障制度,使得技術技能人才得到保障和支撐。強化失業保障,做好受沖擊替代人群的就業服務。此外,也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再就業服務體系,提升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能力。
1.加大研發投入,提升AI技術創新能力
企業要緊跟形勢,加大科研研發投入,使AI等高科技技術的創新能力提升,使科技創新成果技術得到轉化,從而使企業可以更大更強,能夠吸納更多畢業生就業。
2.培訓助力,提升大學生能力,鼓勵創新
在職培訓是企業培養員工職業素養和提升職業技能的有效途徑。企業針對入職大學生定期開展實用性強的培訓,既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在崗就業能力,又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同時,營造開放創新的工作氛圍,使大學生敢于實踐自己的新想法,鼓勵創新,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1.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理實結合
高職院校把控人工智能背景下社會人才需求,并能將這種需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去,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技能。(1)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加大實踐課比例,提升學生實操能力;(2)培養教師,使其知曉社會先進技術信息,掌握前沿技術,把先進技術引進校園;(3)學校開設人工智能類專業,并對其他專業學生開展AI普及性教育,培養人工智能交叉復合人才。
2.重視創新創業教育
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助力其拓展崗位、適應變化。教育關鍵在教師,學校要從提高教師的創新創業教學理念、教學能力著手,設置體系化創新創業課程,把創新創業教育融進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其次,充分發揮創客空間、創業基地的作用,定期開展創客沙龍、“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
3.進行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多渠道提供就業信息
很多學生求職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求職技巧、職業技能欠缺。針對這種現象:(1)培養就業類課程的師資,選派教師定期參加畢業生就業市場招聘,掌握最新就業動態,并將其應用在教學中;(2)平時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引導學生做好個人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
此外,高職院校就業指導中心要與各級人才交流中心加強溝通合作,為學生提供“量多質優”的就業信息資源,擴展學生就業渠道。
4.加強校企合作,形成供需對接
校企合作是實現學生與企業供需對接的有效舉措。除了建立訂單班、進行產教融合外,更要讓學生提前去合適的崗位實習,提前了解企業的文化、制度,并通過實習,讓學生知曉自己與崗位之間的匹配度,及時提升自我。而企業也可以通過學生實習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另外,學校要定期邀請企業資深人士進校園,向學生講述崗位相關知識,助力學生根據崗位情況進行職業設計。
1.打牢專業知識基礎,增強專業能力
高職生在校期間要努力學習,使自己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讓它們成為就業的敲門磚和將來在社會立足的工具。
2.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培養跨界融合能力
高職生在校期間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創新創業課程、參加一些創新創業大賽,使個人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與鍛煉。除創新外,跨界融合是各行業發展的趨勢。在人工智能、“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趨勢下,我國未來必將會有一批新的“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這些領域除了要具備操作技能外,還要有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思維能力。
3.終身學習、職業規劃的能力
智能科技時代,終身學習、職業規劃的能力是時代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進行職業規劃,規劃未來,規劃自我,可以讓自己在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過程中具備明確的目的性,有的放矢,從而有助提升個人在職場的競爭力,有利于職業成功。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它的發展對就業既有替代效應,也有創造效應。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人工智能無疑會對高職大學生群體就業產生影響。要想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沖擊,提升高職生高質量就業的能力,就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學生個人共同聯動發力,抓住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