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雪,田美芬,楊守祿,梁堅坤
(1.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0;3.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基數上升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對食用油的需求也急增。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進口國,每年進口的食用油占國內總需求的60%以上[1]。然而基于人口基數的上升,耕地面積的減少和對進口食用油的高度依賴,發展本土食用油緩解糧油供求矛盾,減少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貴州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宜于在山區大面積種植油茶,主要分布在黔東南和銅仁地區。種植油茶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不占用耕地面積、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都具有重要意義[2,3]。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為山茶科油茶屬,中喬木或灌木,又稱:油茶樹、白花茶。油茶作為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主要栽種于山區,主要分布于南方亞熱帶高山丘陵地區。葉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先尖端或鈍或漸尖,花頂生,近于無柄,蒴果球形或卵圓形[4]。適宜生長在偏酸性的厚層土壤中,瓦礫多或土壤板結不利于油茶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喜溫,適宜生長在平均氣溫為16~18 ℃的環境中。在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不能受到突然的低溫或霜凍影響,容易油茶造成落花落果。同樣也需要足夠的日照時長,否則會影響果實的產量[5]。
我國關于油茶的綜合利用最早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每生產1 t茶油,可生產油餅約4 t,茶殼約7 t。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成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油茶資源,減少不合理的浪費。發展油茶作為貴州重點扶貧產業,有助于推進貴州山區綜合開發、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全面小康[6]。
油茶籽油富含角鯊烯、生育酚等天然抗氧化劑。穩定性、煙點高,在烹飪過程中不易產生有毒物質且長期食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種綠色健康的食用油。同時,對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有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長期內服可清胃、習慣性便秘及治療氣虛腹痛。外敷可治療燒傷、慢性濕疹和燙傷等。茶油中含有的多種脂溶性維生素,可以與皮膚更好的接觸,可作為肌膚柔嫩、護膚護發產品[7]。Saito等[8]發現茶油的負電荷為-54.6 mV,茶油微膠囊的正電荷為59.6 mV。微膠囊與帶負電荷的人發粘附良好,室溫烘干、吹風24 h后保持穩定。
油茶餅粕是榨取油籽后的副產品,其主要成分有蛋白、多糖、多酚類化合物以及茶皂素。豐富的蛋白含量可以用來作為帶餐粉、蛋白添加劑和藥膳食品[9]。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多酚可以預防癌癥等慢性疾病[10],多糖可作為保健產品。Zhang[11]從油茶種子餅中分離純化了多糖研究其降低血糖的活性。發現通過HepG2細胞,種子餅中的共軛蛋白質和酸性多糖可以促進葡萄糖在0.125~0.500之間的消耗。而茶皂素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長繁殖,用于抑制黃瓜、香蕉和柑橘等植物的炭疽病[12]。
油茶果殼是一種可再生的農業固體廢棄物,經常被丟棄或焚燒,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油茶籽殼中含有木質素、糠醛和多縮戊糖等,其中糠醛在油茶籽殼中的含量居所有農作物第一,約為19%,可作為有機化學原料和化學溶劑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醫藥、食品等領域。多縮戊糖可用來制備木糖醇,有助于降低血糖、減少脂肪組織的形成、調節新城代謝和防止齲齒。含量豐富的木質素可作為活性炭的原材料,其除臭、分離雜質、脫色的功能可廣泛應用于環保、化工和煉油等領域[13]。Kang[14]以油茶殼為原料,采用水蒸氣氣化和磷酸改性法制備富介孔活性炭。發現經改性后的活性炭的介空是原活性炭介孔的2倍,其BET表面積和總孔容分別為1608 m2/g和1.17 cm3/g。
