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的論斷,標定了“兩山論”的起點。15年來,“兩山”理念改變了中國,也影響著世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的理念,如今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為中國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提供了根本遵循?!敖鹕姐y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就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不斷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過程中,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發展;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云南省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已達65.04%[5];濕地資源豐富,江河、湖泊眾多。生態環境總體上是比較好的,特別是近20年來,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以森林環境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總體而言生態環境基本上達到綠水青山的狀態?!翱吹靡娚酵靡娝拿利愢l愁、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2]隨處可見,還有一些充滿活力的生態經濟。但是由于云南地處祖國邊陲,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貧困面較廣,2020年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實屬不易?!扒钒l達”仍然是云南的基本省情,既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又有與現代化差距較大的問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繁重,民生短板較多,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不穩固[3]。實現經濟更好發展,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讓人民群眾既看得見綠水青山,又感受得到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還需要各行業不斷地改革創新,樹立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發展跨越,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云南省林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73.9%[5],林業是踐行“兩山”理念的主陣地,在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過程中大有可為,對策如下。
云南的土地以山地為主,90%以上的面積為山地。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毀林開墾、生活樵采等破壞了大量森林;發展經濟,支持國民經濟建設又進行過大規模森林采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采礦、采石、取土、挖沙等經營性項目在局部地段破壞了森林植被。因此,在人為活動頻繁區域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或森林植被退化。雖然云南省森林覆蓋率較高,但是高質量的森林資源大多分布在邊遠地帶或自然保護區內,交通沿線、城鎮周邊、村莊周圍,森林較少,保存的森林又以次生林為主,質量不高。走馬觀花的人群很難感受到云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而從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工具上往往看到的是一些因森林植被遭破壞后形成的荒山荒坡、廢棄礦山、陡坡溝壑等破碎景觀,既影響視覺效果又對當地群眾生活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生態修復勢在必行。生態修復要從主要交通干線沿線面山、城鎮周邊、村莊周圍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圖規模,但要集中人力、財力,治理一片見效一片,穩步實施,絕大部分區域是可以修復或恢復森林植被的。對于保存的次生林,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以自然恢復為主,采取必要的撫育措施,提高森林質量。逐步改善和提升城鎮周邊、交通沿線、村莊周圍的生態環境,既能改善當地群眾的民生福祉,又能讓走馬觀花的人們從高速公路、鐵路上或飛機上直接觀賞到云南更加優美的自然環境。同時,還能為發展新型鄉村旅游,開發生態旅居、休閑度假奠定生態基礎。把綠水青山建設的更加穩固,為轉變金山銀山夯實基礎。
云南省的國家級公益林和省級公益林面積達17670萬畝[6],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以上。2006年以來實施了生態補償,林權所有者的直接收益得到了一定體現,但目前的補償標準還比較低,每年每畝森林補償10元,與每畝森林每年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據評估,云南省每畝森林每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5600元)[4]明顯不符。森林是有價值的,保護森林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理應得到合理的回報和經濟補償。目前的補償標準明顯偏低,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補償標準,適當體現生態公益林的直接經濟收益,既能提高林權所有者保護森林意識和保護森林的積極性,也合理體現了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保護綠水青山能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云南省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民族文化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游。云南是發展旅游較早的省份,但是旅游業的發展缺乏科學全面長遠的系統規劃,景點多、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服務質量不高。旅游收入以門票收入為主,效益不佳。旅游服務現狀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游客流失嚴重,旅游市場難以拓展,對地方經濟持續發展不利。急需改革創新,重新打造云南旅游大產業。
(1)要樹立全域旅游觀念,打造全域旅游環境,破除狹隘的以景點景區為旅游目的地,以門票收入為旅游主要收入的思想。以宜人的氣候、豐富的民族文化、優美的自然環境為依托,把人為活動頻繁的區域和游人能到的區域都要打造為景區景點,形成全省處處是景區,處處是景點的全域旅游環境。讓省內外、國內外游客進入云南處處可觀景,出門即旅游。讓自然和人文景觀始終看不完、看不夠,使人留戀往返。
(2)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以大滇西旅游環線、半山酒店、特色小鎮[3]為引領,設計方便快捷的旅游線路,建設能滿足不同需求的酒店、飯店等設施,滿足多層次服務需求。
(3)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在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和房地產快速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質量,大力打造森城市,不斷提高城市綠地率,提升城市景觀。結合云南實際,縣城及以上城市綠化,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植被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物種,打造獨具特色的森林城市景觀,給到此一游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4)要打造誠信服務的旅游環境,重塑貨真價實的旅游服務形象,嚴厲打擊強買強賣、坑蒙拐騙等欺詐行為,讓游客吃得放心、玩得開心、買得放心、住得安心。隨著旅游環境的不斷改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省內外、國內外游客到云南旅游的人數就會越來越多,云南的自然美景在滿足越來越多的追求美好生活環境需要人群的同時,能夠源源不斷帶來經濟收入,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實踐證明,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開展生態旅游,只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實行科學保護,合理開發,持續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創建國際康養旅游示范區[3],既能保護好環境,又能從綠水青山間接獲得經濟效益,實現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變成“金山銀山”。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追求越來越強烈,保護森林的意識越來越強,主動采伐森林的行為也越來越少。從利用的角度出發,不能直接森林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但是可科學合理地利用森林環境適度發展養殖、種植等林下經濟,間接獲得經濟效益。云南森林面積廣,森林小氣候多樣,在保護好森林的前提下,可利用城鎮附近、村莊周邊等交通便利地段的森林環境發展林下經濟,如種植中藥材、養殖畜禽、養蜂、辦農家樂等,開發更多的生態產品,生產更多的綠色食品,把云南打造成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綠色食品消費需求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滇池考察時強調,“只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1]。”綠色是云南最大優勢、最大財富。從林業發展和森林經營的角度出發,只要科學經營,嚴格保護,合理利用,云南廣懋的森林就能發揮其多功能、多效益,綠水青山就會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