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麗
(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楚雄管護局,云南 楚雄 675000)
高質量發展是指產業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從粗放增長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的發展模式。堅持高質量發展,能使產業結構更優,產品質量更好,綜合效益更高。
至2019年,楚雄州核桃(Juglanssigillata)面積已由2006年的133萬畝增加到600萬畝,經歷了一個種植規模快速發展的過程,但平均畝產約36 kg,產量低、效益差。現該州核桃產業整體處于粗放經營和傳統農業發展階段,生產方式與核桃產業發展形勢極不相稱,故促進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經營管理理念,通過核桃提質增效、產品質量提升及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措施,實現核桃產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1]。
至2019年底,楚雄州核桃種植面積已達600萬畝,其中投產面積260萬畝,干果產量9.35萬t,產值19.8億元,面積及產量分別居云南省第3位、第4位。楚雄州已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核桃加工企業24戶,2019年,工業產值42.8億元[2]。楚雄州核桃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暴露出許多問題,與高質量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如下。
2007~2019年期間,楚雄州累計新種植核桃460萬畝,是2007年以前核桃種植面積的3.5倍[3],由于發展較快,補助標準偏低,群眾未按技術要求進行林地清理、整地、施底肥等,加之該州核桃以農戶種植為主,種植零星,整地過程缺乏技術員指導,自行其是,導致基地建設質量差,嚴重影響核桃后期生長;部分基層領導及林農對核桃適應性認識不夠,將核桃種植在不適宜區,致使核桃生長不良,結果少,果品質量差;部分基地品種不純、密度過大,需要進行嫁接改良和種植密度調整;大部分核桃種植后,水利設施建設未跟上,缺乏灌溉條件。
2.2.1 栽培品種混雜
由于楚雄州核桃種植歷史悠久,核桃分布廣、品種多,特別是2007年以后,楚雄州各級政府部門倡導大規模發展核桃,但沒有建立配套的良種基地和統一的苗木供應基地,苗木來源渠道較多,未使用良種和統一品種,導致全州核桃栽培品種混雜,果實外觀、果實大小、果殼厚薄差異大,一致性差,雜果多、優果少[4]。
2.2.2 搶采掠青
楚雄州部分群眾為了搶占市場、提前銷售,每年至少提前1個多月采收尚未成熟的核桃,致使核桃果實不飽滿、空癟粒多,脫皮困難、脫皮不凈,營養不充足,重量輕、質量差,核桃香甜度不夠,吃味不佳。長此以往,既影響林農收益又影響消費者對該州核桃品質的認同。
2.2.3 采后處理不到位
大部分林農將核桃果采回家后,不及時脫皮,而是采用堆捂等辦法處理,致使果殼受到污染發黑;果實不進行清洗,果殼殘留果皮等雜質,潔凈度差。
2.2.4 干燥技術落后
楚雄州機械烘烤核桃設備推廣不足,大部分林農采用直接晾曬、小烤房烘烤和蜂窩煤烘烤核桃,烘烤的核桃質量差,尤其是用蜂窩煤直接烘烤的核桃,含硫量高、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溫度難以把控、受熱不均勻,有的烘烤溫度過高,致使核桃加速油化,保質期短,無法進行二次加工。有的不及時烘烤,致使核桃果殼和內種皮發黃發黑,甚至發霉。
2.2.5 未進行分級包裝
楚雄州核桃由于種植零星、經營分散,不利于規模經營。因單戶林農家中的核桃數量不多,為了減少“麻煩”,故該州所有林農幾乎都不對核桃進行分級和包裝,均以“統貨”方式銷售,銷售價格較低。
楚雄州山區群眾以種“懶莊稼”的方式種植核桃,定植后,任其自由生長,部分林農還在初定植的核桃地里種南瓜等農作物;大部分核桃缺乏中耕管理、澆水施肥、整形修剪、病蟲防治,“重栽培,輕管護”現象嚴重。至2019年,楚雄州核桃平均畝產僅36 kg,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核桃單產低、效益差,經營粗放、廣種薄收。
楚雄州核桃產業發展中,從種植、管理、采果到去皮、清洗、烘烤等階段,整個流程幾乎都是靠人力完成,機械化程度較低,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經濟效益差。
楚雄州核桃加工企業、合作組織、經營大戶還較少、較弱小。大部分核桃企業及合作組織經濟實力弱,經營、管理及技術人匱乏,服務手段單一,產業化程度低.
