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林業局,陜西 長武 713600)
從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并拓展為“五位一體”,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都說明了在當前人類社會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至關重要。隨著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林業發展也轉向兼顧生態、經濟、社會、碳匯和文化效益,生態優先的方向發展。如何適應形勢,自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責,發展好現代林業,轉變傳統林業的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適宜的發展道路尤為重要。
長武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于咸陽市西北部陜甘交界處,是古絲路驛站,生態區位重要性突出。總面積567 km2,總人口18萬人。縣境東西長30.05 km、南北寬27.23 km,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7°38′~107°58′、北緯34°59′~35°18′之間。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利于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全縣現有林業用地26359.96 hm2,有林地19564.43 hm2,四旁樹570.9 hm2。
近年來,國家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為長武縣林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長武縣緊抓機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統領林業工作全局,著力實施重點林業工程,狠抓以核桃、花椒為主的干雜果經濟林產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和生態旅游等特色林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林業投入大幅增加,森林資源快速增長
長武縣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的有利時機,鼓勵支持大戶、個人等社會各類資金參與林業建設,林業建設投入大幅度增加,林業對社會資金的聚集效益明顯增強。森林覆蓋率達到37.3%,較2015年的34.78增加2.52%,長武縣城鄉生態面貌明顯改善。
2.1.2 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經濟效益初步顯現
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把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建設現代林業的總體要求,著力打造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和林業產業強縣。全縣累計建成以核桃、花椒為主的干雜果經濟林10.35萬畝,年產量1.1萬t,產值5484萬元,林下種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
2.1.3 林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保障服務能力得到提升
“十三五”期間,全縣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和防治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林業科技、執法、信息網絡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全面試點推行“林長制”,不斷加大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和執法力度,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2.1.4 林業改革穩步推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國有林場改革全面完成,初步探索出適合長武縣國有林場的特色發展之路,國有林場發展動力初步激活。林業分類經營體制框架和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逐步完善。
雖然在林業發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林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林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林規模偏小,林產品加工銷售網絡不健全,產業鏈條短,缺少名牌產品。
(2)林業科技化水平不高。林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林業專業技術力量薄弱,人才匱乏,難以適應當前林業發展需求。
(3)林業旅游化還在起步階段。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4)林業社會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長武縣林業的良序發展,解決好這些問題,探索出一條適宜的發展之路至關重要。
如今,林業已不僅是一個基礎產業,更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現在的林業建設既要承擔滿足經濟高速發展對林產品的需求,更要承擔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建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重大歷史使命。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 是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林業發展戰略的過程, 是不斷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的過程, 更是從基本國情出發、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1]。深刻理解現代林業的科學內涵,厘清生態文明與現代林業之間的關系,并用其指導林業發展,有助于全面解決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一條符合長武縣情的林業發展之路。
(1)建立和完善創新機制,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用創新成果助推現代林業的發展。林業技術的創新和現代林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創新,林業的發展將會停滯不前[2]。林業技術創新為擺脫目前林業面臨的困境, 建立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奠定了必要的科技基礎[3]。鼓勵引導林業企業、林業科技人才參與林業創新,充分調動林業經營者的積極性,激發林業的生產活力,增強林業發展能力。同時,要招賢納士,大力招引林業專業技術人才,用現代化知識推動現代林業發展。
(2)倡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現代林業的建設和發展,提高林業社會化程度。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讓生態文明成為民生最大福祉。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只有用現代林業理論作指導,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得以健康永續發展。人類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人的作用是雙向的,既可以推動林業的發展,也可以制約林業的發展。在林業發展中,人與自然是協同發展的,在承認人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要面對現實。人是自然中的人,人只能順應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每個人都是自然環境中的個人,不是獨立的存在,每個人都有保護自然,參與林業建設的責任,提高全民綜合素質才能使現代林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3)提高林業產業化水平,使群眾增收、林業增效。一是在林業產業發展中,要與時俱進、不斷轉變更新思想觀念,始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總遵循,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之路。立足當地自然稟賦,突出區位優勢,因地制宜選擇適宜適載品種,不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同時兼顧群眾增收、林業增效,使林業產業在發展中既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為綠水青山貢獻力量。二是著力解決目前核桃、花椒產業發展中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品種雜亂的問題,通過高接換優等技術,開發有影響力的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不斷引進企業參與林業產業化發展,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林業生產,提高林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化水平。
(4)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產業,讓全社會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新進步,具體體現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旅游產業可以兼顧統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這兩者。生態旅游是一種低碳、綠色、可持續的旅游經濟產業[4]。要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不斷建成適合全縣生態實際的生態系統,并不斷完善輔助設施建設,在輔助設施建設中必須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多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考量與實踐。長武縣森林旅游產業還在起步階段,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繼續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用近自然的方式,不斷豐富景區內容,拓展景區文化,提高景區質量,讓全社會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讓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用森林旅游成果來反推現代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5)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林業法治化建設水平。法律法規是進行林業生產經營的有力保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積極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從法律的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作出規定[5],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宣傳與教育,把《民法典》中有關生態建設的條例貫徹落到實處,以《民法典》為指引,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林業發展體制機制,并以《民法典》指導林業生產、規范林業生產,使林業生產在正確的道路不斷前行。
通過探索與實踐,使長武縣現代林業的生態化、產業化、社會化、旅游化與科技化水平不斷得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程度進一步提高,讓現代林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