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浩
(嘉興市港航管理服務中心,浙江嘉興 314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水路運輸行業快速發展,港航工程建設項目的數量增多。相比于陸地作業,水上和水下作業的難度更大、風險更多,對施工作業提出高要求。基槽開挖和港池疏浚,是為了擴大河床、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滿足船舶不斷增加的通航需求。只有從各個環節入手,合理選擇技術工藝,加強質量和安全控制,才能提高施工效率,實現預期管理目標。以下結合個人實踐經驗,探討了基槽開挖與港池疏浚的施工技術及控制措施。
以某港航工程為例,基槽挖泥量約28萬m3。設計日均挖泥強度為1560m3,配置絞吸船1艘,日均挖泥量為2800m3,滿足設計要求;護岸基槽開挖量約8.2萬m3,配置抓斗挖泥船1艘;疏浚物的運輸,配置泥駁1艘,裝載量為800m3;置換砂使用定位船進行定位。現場勘查結果顯示,基槽持力層以風化巖為主,底部標高為-24m,開挖時先用絞吸船和抓斗挖泥船,超出作業范圍的部分,采用炸礁施工法,工程量約為0.48萬m3。
(1)基槽開挖的施工量大,施工會干擾周圍水域,導致淤泥產生沉積作用,經實測每日沉積厚度約為10cm。(2)疏浚物的運輸距離遠,而船舶的最大運距為10km,且施工過程中的船只過往頻繁。(3)施工工期較短,基槽開挖為180d,港池疏浚為150d,具有較強的緊迫性。(4)基槽開挖時,要求超深、超寬控制在0.5m、1.5m以內,并且挖到中粗砂。港池疏浚時,要求超深、超寬控制在0.5m、1m以內,不能殘留淤泥或淤泥質土,清淤后的淤泥厚度在30cm以內。(5)施工工序復雜,包括基槽開挖、機床拋石、清理淤泥、基床整平、礁石爆破、安裝沉箱等,前后工序緊密銜接,具有較強的連續性。
以絞吸船開挖為例,遵循分條、分層作業的原則,設置1根鋼樁作為擺動中心,對左右邊錨進行協同控制,確保吸泥船位置準確。技術要點如下:
基槽開挖分條施工,關鍵是控制好每一條的寬度,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是:鋼樁中心至鉸刀頭水平投影的長度。如果寬度過小,分條數量就會過多,施工過程中就要多次移錨,不僅降低了施工效率,管理難度也提升。本工程中,鋼樁作為擺動中心,是開挖作業的基準點,整個開挖面呈現為扇形。后續開挖作業中,到達基槽底部的邊線時,分條中間區域不能開挖,會導致邊線出現偏差。另外,對于兩個分條中間的部位,開挖時將鉸刀置于分條的中間,采用向前兩步臺車的方案進行開挖。
(1)一般情況下,按照鉸刀直徑的0.5~2.5倍控制。(2)結合土質特點,松軟土取最大值即2.5倍,堅硬土取最小值即0.5倍。(3)淤泥的力學性質差,可適當增加開挖厚度至4m左右。另外,開挖邊坡按照1:2控制。以粘土層為例,臺階開挖高度和寬度分別控制為4m、8m。
本工程中,基槽開挖過程中,使用聲納測距儀測量開挖深度。但是,聲納測距儀無法對開挖作業進行動態呈現,不能及時發現超挖或欠挖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弊端,同時使用1臺水下地形掃描儀,將其安裝在船體底部,每次開挖10m后,就進行一次測量,作為聲納的基準調校點,從而更為精準地控制開挖深度。
如果水下有巖層結構,為了開挖基槽,可采用礁石爆破法。爆破前,徹底清理巖石的覆蓋層,以便在爆破作業后減少淤泥生成量,提高爆破作業的安全性,控制好爆破產生的沖擊波[1]。爆破完成后,要對礁石進行清理,不能出現遺留現象,否則也會影響人員安全和船只通行。
