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佑
(湖北文理學院政法學院 湖北襄陽 441052)
中國婆媳關系非常微妙,婆媳關系是因婚姻關系而存在的一種代際關系,雙方之間沒有夫妻間的親密感,也沒有血緣母女的穩定性。現代社會兩者之間經常由于性格習慣不同、家庭權力爭奪而發生矛盾,同時也經常會因為聯結兩者的重要紐帶即兒子/丈夫、下一代進行情感爭奪。近年《婆婆和媽媽》的綜藝節目熱度非常高,主要原因就是將鏡頭直接對準兒媳和婆婆之間,其中也將婆媳相處一系列矛盾的現狀暴露出來,引發眾多熱議。網友都開始自爆和婆婆相處時容易發生矛盾,所以改善婆媳關系,減少婆媳矛盾可以增強家庭的穩定性、提升家庭成員幸福的獲得感。婆媳矛盾的初期都是從發生口角開始,兩者之間的溝通異常引發了矛盾,所以是否可以通過改善婆媳間的溝通方式來降低矛盾發生頻率?如何改善婆媳間溝通方式?
在既有的關于婆媳矛盾問題的研究,學者分別從婆媳矛盾的表現形式、后果、原因和特征進行了探討。在表現形式上,學者認為婆媳矛盾一般以爭吵和冷暴力為主,并且近幾年來越來越明顯、數量在增加。后果比較嚴重,會引發夫妻家庭暴力,從而導致夫妻離婚[1]。嚴重破壞家庭和睦,可引發婦女產后抑郁、家庭成員自殺、降低婚姻質量、干擾第三代的教育與身心發展。婆媳矛盾的原因一般多是由于觀念和習慣差異、爭奪權力和資源、觀點采擇不良、其他親友影響、不公平對待、不良個性和習慣[2]。婆媳的家庭內生特性使婆媳矛盾的特征多表現為隱蔽性、頻繁性、普遍性和嚴重性[3]。就目前而言,婆媳矛盾的研究相對集中在社會學、倫理學和文學等領域。研究的著力點多是婆媳矛盾的原因和婆媳關系問題上,研究成果主要是概述、分析和總結性的理論成果,幾乎沒有運用理論進行改善婆媳矛盾的實踐性成果。
從溝通模式的運用來看,現有關于溝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夫妻、師生、親子、醫患關系及老師和家長之間。方曉義[4]采用主-客體互倚模型方法探討了夫妻溝通模式與夫妻質量的關系。有學者提出了師生溝通模式——舒緩溝通,并分析了該模式的運作原理及運用的的注意事項[5]。針對親子沖突問題,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介入了家庭不良溝通模式導致親子矛盾的案例[6]。為改善醫患關系,構建不同溝通場景下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模板,具有一定的臨床適用性和科學性[7]。溝通模式的運用人群較廣,已有成熟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成果,但是在婆媳之間的運用較少。
關于薩提亞治療模式在家庭問題上的研究,涉及的問題范圍較廣,適用于家庭內容的各種沖突與問題,包含夫妻、親子、婆媳、家庭內部矛盾等。薩提亞家庭教育與咨詢模式運用家庭重塑、個性部分舞會等技術,幫助家庭成員釋放壓抑的情感,正確的表達情緒,化解家庭沖突[8]。有學者以薩提亞模式為理論指導,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對一名二胎家庭中陷入心理困境的長子女進行專業介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9]。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運用薩提亞治療模式的相關理論與技術去改善農村留守婆媳之間的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10]。改變流動家庭夫妻的日常溝通模式,合理的面對和處理沖突,維系夫妻感情[11]。薩提亞治療模式注重使用內部資源和力量,將治療聚焦于家庭內部,而婆媳矛盾也屬于家庭內部問題,選擇薩提亞表里一致溝通模式改善婆媳的溝通方式來減少婆媳矛盾可能更加契合。
家庭溝通方式反應了家庭成員的自我價值感,也代表了家庭成員的生存姿態。薩提亞區分了四種不良的溝通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這四種生存姿態是低自尊應對方式的表現。與此不同的是,表里一致是薩提亞倡導的一種有價值的溝通方式,要做到表里一致,首先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的態度,我們想到的不是去贏得某場勝利,不是去控制他人和情境,是選擇成為真實的自己,察覺、承認、接納自身內部存在的想法、感受、身體信息。其次是要認識到,我們能夠站在一個即考慮自己,又關心他人,同時也充分意識到當前情境的角度上,選擇一種與即時情境相匹配的方式作出反應。感受和表達感受的行為是不同的,因為憤怒而表現出的攻擊行為是不可接受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憤怒的感受是糟糕而錯誤的,需要學習的是發展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憤怒[8]。
除了作為一種生存姿態,表里一致還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為了有效的表達,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應該使用一致的情感、語言與行為,情感包括聲音特征、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呼吸等。為了能夠呈現出表里一致的溝通姿態,僅僅理解和思考是不充分的,練習很重要。在日常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可以記住表里一致的溝通步驟。首先當發生什么事情的時候;我覺得……(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我希望……(具體詳細);我相信……(使用正面的語言解釋如何做)。我們接納不愉快的感受,然后改變知覺,使溝通方式和內心體驗保持和諧一致的狀態。
