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芳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西安 710061)
在西方社會,總統的政治演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現象。政治家們的政治主張、治國方針和國家政策等,都是要通過自己的演講表達出來。對于政治家們來說,政治演講是進行斗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武器。而總統演講則在政治演講中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演講影響廣泛,意義重大,且是一種實用而又重要的文體。對它的研究不僅能夠進一步拓寬演講文體的研究范疇,而且還能揭示其政治演講的語言特征。
文體學是一門運用語言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文體的學科。文體學早期是在修辭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直到本世紀初人們才開始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去探討問題的問題。巴依(C.Bally)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體學的開創人,他在1909年出版了《法國文體的特征》一書。他把語言看作一個系統,文體學應該研究組成語言系統的言語結構及其感情表達力。德國文體學家斯皮澤(L.Spitz-er,1887-1960)最早從文體學角度研究文學作品的,他指出文學作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語言上。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外文體學的發展,我國學者開始關注文體學的研究。大多數學者對不同文體文章的翻譯進行了研究,其學術成果頗為豐碩。如:《西方現代文體學百年發展歷程》(申丹,2000)、《文體研究:商務英語翻譯的新視角》(馬樂,2008)、《文體學視角下的張培基散文風格翻譯探究》(柳明明,2010)、《從文體學視角看醫學翻譯》(劉竹林,2013)、《美俄總統演講語篇的文體硏究》(馬徽,2016)、《從文體學角度研究翻譯問題》(柴彤彤,李興,2017)、《文體學視角的科技英語被動語態翻譯》(王琪;王秀峰,2020)等。從文體學的角度研究翻譯和翻譯風格,將文體學與翻譯相結合起來,這逐漸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一個全新課題。但無數翻譯家和學者在探究翻譯問題時,往往運用的是文學和語言學的知識和理論,筆者擬從文體學角度來探討一下英語政治演講的文體特征以及語篇翻譯策略。
Jonathan Swift對文體下了這樣的定義:“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style.”(在恰當的地方使用恰當的詞)。這就是文體的真實定義。由此可見,針對不同的語言形式,選擇與之對應的詞是相當重要的。奧巴馬就職演講,作為美國最高領導人在非常正式的場合發表的政治演講,和日常談話相比,詞語的選擇側重于表達正式,結構復雜,內容更高深。
抽象名詞的翻譯。抽象名詞是指描述質量、狀態或行動的名詞。公眾演講通常會使用大量的抽象名詞,旨在演講者利用其抽象的概念來表達正式和嚴肅的感覺與理想。在演講中使用名詞或其它詞組,或是形容詞詞組能夠起到豐富語言的效果。
有動詞詞根,譯為動詞。Eg.America.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美國,在這個艱困的冬天,面對我們共同的危險。)
“in the face of”有動詞詞根,譯為“面對”,奧巴馬在就職演講中使用抽象名詞,可以使其語言變得更豐滿與富有動態效果,能夠體現出演講者的演講水平與較高的文化素質。
無動詞詞根,進行增譯。Eg……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但是這場危機提醒我們沒有監督時,市場發展將失控……)
“a watchful eye”,無動詞詞根,譯者在翻譯時進行增動詞“監督”,以此可增強演講者的渲染力,使其語言更富有色彩。
正式詞語的翻譯。日常對話、短評甚至廣告中長單詞的比例不會高于20%(王佐良,1987)。總統在演講時,會故意使用一些正式詞語,看起來較為高級的詞匯,來使得自己的演講很嚴肅,更適用于這正式、專業的場合。
歸化翻譯。譯者要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采取目標讀者所習慣的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Eg.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我們將開始以負責任的方式把伊拉克還給它的人民,并在阿富汗建立贏來不易的和平。)
“forge”一詞有“鍛造、捏造、建立”等詞義,奧巴馬此處想表達的意思是“建立……和平”,根據演講的受眾來看,將其歸化翻譯,選擇“建立”的詞義更為契合演講內容,表達其觀點。
