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角天美
(長春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禮貌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但人們在表達禮貌的過程中會受到本民族文化以及所處時代的影響,有著非常明顯的民族文化底蘊,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禮貌觀念和標準,同時也有著不同的禮貌語言表達形式,所以在對禮貌語言進行研究時除了對其表現形式進行研究之外,也要對其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進行研究。長期的文化交流讓日本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的文化上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因為身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背景,所以在對禮貌語言的應用上也有著自身的特點,我們在看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的文化差異,避免在交際過程出現誤用的情況,從而形成更好的人際關系。
所謂禮貌,是為了保持人們的社會生活而需要去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禮貌的形成源自于人們的長期交往過程中,并且通過語言和風俗等方式來保留下來。禮貌語言則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所采用的友好語言,不但要遵循基本的語言邏輯,同時也要能夠在相應的交際場合中體現出語言表達一方的禮貌和尊重,是否能夠合理的運用禮貌語言由語言表達方式對于語言文化習俗的了解程度來決定,可見禮貌語言體現出了社會的道德風俗,同時也會受到一個民族的心理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通過禮貌語言的應用,能夠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調節,為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提供良好的條件,緩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同時,禮貌語言通過抬高對方來讓對方喜歡自己,從而讓自己在交際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具體來看,禮貌語言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禮貌語言具備合適性特征,也就是說禮貌語言并非適合應用在所有的交際場合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禮貌策略,結合具體的談話內容來選擇禮貌語言。其次,禮貌語言具備委婉性特征,通常來看我們會將禮貌語言分為直接或者間接性禮貌語言,其中間接性禮貌語言一般表達的都較為委婉,不會讓人感覺到不快和尷尬,能夠表達更多的禮貌內容。最后,禮貌語言具備了民族性特征,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禮貌標準,東方人總體來講較為謙遜,一般文化層次更高的人會更加講究禮貌語言的運用,而文化層次較低的人則更加喜歡直來直去,所以對于禮貌語言的應用很多時候是被看作為具備文化素養的表現。
這里僅以感謝語和道歉語為例來對日本和中國的禮貌語言對比進行研究。首先是感謝語,日語的感謝語包含了直接和間接的感謝語,直接感謝語十分豐富且搭配較為固定,在不同的場合當中有著相對固定的感謝語搭配,這種感謝語的應用頻率十分高,幾乎在交際的過程中一定會用到。間接感謝語當中道歉式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是指利用略帶遷移的語言來表達感謝。漢語的感謝語同樣包含了直接和間接這兩種形式,直接感謝語就是對感謝的意思進行了明確的表達,相比于漢語中的直接感謝語,間接感謝語會更加的豐富,中國人的交往中如果過多的應用直接感謝語會顯得雙方不夠親密,所以親近的人會選擇應用間接感謝語。日本和中國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非常講究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而在感謝語中也體現出了這一點,日本人非常重視口頭的感謝表達,不能在形式上失禮,而中國人更加注重行動上的回報,通過對日語和漢語的研究能夠發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在于獲得恩惠后會從對方的立場上來看待問題,避免為對方增加麻煩,而不同點在于日本人采用的是道歉式的感謝方式,而中國人則采用關切式或者承諾式的感謝方式,可見日本人的交際更加偏向于內向型,注重禮貌形式,人與人之間顯得客氣,并以此為表達尊重。而中國人的交際更加偏向于外向型,他們愿意通過不拘禮來表達彼此之間的親密。
其次是道歉語,日本人有著非常高的道歉頻率,無論是工作、上學還是去買菜都需要用到道歉語,其中直接道歉語會比較多,例如這四種道歉語,這幾種道歉語的道歉程度各不相同,需要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應用。中國人的道歉語中最為常用的是對不起和不好意思,兩者的輕重程度和應用場合各有不同。相比于漢語而言,日語中的道歉語有著更多的語境和更高的使用頻率,平時的應用范圍十分的廣泛,中國人則對道歉語的應用頻率不高,這與日本和中國之間的道歉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人非常看重面子,希望自己的形象或者聲望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對于道歉語的應用中國人堅持對錯原則,與禮貌并無關聯,且常常會將其定義為無能或者承認自己的過失,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不常用道歉語的原因。日本社會非常看重禮儀,但卻僅僅停留在禮節的規范層面當中,例如在交往過程中會在語言表達上做足禮節,但這不等于內心的想法,所以日本人常常將道歉看作為一種有修養的表現,再加上與其的原因使得日語的道歉語看上去更像是寒暄,也非常容易說出口。
語言具備了民族性特征,所以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禮貌語言都有著深刻的民族烙印,在禮貌語言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日本和中國兩個民族之間的不同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與過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環境有著重要的關系。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日本的民族文化,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所處的地理環境,同時也包括早期的經濟生產模式以及恥感文化。日本屬于海島國家,有著較為險惡的自然環境且資源十分匱乏,海洋既隔絕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的聯系,同時也保護了日本不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從而更容易保持民族發展的穩定。日本屬于海洋性氣候,氣候較為多變且頻繁出現自然災害,所以日本人在生活中非常關注氣候話題,也是寒暄時最為常用的話。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特點早就了日本人的頑強民族性格。以漁業和游牧業為主的早期日本經濟形式,使得日本人養成了集體行動的習慣,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也進一步增強了日本人的集體歸屬感,在集體意識下,日本人喜歡和環境保持協調,也愿意和周圍的人保持一致,所以日本人示范看重別人的評價,愿意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的民族文化,中國地大物博,有著十分豐富的局部地理環境,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了游牧經濟以及農耕經濟,中國的整個文化發展并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而是實現了內聚式的發展模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不斷的相互爭斗和融合來凝聚成為了共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所以中國人對待不同地區的人會十分包容,即便相互之間不熟悉也非常愿意寒暄幾句,營造一個親密的人際關系。因為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農耕經濟為主,所以形成了農耕文化理念,因為農耕文化所具備的季節性和規律性特征使得中國人更加看重安居樂意,而不喜歡四處奔波,逐漸形成了中庸和諧的性格以及包容和諧的文化內涵。
通過本文的論述,更好的理解了日本和中國的禮貌交際中所呈現出的多種語言現象,通過了解這些文化現象能夠有效的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失禮行為,從而推動日本和中國的跨文化交際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