家庭的溝通方式反應了家庭成員的自我價值感,婆媳矛盾嚴重的家庭中家庭成員通常會處于低自尊的水平。長期處于低自尊的婆媳或其他家庭成員會擔心暴露自己的缺點,在溝通的過程中使用指責、打岔等方式來掩飾內心的痛苦。久而久之會使婆媳矛盾更加突出,婆媳也會陷入自動化和習慣性的不良應對姿態。“表里一致溝通”模式既是一種存在狀態,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溝通方式,為婆媳矛盾的應對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挖掘婆媳自身的深層推力,提升自我價值感。薩提亞認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座冰山,個體生命中能夠被外界所看到的行為,以及被個體本身所感知到的“內在”由上至下依次是:應對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12]。作為我們內心的體驗源泉,自我始終處于一個核心地位,同時也是每個人外在應對方式最深層的推力。如果婆媳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表達“真我”,就會一直處于低自我價值水平。因此,自我價值感的高與低,將直接影響一致性溝通的程度和效果。
“自我”影響外部行為,而情境則會對“自我”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從外而內,又從內而外。而自我價值是一種意識的層次,是認可自己和他人的體驗。婆媳長期生活在互相抵觸、否定的情境中,必然會給對方帶來低自我價值感,這種低自我價值感又會導致雙方在相處過程中表現出不友好的行為。長此以往,婆媳倆人甚至整個家庭就會陷入不良溝通模式的惡性循環中。所以,挖掘婆媳自身的深層推力應該從認可自己和對方著手,去除溝通過程的障礙,提升自尊心,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首先,要注意心態的調整,我們不要“為我獨尊”的意識,但必須要有“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的思想。第二,提供直接成功經驗。讓婆媳倆人在社工的幫助下多次體驗到成功溝通的喜悅來提升自我價值感。第三,參加小組活動,觀察組內成員溝通如何溝通成功,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提升自信心。
巧用雕塑呈現溝通圖像,改變固守的知覺。家庭雕塑是薩提亞模式常用的一種重要的家庭治療技術,類似于雕塑藝術,即利用空間、姿態、距離和造型等非言語方式生動形象的重新再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權力斗爭情況。社工通過雕塑來展示對于一個家庭形象的刻畫。通過不同的身體姿態展示家庭成員的應對方式、身體高度展示力量、站立的距離來展示彼此間的親密關系。通過雕塑事件發生時的圖像,當事人可以識別在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通常婆媳倆人發生矛盾時的場景是這樣的:婆婆和兒媳婦站在互相對立的位置,倆人都用手指著對方。甚至其中一人站在椅子上用手指著對方。雕塑圖像的強烈沖擊感使婆媳可以感受到不良溝通模式帶來的惡劣后果和讓人不舒服的感覺,此時社工創造性的引導反饋,可以讓婆媳慢慢的從熟悉的溝通姿態和模式中擺脫出來。
在使用雕塑技術過程中,在充滿互動聯系、信任和安全的環境中這一技術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作為一名引導者,社工應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盡力與家庭中每個個體建立密切的聯系。過程中不斷的引導婆媳對新的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察覺出舊模式的破壞性。并對婆媳在過程中體驗到的頓悟、知覺上的改變、感受等進行加工,強化雙方對不良溝通模式的感受,改變固有的知覺,愿意接受改變。
關注自我、情境與他人,促進一致性溝通。不良的溝通方式通常的表現是不能同時關注自我、他人和情境,不能使用一致的情感和一致的語言。因此,改變不良溝通方式的途徑主要是保持自我、他人和情境的一致性,情感和語言的一致性。薩提亞認為要做到自我、他人和情境的一致性,需要我們充分的覺察和了解和接納自我、他人和情境,考慮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出能顧及自我和他人情緒的選擇。首先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的態度,對自身內部存在的想法、感受、身體信息,以及經驗中的解釋給予充分的覺察,承認、接納,而不是苛責自己的內心體驗[8]。其次是要認識到,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很多種方式,重點在于作出與情境相符的反應。感受和表達感受的行為是不同的,不能因為內心憤怒就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憤怒,需要學習正確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憤怒。
言語和情感都是表達內心體驗和感受的方式,不一致的溝通模式本質上是那些痛苦的人用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的防御方式。他們努力去幫助應對自己、他人和情境,但是傳達出來的是相互矛盾的信息。因此,學習表里一致的溝通方式的重點是,學會如何將不一致的情感和不一致的語言變成一致的情感和一致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話術技巧來實現言語和情感的表里一致,分為四個部分:當這個事情發生時……,我感到……,我真正想要或者希望的是什么……,我相信……。掌握話術的技巧之外需要反復的練習,只要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再次有意識的去聽、去感受,就可以找到適合的溝通方式。
通過將表里一致溝通模式運用于改善婆媳溝通方式的問題,研究發現,糾正婆媳不良的應對姿態,使用一致性的溝通方式可以緩解婆媳矛盾,扭轉婆媳不和的局面。但是通過對家庭進行回訪發現,缺乏社工的監督,婆媳會回歸自動化,延用舊的溝通模式。因此,徹底的改善婆媳溝通模式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發揮監督作用,直至婆媳雙方或家庭內部可以將表里一致溝通模式作為一種日常習性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