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卿
(河南省平頂山市環境監察支隊,河南平頂山 467000)
根據世界環保組織的相關調查發現,全球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惡化,環保產業發展勢在必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環保產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目標,節能環保成為社會研究的重點。我國地產豐富,具有種類繁多的自然生態資源,但人均占有量嚴重不足,加強前期建設中對自然資源造成的掠奪性開發,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當然,經過十幾年規范化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我國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從我國當前環保產業技術發展總體情況來說,其創新性嚴重不足,必須通過政治、經濟、法律等手段,促進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努力構建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可持續發展順利踐行提供保障。
不同國家在環保產業定義上有所不同。從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在1990年對“環保”進行明確定義,即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以及防治環境污染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包括環境服務活動、自然開發管理活動等。到了1999年,“環保產業”有了新的定義,由國家經貿委改進環保產業定義,將其概括為控制污染以及改善環境的產業。經過多年發展,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進一步完善了環保定義,增加了滿足群眾環境需求以及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關內容[1]。
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會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影響。在開展環境保護產業過程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環保產業資金屬于公共產品,當前還缺少一個較為明確的市場機制,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缺乏成熟機制作為后盾,會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等干擾。而政府部門在環保產業方面的投入多少,會根據當前經濟發展情況而定,這也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是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依據科學技術的支持,而環保產業技術屬于高科技產業,其在發展創新過程中,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手段,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優化環保產業組織結構,促進環保產業生產效率,推動環保產業換代升級。可以說,科學技術是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條件,是構建良好生態環境的保障,是實現節能環保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
環保產業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也必然會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環保初期無法抵消污染程度。在環保產業技術不斷成熟后,能有效改善環境污染程度,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中,目的在于平衡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能夠將環境污染逐漸轉化為環保產業,發揮環保產業的優勢。
在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政府部門不僅需要對環保產業進行積極引導,通過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同時還需要對環保產業進行有效監督管理。環保產業發展中必須有明確系統的規章制度,政府部門發布環境保護的相關標準,對相關企業收取有關排污費用。通過這種方式對環保市場資金流進行及時調整,為環保產業正常運行提供保障。可以說,政府規章制度、管理力度等,都直接影響著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影響著我國環境保護發展效果。
環境保護并非一家一單位之事,而是需要全體公眾提高重視。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也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全體公眾是環保的受益者。環境是一種公共的資源,環境質量好壞直接關乎到每一個公眾的切身利益。提升公眾環保意識,是推動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不斷提高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才能夠提升環保產業技術發展。
為了進一步促進環保產業發展,需要以技術為前提。當前,很多環保企業加大了自主創新力度,強化環境技術研發,不斷開發出新型環保產品,符合環境保護大局,也能夠從中獲取一定利益。借助于環境技術自主研發,不斷推出新型環境技術,將自主研發的創新型環境技術成果運用到環保產業中,充實環保產業技術體系,優化環保產業組織結構,為我國環保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幫助[2]。
以政府驅動為動力,為我國環保產業市場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必須清醒認識到環境資源具有公共屬性,對于環境資源的產權并沒有明確界定,而環保產業也是新興產業的一種,不能僅僅在市場推動下運行。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經營者生產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特點,在生產、加工中也必然有大量資源消耗,污染排放嚴重,造成嚴重的生態污染問題,對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3]。政府部門必須通過有效的規制手段,對環保產業技術發展進行有效調控,改善當前環保產業情況。具體來說,可以通過獎罰并致的方式,不僅需要制定相關的環保產業扶持政策,給予環保產業一定的經濟補貼,同時對不符合排污標準的企業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罰款、整改、關停等措施。要發揮政府驅動作用,對市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不斷提升政府部門的環保意識,推動環保產業運行效率提升,也為環保產業技術創新開創良好局面。
只有不斷提升公民環保意識,才能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為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創造有利條件。第一,廣大公民必須認識到環境資源是公共的,同時環境質量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公民自身。通過有效的宣傳工作,促進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提升。鼓勵廣大民眾都能夠積極參與到環保產業當中,樹立更加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第二,政府部門需要改善環境保護制度,提升公民參與到環保決策的權利,讓公眾在環保重大設計項目中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建設方面,都需要將環保產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堅持循環發展理念,堅持“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4]。
只有不斷提升廣大環境使用者、受益者的環保意識,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能夠促進廣大民眾主動進行污染物使用的控制。需要對廣大在崗技術人員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將環境保護產業技術等作為重點培訓內容,保證相關技術人員在環保產業發展中起到指導、宣傳的作用。例如,在農業生產方面,農藥會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宣傳活動,利用座談會、農業推廣活動方式,讓廣大農戶都能夠認識到過量使用農藥的危害,并將先進病蟲害防治技術傳授給農戶,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當然,規范市場監管,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起到控制農藥污染的效果。例如,山東臨沂市在近幾年,加大了對禁限用農藥的查處力度,相繼開展了多次以查處百草枯為重點的40多種禁限用農藥的整頓工作,單次出動執法人員超過750人次,起到了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