不同體裁文章的句子長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每個句子所含的單詞越多,文體就越正式。在奧巴馬演講詞中,大多數的句子長度在10-30詞之間,從句子結構可看出,雖作為演講稿,句子結構不僅十分復雜,而且大多數都具備正式書面語的句法特點。
被動語態的翻譯
在英語中,有主動和被動語態之分,被動語態使用得比漢語要更為普遍,雖然大多數句子都使用主動語態,但被動語態在英語中也極為重要。
順譯法。形式上是主動,而意義上是被動的句子。Eg.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我們現在告訴你,我們的精神強過你們,無法摧折。)
“cannot be broken”運用順譯法,將其譯為“無法摧折”,該譯文順譯成主動句,其形式是主動,但從意義和邏輯關系上看還是被動句。
逆譯法。把“by”后的賓語提前,譯為漢語的主語。Eg.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我們由取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各種語文和文化所形塑。)
被動句中出現“by”可譯成“由,受,讓,遭到,為……所”等,盡量少用“被”字。“shaped by”,譯者將其譯為“由……所”也是可以的。
主語從句的翻譯
主語從句是指從句在復合句中充當主語成分的句子,由what引導的主語從句,在句中可以作主語,也可以作賓語。
“What”引導從句,可將其譯為“……的”的結構。復雜從句的的翻譯,只要把句子結構分析清楚,找到關聯詞,就可以把句子譯出。Eg.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勇于負責的新時代……)
“What”位語句首,該句是典型的主語從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what”譯為“……的”,即“……負責的新時代”。奧巴馬在演講中,運用主語從句,能夠達到豐富語言的效果。
修辭能夠使語言具有條理性,更具美感,且讓人對許多抽象事物感到形象易懂。在政治演講中運用修辭手法,可彰顯語言的表現力,達到加強語勢的效果,從而渲染氣氛,烘托出演講者強烈的感情。
排比句的翻譯
排比句式的運用能夠豐富句子的結構,可增加演講者的氣勢感,語使言具有信服感。
排比句可采用增詞法。增詞法是根據英漢語法與句子結構的差異,在漢語翻譯中采用語義、句法、邏輯或修辭上的增詞,從而使句子通順,句意完整。Eg.For us,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為了我們,他們攜帶很少的家當,遠渡重洋,追尋新生活。);For us,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為了我們,他們胼手胝足,在西部安頓下來;忍受風吹雨打,篳路藍縷。);For us,they fought and died,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Normandy and Khe Sanh.(為了我們,他們奮斗不懈,在康科特和蓋茨堡,諾曼地和溪山等地葬身。)
三個“For us”,譯文運用排比,譯為“為了我們”,語言氣勢磅礴。奧巴馬在演講中使用排比結構,能夠加強語言的節奏感,加深聽眾的印象,使演講更富有感染力。
隱喻的翻譯
隱喻,指的是用源語中的一個概念去表達目標語中的一個概念,從而達到比喻的效果,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相似之處是暗含的。在演講中使用隱喻,可使語句更生動、更形象,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從而使聽眾更加形象生動地理解語言。
隱喻可采用直譯法。某些英語諺語和漢語成語、俗語的隱喻在表現形式和含義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漢譯這些英語時,可以用與其喻義相同或相近的成語或諺語及俗語直接對譯。Eg.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旅途中沒有捷徑或退讓。)
奧巴馬在演講時,運用“journey”一詞,該詞是旅程式隱喻,在翻譯時可直接保留源語意象,譯作“旅途”。其隱喻在國家的發展中,會遇到各種的困難和危機,我們要勇于去解決問題,不可逃避。這樣不但可以比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韻和形式,又使譯文易于為讀者或聽者接受。
有關政治演講辭的翻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認為,要忠于原文、保較高的政治敏感度;有的認為,政治意識和選詞很重要;有的認為,應透徹理解原文句子的含義、動用各種修辭手段;還有的則詳細分析了翻譯技巧。雖然他們對政治演講辭的翻譯都有所研究,但不系統。
本文從文體學角度,探討了英語政治演講語篇的翻譯策略。如:抽象名詞的翻譯,被動語態的翻譯,排比句的翻譯等。本文總結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的英語政治演講中的翻譯現象和翻譯問題,如何準確傳遞英語政治演講所承載的特殊信息,如何將其所特有的感召力、修辭手法和情感力量原汁原味地表達出來,實現預期的交際目的,還需要譯者不斷地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