(1)劃分疏浚區。首先對疏浚區進行大致劃分,然后結合絞吸船的擺幅寬度,進一步精確劃分施工條幅,設備從一端開始作業,向另一端推進。絞吸船在開挖過程中,要觀察浮管變化,當浮管拉直、本條幅作業完成,退回設備對下一個條幅繼續作業。排砂管最好置于疏浚區中間,并且由專人現場管控,確保船只設備錯開,避免造成相互影響。(2)確定分條寬度。分條寬度的確定,以取砂厚度和高程為準,相鄰區域的搭接寬度為3m~5m。絞吸船開挖過程中,測量人員使用坐標定位儀進行檢測,調整船位縮小偏差值,避免船體發生劇烈晃動。(3)控住分層厚度。分層開挖作業時,控制好分層厚度,應該結合取砂厚度、鉸刀直徑,并動態監測挖槽深度變化。當挖泥船的荷載變化或潮位變化,就要調整鉸刀頭的形態。一個條幅開挖完成,及時進行測量,當超挖或欠挖均處于允許范圍內,就可退船至下一個條幅。最后對所有測量數據進行匯總,繪制海底基面圖,以便發現漏挖現象,安排絞吸船進行作業。
(1)分析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水位變化對疏浚的干擾,應掌握洋流、潮汐的特點,合理設計疏浚施工方案。(2)對于棄土的處理,既不能用于回填,也不能影響臨近的港口、航道,目前處理方案主要有兩種:一是送泥上岸;二是水中拋卸,本工程中采用前者,使用泥駁進行運輸。(3)挖泥船開挖作業中的航行速度慢,載重較輕會受到風力影響,載重較重會受到水流影響。為了應對潮汐風流的影響,保證不偏離預定的航跡線,應根據風力和水流的速度,修正壓差角和船首方向,注意橫槽時避讓,防止壓耙[2]。
基槽開挖和港池疏浚完成后,水面船只拋錨、吸泥船采砂等行為,均可能破壞基槽。對此,應進行成品保護,安排專人進行現場管理,合理安排后續的作業工序,盡量縮短成品暴露時間。
(1)開展測量作業前,對所有測量設備進行檢查,確保精度達標、穩定性滿足要求;對現場各個控制點進行復測,建立完善的控制網絡,作為測量作業的依據。(2)絞吸船上配置差分全球定位系統(DGPS),對施工平面進行定位。深度指示器的使用,可控制鉸刀的下放深度,確保滿足設計要求。(3)施工人員進行崗前培訓,熟悉設計圖紙,掌握施工規范,進行技術交底,實現施工作業的規范化、精準化。(4)在疏浚區周圍,建立潮汐監測和報告站點,將潮汐信息發送給疏浚船,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鉸刀的下放深度,避免深度和平整度上出現嚴重偏差。(5)施工作業中,如果某個工序或作業內容不達標,及時反映給技術人員,分析問題原因,確定是人員、環境、設備因素所致;然后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盡快恢復正常的施工狀態。(6)根據測量數據繪制測量圖,分析水深、固定斷面等數據,評估施工精度值,不滿足要求的部位進行標注,并督促施工班組及時整改。
(1)按照規范要求辦理施工證件,例如水上水下施工許可證;水上作業人員,均要佩戴安全防護措施,穿戴救生衣;現場配置交通警戒船,根據現場的通行情況進行調度指揮,既確保正常施工,又能減少對過往船只的影響。(2)施工船舶拋錨時,使用相關的指示標志,讓其他船只看到施工范圍,避免誤入這一區域影響施工作業。(3)在設備配置上,要求作業船只帶有廢污油艙,設置圍油欄,長度不低于300m。在施工過程中,船只產生的廢污油裝在艙內,而不能直接排進水域,來保護正常水質。(4)沉管在水下敷設,為了避免過往船只碰觸,因設置顯眼的標志來定位。浮管位于水面上,為了減少對通行的影響,應控制好浮管的長度和位置,不要設置在關鍵航道下方,并設置夜間指示燈,間距控制在40m~50m,為船只夜間航行指引。
港航工程建設中,基槽開挖和港池疏浚是基礎而又關鍵的環節,文章結合實例分別介紹了施工技術要點,包括分條分層施工、測量監控、礁石爆破、成品保護等。在施工過程中,加強質量和管理控制,才能確保施工活動按照進度計劃執行,提高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