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2)
景觀是一個綜合構成的整體,景觀設計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要遵循藝術美的規律,要考慮經濟因素,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好的設計必須要有精神上的升華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凝結,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1]。
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導論》中指出:中國文化發生,精密言之,并不賴藉黃河本身,他所依憑的是黃河的各條支流。每一支流之兩岸和其流進黃河時相交的那一個角里,卻是古代中國文化之搖籃地[2]。黃河就像一棵大樹,播撒在這樹形一樣大大小小的支流上的地域性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通過沖突、融合,匯聚成浩瀚博大的黃河文化[3]。作為一種復合的文化體系,黃河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穩定性。比如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河南裴李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和甘肅大地灣文化融合的結果;龍山文化的發展也是融匯了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而且黃河流域是封閉的大河大陸型的地理環境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其流域形成了穩定的農業文化,它不同于流動性極強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農業的定居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厚重、務實、安定的正統思想,強調天人合一,要與自然和諧統一[4]。
黃河文化凝聚了黃河流域獨特的地理空間與人文空間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審美情懷,對于浩瀚博大的黃河文化,可以理解為以黃河流域為限度的區域文化,是黃河流域的人們在與黃河之間的實踐關系中,改造自然和自身的過程中所不斷積累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文化的總和[5]。
黃河文化是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重要的主導性文化,屬于國家文化。它的主要內容包括思想文化(易學、諸子、道教、佛教)、社會文化(商業、軍事、教育)、科技文化(天文、農耕、冶鑄、陶瓷、醫藥)、文學藝術(漢字、書畫、詩文、戲劇)、民俗文化(武術、節令、傳說、飲食)等。
風景名勝區是具有一定規模和游覽條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集中,環境優美,可供人們游覽、觀賞、休息和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區域。按行政等級可劃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市縣級風景名勝區。
在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中,相對來說更多考慮的是區內固有資源和優勢,并最大程度上保持其原有狀態。在設計時要考慮安全問題以及人流分布和滿足游客的需求為首要原則,但是也不能忽略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6]。每一個風景名勝區都應該把保持和發揚原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作為最基本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當地文化特色,并將其通過轉化后應用到景觀設計中,這是一個風景名勝區成為經典,可以吸引源源不斷來自四面八方游客前來欣賞的制勝法寶。比如四川峨眉山、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等風景名勝區都是靠當地的風俗人情、歷史文化甚至民間傳說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將文化內涵到設計中在我國古典園林中早有體現,景觀設計發展到今天,隨著物質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已經從最初追求優美的自然風光轉變成對景觀中精神文化的迫切渴望,文化的傳承將在無形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因此,文化傳承是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中國古代的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風景名勝區本就是自然環境長期發展所形成的,保護好原有的自然環境是理所應當,缺少優美自然環境的風景名勝區必然不是一個完整的風景名勝區。因此,協調自然也是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景觀是為人服務的,任何不是以人的需求為根本的設計都將會被淘汰。在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時只有遵循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更好的將人、景觀和文化結合起來。比如各個設施的布局、設計都要從人的活動角度出發,座椅的設計必須符合人體工程學,路燈的設計要符合照明的需求,植物的選擇要做到無毒無害等等。
從生態學意義上講,可持續性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生產和更新的能力。如果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中只考慮一時的效益,大肆破壞現有的自然環境,損毀景區中可傳承的文化元素,都是目光短淺的表現,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的衰落甚至消亡。因此,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中必須自始至終貫穿的原則。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部13 km的龍門山下,大小不一的石窟密布于伊河兩岸的峭壁上,南北綿延了1 km。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經歷了西魏、東魏、北齊、隋、唐、北宋等1400多年的大規模營造,以其無數精美的佛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有著名的盧舍那大佛、古陽洞、萬佛洞、賓陽南洞等,有碑刻題記2860余品,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杰作。因地處河南洛陽,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四季分明,冷暖適中[8]。
華夏文化的主體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7]。黃河文化在洛陽的主要代表是河洛文化,這里有二里頭城址、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都城遺址;有“河圖”“洛書”和易經等古老傳統文化的源頭;絲綢之路在東漢至隋唐時起點在洛陽;佛教在東漢時首次傳入洛陽;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在洛陽發展到了巔峰,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些璀璨的黃河文化在進行龍門石窟景觀提升時,都可以通過建筑、雕塑、景墻、照明設施、地面鋪裝等景觀元素來體現。也可以在景區內做文化街區,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分區都設置一個主題,一種特色,重點打造盛唐文化主題街區、佛教文化主題街區、石窟藝術主題街區、名人文化主題街區等,對洛陽的河洛文化進行展示,從而更好地宣傳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使人們更加堅定本土的文化自信。
龍門石窟是河南省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旅游名片,也是河南的核心文化基地,集中反映了北魏、唐時期佛教文化以及皇家祈愿造像的精神追求,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哲學,是普世文化和佛教文化結合的典范。目前龍門石窟的石刻藝術風化和破壞問題比較嚴峻,洞窟毀損嚴重,如果不加以保護,將可能被世界文化遺產除名,因此在石窟洞穴的附近設計一些景觀護欄,在醒目的位置設置宣傳欄。
在風景名勝區中,景觀設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景觀造景元素,因此要對景區內的景觀設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例如路燈、座椅等設計,應該與景區整體風格相協調,龍門石窟中的路燈、座椅可以設計成唐代風格或展示佛教文化藝術的式樣,比如唐代燈籠樣式等,只要與其所在區域文化氛圍協調即可。例如導向標識設計,外觀可采用黃河文化為主的設計元素,材料的選擇上可采用龍門本土的青石或者木材,對標識設施進行統一的設計建造,確保經久耐用,美觀新穎,又突出主題,成為展現黃河文化的良好載體。
地面鋪裝的設計可以從視覺上給人以文化展示的驚喜。地面鋪裝中黃河文化內涵展示和表現可以通過鋪裝圖案設計、顏色和材質的選擇等方面來體現。在龍門石窟景區中的地面鋪裝圖案可選擇能展示盛唐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元素,材質的方面可選擇青石、磚瓦、鵝卵石等本土常見的材質。
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的一種,具有獨特的優勢。民俗文化活動也是人民群眾十分樂意參加的群體性活動,可以傳承民俗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因此在景區中可以建設民俗文化街區,依托洛陽九朝古都、北魏少數民族風情、盛唐佛教文化,開發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舉辦一些展示民俗文化的廟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還傳承了民俗藝術,可謂一舉多得[9]。
通過對洛陽龍門石窟風景名勝區的景觀設計考察發現,目前在景觀設計方面缺乏文化內涵的表現和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黃河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根,更是需要繼承和發揚,今后在提升龍門石窟景觀規劃設計方面應該注重文化的傳承和文化內涵的運用,不能只是紙上談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