油茶在貴州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西南州和銅仁等12個縣,油茶林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縣有5個,1~10萬畝的縣有12個。其中油茶資源利用較好的有天柱縣和玉屏縣,全縣油茶面積分別為43.3萬畝和13.5萬畝、茶籽總產量8000多t和1600 t[15]。對比全國15個省份的油茶生產綜合優勢指數可知,貴州省由0.999升至1.089[16]。
(1)貴州多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雨水充足,且多為山區。
(2)貴州省土壤多為酸或弱酸性黃壤,有機質含量高。
(3)每年能向市場投入大量無性系苗木。
(4)油茶種植、加工經驗豐富。
油茶可以種植在不適宜耕種的石漠化和沙化的貧瘠土地,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國土綠化面積。種植油茶不僅可以固土保土,其枯落物腐化后可作為肥料改善土壤機構和養分狀況、減少因雨水侵蝕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泥沙進入河湖的情況[17]。同時,油茶通過釋放大量的氧氣可以很好地改善空氣質量,1 hm2油茶可以制造600人所需的氧氣,吸收太陽熱能調節區域小氣候,植被不易被破壞[18]。
油茶產業是一個綠色扶貧經濟產業,非常適合在山區發展。油茶通過加工可以生產出食用油、活性炭、化妝品、食用品以及化工原料等。經營較好的良種油茶林分進入盛產期后,1畝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每戶貧困家庭植0.2 hm2左右的茶油便可以實現脫貧[19]。油茶的豐產期為100年,第4年掛果,種植7~8年就可結果,長期產生經濟收益;產量高,是油菜籽的2~8倍。投入到栽培、撫育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的成本較低,種植油茶,發展農村經濟所獲得的效益顯著[20]。
發展油茶產業不僅可以提高我國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滿足人們的需求,還能基于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促進貴州山區綜合開發、不占用耕地面積、優化貴州油茶產業結構,可作為一個綠色產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進我國生態建設[21]。
由于缺乏科學的栽培管理,在施肥、灌水、病蟲害防治、幼林撫育、撫育采伐及間伐等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加上種植戶對茶林的重視程度不高,長期缺乏管理,造成了大片低產林,分化差異大,降低了油茶的產值[22]。另外,許多地區還采用傳統的方法提取油茶茶籽也體現了相關企業和政府的不重視、缺少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影響生產效率進而降低經濟收益。
貴州的氣候、地形和土壤條件并不一定適合其他省份的優良品種生長,將其栽植在貴州省不能充分發揮這些優良品種的優勢,并且低品質的油茶品種不具備較好的穩定性,所獲得的林分產量低質量差,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達到期望的收益[23],因此,導致貴州省一直缺乏適合全省種植的優質油茶品種。
目前,大多數的加工企業不重視對油茶餅粕和油茶籽殼等剩余物的研發,生產的產品多為食用油和化妝油,而關于活性炭、化工原料、保健品和木糖醇這些由剩余物制備的產品生產較少,大多都作為廢物丟棄,不利于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和產業鏈的延長[24]。同時,由于深加工技術滯后,導致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也偏高,不能充分利用油茶資源,產品競爭力弱,形成不了規模經濟[25]。
缺乏品牌,難以產生市場效益。大部分產品都是在當地零星銷售,缺乏擴展到其他地區的渠道[26]。培育品牌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還可以推動產品進行改革,更好的銷售。進而實現油茶產品由分散轉向集約,統一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吸引專業人才對油茶品牌進行設計和規劃,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27]。
基于以上問題,解決貴州油茶產業發展困境可從以下6方面開展。
(1)根據貴州自然環境條件,做好良種培育、引種工作。
(2)提高科技、深加工技術水平。
(3)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造林質量。
(4)加強宣傳推廣油茶品牌,提高市場份額。
(5)建立油茶種植基地,推動產業發展。
(6)加強油茶政策扶持和基金投入。
油茶是一種集多方面優勢于一體的優質木本油料樹種。可以種植山區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具有生態價值,其生產的食用油不僅可以減少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榨油所得的剩余物還能生產多種產品、延長產業鏈價值,提高附加值,擁有經濟價值。貴州多地屬于喀斯特地區,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基于油茶的生產習性,在貴州種植油茶可以很好的發展農業經濟、推進山區綜合開發、提高農民收入,調整產業結構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