目前,楚雄州核桃企業收購和粗加工的核桃只達到該州核桃產量的49%,深加工消耗的核桃還不到全州核桃產量的30%,粗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產業鏈短、附加值低。
楚雄州從事核桃栽培、管理技術研究的人少,科技力量單薄,科技培訓,技術推廣等遠遠滿足不了林農需要,整體服務能力弱;對核桃良種選育、豐產栽培、集約經營,尤其是產品精深加工、新產品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不夠;群眾對核桃栽培管理、集約經營等技術掌握較少;大部分核桃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弱[5]。
盡管楚雄州已有一些核桃知名品牌,但對品牌的打造、宣傳、推介十分薄弱,導致楚雄州核桃在國際、國內知名度低,市場認知度弱。
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思路,今后,楚雄州核桃產業發展的重心應由以擴大基地規模,擴大核桃種植面積向集約化經營、提高單產轉變,由注重第一產業向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
3.1.1 加快確權頒證
林農在林地上種植核桃但未分山到戶的,要盡量將核桃林地分山到戶并確權發證;對在非基本農田承包耕地、自留地、宅基地、輪歇地等非林地上種植的核桃,要頒發“經濟林木證”,明確核桃“合法身份”,為核桃規模經營和抵押融資創造條件。
3.1.2 加速規模經營
楚雄州核桃生產分散在千家萬戶,這樣的生產方式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極不適應。只有在核桃確權頒證工作的基礎上,完善產權處置和收益保障機制,在不改變林地(林木)所有權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賦予農戶對承包種植核桃的占有、使用、抵押和擔保職能,并在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下,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讓、轉包、出租、互換、入股、托管、代耕、代管等方式向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核桃經營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集中,以加速核桃適度規模經營[6]。
3.2.1 推廣高產品種
不同的核桃品種或者同一種核桃品種,其產量有差異,因此要加強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提高核桃產量和質量。比如:云南省林科院選育的“龍佳”核桃(Juglans sigillata),10年生最高畝產達430 kg;云南省林科院與大姚縣林草局選育的姚新核桃(J.sigillata),側枝抽生能力和結果能力都較強,豐產性較好;雜交早實核桃“云新301”,不僅結實早,而且7至9年生畝產可達120 kg。這些經實踐證實高產的品種可以大力推廣[7]。
3.2.2 加強經營管理
楚雄州核桃基地要大力實施“固土培肥(坡改臺、砌圍埂等)、套種間作、旱季灌水”等集約化經營管理技術,推廣配方施肥、葉面追肥、矮化密植、螺旋環剝、促花促果等新技術,加強核桃經營管理,以提高產量和效益。
3.2.3 加強水利建設
楚雄州春旱嚴重,根據楚雄州“核桃春季澆水對比試驗研究”表明:通過澆水,不僅可以促進核桃生長、增加結果枝數、提高坐果率,而且可以提高核桃產量15%左右。因此,要結合農村水利建設,加強核桃配水工程建設,提高核桃水利化程度,促進其生長結果。
3.2.4 建設示范基地
在核桃重點縣(市)、鄉(鎮)和核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區,選擇建設核桃高效栽培科技示范樣板,運用良種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栽培管理模式,展示高效栽培技術,讓核桃種植戶“學有標桿、干有樣板”。
3.3.1 實施良種改造
種植核桃優良品種,是促進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楚雄州要盡快選擇品質優、產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的核桃良種,嫁接改造劣、雜品種,提高核桃品質和果實的一致性,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3.3.2 建立標準體系
要以現有的《大姚三臺核桃核桃種植技術規程》(DB53/T274-2008)和《大姚核桃》(DB53/T273-2008)標準為基礎,抓緊制定完善楚雄州統一的核桃種植、管理、采收、清洗、烘烤、分級、包裝、儲藏、保鮮、運輸、加工等環節的技術標準,建立健全涵蓋核桃生產全過程的標準化體系并嚴格監督執行,提高核桃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8]。
3.3.3 成熟采收
