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曉林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遼寧朝陽 122300)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對于土地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要求非常高,嚴格開展土地資源管理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社會發展繁榮的重要保障。當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的農用地資源轉為建設用地,同時大量存在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現象,這不僅降低了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率,還給糧食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造成影響。本文結合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特點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現狀,探究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以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在不斷向農村地區擴張,城市化進程加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各地政府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忽略了整體規劃,盲目的土地拆遷和土地資源占用導致了我國土地的利用率急劇下降,破壞了原有的土地結構,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這種現象十分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破壞土地結構有可能會造成土地長時間內無法發揮其作用,甚至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對于我國農業大國來說十分不利[1]。當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主要表現為兩大趨勢:一是土地資源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密切;二是土地資源配置與市場和政府的宏觀機制調控相矛盾。具體來說我國土地資源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在不斷加深,城市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發展階段,為適應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各地紛紛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再規劃,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重壓下各地都表現出急于求成的負面問題,這就導致了城市的規劃不具備可持續性,也就是說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規劃難以滿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了重復建設的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
據媒體數據,目前我國土地浪費主要表現為閑置土地、批而未供土地數量達到400萬畝,各種廢棄土地2億畝,未開發利用土地39億畝。但是在城市內地皮緊張、住宅擁擠、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等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居民實際需求的情況卻依舊突出。
地方政府存在短視行為。迫于經濟發展的壓力,政府大規模的征收土地,用于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種植的農用地轉化為工業用地或商業用地,開發區、高新產業區、大學園區甚至度假區等,在新型發展區域不斷擴張下,大量的農業用地被占用了,這些土地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為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是對于長期發展來說,有相當一部分用地屬于短期經濟,比如工廠建設,一旦運營不善出現倒閉問題,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還造成了土地污染,造成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2]。
通過現狀分析我們發現我國雖然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但是人均土地資源占有率不高、農業土地利用率較低、城市土地資源緊缺等問題嚴重。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還不到位,大致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
土地資源屬于國有資源,需要各級政府統籌規劃好土地使用性質和用途,這需要相關部門尤其是自然資源局、規劃局、住建局等部門加強聯系,只有政府內部在頂層設計和信息溝通上保持順暢才能確保政策實施無阻力,才能發揮土地資源的最大利用率。但是目前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政府各部門之間還沒有形成順暢的協調交流機制,尚未構建嚴格的管理制度,沒有在實際管理中發揮部門的管理合力,由此就嚴重降低了土地資源管理的有效性,進而影響到土地資源管理的水平與質量[3]。
在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近些年來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為提高本地工業化水平,相當一部分土地轉為工業用地和商住用地,由于項目后續資金問題等原因導致項目進展緩慢,有些土地被長期擱置,幾年甚至十年都沒有進一步建設,造成了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另外在城市建設中,我國城市建筑規劃還存在容積率不合理的問題,土地資源浪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另外在當前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受到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城市發展受阻,房地產市場低迷,此前盲目開發的土地資源一再被擱置,也對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就目前來看,各地不管是農業用地還是工業用地都普遍存在著利用和管理的粗放,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一個原因是規劃編制不合理與規劃編制理念不科學的問題,短期效應和長期規劃相矛盾。比如有些地區在編制城市建設規劃時,沒有考慮到城市本身的情況和定位,由此造成土地資源利用十分不合理,難以優化配置城市土地資源,造成了土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2019年5月10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文件明確指出:“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強化底線約束,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目前很多地方的國土空間規劃尚未編制完成,不能為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提供基本依據,為此要加快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同時更要注重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合理土地資源規劃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關鍵。因此分區段因地制宜構建區塊話產業成為必然選擇。我國地大物博,土地資源涉及平原、高原等多種地貌,因地制宜發揮土地資源優勢成為關鍵。比如在平原地區可以選擇打造生態友好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5]。平原地區,氣候適宜,資源物產豐富,要著重發揮這一優勢,結合鄉村振興,以本地優勢為基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在高原地區,以現有資源為基礎引進再加工企業,打造以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鏈條,發揮高原地區畜牧業發展優勢產業形成集約化生產基地。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重點控制對象是工業用地,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從項目容積率、建筑密度、投資強度等方面對工業用地規模進行控制,并將各類園區的標準適當提高。要積極引進和應用高新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淘汰落后產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和完善《限制供地項目目錄》《禁止供地項目目錄》,達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目的。
土地資源作為我國重要的資源,應該得到充分的保護。因其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我國在土地開發利用時要更加的慎重,確保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面對當前土地資源浪費的現狀,采取必要合理舉措優化土地結構成為當務之急。各級各部門應該明確職責,加大執法力度,從制度層面加強管控,從落實上重視成效,確保土地資源配置的高效性,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