云南省林科院和和西南林業大學《不同采收日期對三臺核桃品質的影響》表明:核桃成熟末期和初期相比,干重、出仁率、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分別增加8.7%、14.2%、6.2%、11.7%。由此證明:不同采收期對核桃的產量、質量等有明顯影響。實踐證明:當核桃75%果皮開裂時為最佳采收時間。根據楚雄州的林農實踐:一般情況下,待核桃1/3~1/2果皮開裂時,即可采收[9]。
3.3.4 科學烘干
核桃采收回家后,要及時脫去青皮、洗凈果實,迅速烘干。烘干方式應使用推廣先進的、可控溫控濕的熱輻射式智能果蔬烘干機烘干,政府要支持企業、合作社和大戶在核桃主產區,建設先進的集群式烘干生產線,集中烘干核桃,逐步以規模集中烘干取代千家萬戶各行其是的烘干方法;禁止使用煤炭、薪柴等直接烘干和高溫烘干等不科學烘干行為;嚴禁使用化學品清洗核桃和熏烤核桃,以保證核桃品質。
3.3.5 分級包裝
核桃烘干后,要按質量、標準對核桃進行分級、包裝、儲藏,不能混級包裝,包裝材料和儲藏場所應達到食品安全要求。
3.3.6 加強監管
楚雄州應建立健全核桃檢驗檢測、質量安全追溯、監管體系,切實加大核桃檢驗、檢測和市場監管力度,避免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楚雄州應加快研究、推廣核桃產業專用的機械設備,努力提高核桃種植、中耕、除草、施肥、采果、去皮、清洗、烘烤、分級、剝殼、包裝、儲藏、運輸等全程機械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當前,要迅速大力推廣集核桃去皮、清洗、烘烤、分級、包裝為一體的核桃初加工機械一體化設備,提高生產力和果品質量。
實行招商引資和本土企業培育相結合的模式,按照“扶大、扶優、扶強”原則,聚合楚雄州政策、資源、資金等要素,實行“一企一策”,培育一批技術強、起點高的核桃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加強核桃新功能、新產品研發,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出更多適應市場及消費者需求的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核桃精深加工系列產品,加快核桃精深加工,轉變發展方式,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核桃產業的轉型升級。
3.6.1 加強品牌打造
要充分發揮核桃綠色、生態、營養、健康等優勢,開展綠色、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產品、馳名、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產品質量安全創建認定,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核桃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全力打造“大姚核桃”“楚雄核桃油”“摩爾農莊”等楚雄知名核桃品牌[10]。
3.6.2 加強品牌宣傳
深入挖掘楚雄州核桃文化,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大力宣傳楚雄州核桃悠久的栽培歷史,品種選育及產業發展后面蘊藏的動人故事,大力弘揚核桃文化,以提升核桃的經濟和商業價值;持續辦好“楚雄核桃文化節、哀牢山核桃文化節及大姚核桃文化節”,提升節慶檔次、規模和影響力,為推介楚雄州核桃搭建平臺。
3.6.3 加強市場推廣
支持和鼓勵企業、合作組織和個人發展核桃電商,積極與阿里、京東、百度等大型知名電商平臺合作,擴大楚雄州核桃營銷渠道。支持企業(合作組織)在全國大中城市設立銷售網點,組織企業(合作組織)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展銷活動,舉辦推介會、對接會、展銷會。通過宣傳推介,擴大楚雄州核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7.1 加強創新平臺建設
加強楚雄州林科所、大姚核桃研究所、企業研發中心、專家工作站以及各縣(市)林業技術推廣機構能力建設,提升現有科技平臺創新能力及服務水平。鼓勵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術研發中心,積極搭建企業、合作組織與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集團)之間的創新合作平臺。
3.7.2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充分發揮創新平臺作用,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大型企業(集團)合作,培養、引進一批核桃科研人才和先進技術,加強核桃良種選育、高效栽培、集約經營、采收烘烤、產品研發、產品精深加工、機械設備制造等關鍵技術攻關,破除制約核桃產業發展的瓶頸。
3.7.3 加大成果轉化應用
發揮各級科技推廣機構的職能,加快人才培養及引進,迅速將核桃新技術、新成果普及到千家萬戶、企業和合作組織,提高核桃產業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促進楚雄州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