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含義
(張掖市甘州區紅沙窩林場,甘肅 張掖 734000)
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構建林業生態發展,擴大林楊栽植面積,既是改善惡劣生態環境的要求,又是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甘州區紅沙窩林場干旱少雨、風沙大、自然災害頻發的現狀,必須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自然條件,合理選擇樹種進行造林,進一步做好造林事業,鞏固成效,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打下堅實基礎。
甘州區紅沙窩林場位于甘州區北部綠洲與荒漠交界地帶,東接三閘鎮紅沙窩村、新建村,南與三閘鎮楊家寨村相連,西靠山丹河與三閘鎮高寨村、瓦窯村、庚名村隔河相接,北隔紅沙窩北灘與合黎山相依。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0°29′58″~100°23′25″、北緯39°00′30″~39°04′11″,林場總經營面積3.855萬畝。地貌特征明顯由川地荒漠兩部分組成。項目區內氣候屬明顯的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降水稀少而集中,蒸發強烈,日照充足,溫差大,盛行西北風。項目區年平均降水量81.4 mm,而蒸發量高達1667.6 mm。多年平均氣溫為7 ℃,歷年最高氣溫為37.4 ℃,最低氣溫為-28 ℃;≥0 ℃積溫3388 ℃、240 d,≥10 ℃積溫2896.6 ℃、160.2 d,無霜期138~179 d;林場土壤類型為風沙土和砂礫灰棕漠土,有機質含量低,土層厚度30~50 cm。pH值8.5左右。
甘州區紅沙窩林場位于甘州區北部綠洲與荒漠交界地帶,北部以沙沉淀物形成扇形沖擊平原區,地質表面以沙石土為主,沙石土不利于植被的水分涵養,而荒漠地形與沙石土類似,降水蒸發量大,也不利于植被水分涵養。這種復雜的地形地貌對沙窩林場造林造成了困難,從而限制了樹種的選擇。
荒漠化的大陸性氣候其顯著特點就是干旱少雨,地表雨水蒸發量大于吸收量。光照充足,溫差大。項目區年平均降水量81.4 mm,而蒸發量高達1667.6 mm,約等于降水量的20.5倍。干旱指數高達10.3,大氣干燥度為4.9;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47.99 kCal/cm2,歷年最高氣溫為37.4 ℃,最低氣溫為-28 ℃。惡劣的氣候環境也不利于樹種的存活生長,只有少量適應性較強的樹種才能適應生長環境。
林場土壤類型為風沙土和砂礫灰棕漠土,有機質含量低,土層厚度30~50 cm。pH值8.5左右,土壤是樹種生長的基礎物質,土壤狀況差不利于林場造林面積增大,同時也給造林技術帶來了困難。
甘州區紅沙窩林場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地表水要以入境水為主,入境河流主要有黑河、山丹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大磁窯河等,均屬黑河水系。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由祁連山、合黎山的谷間潛流、側向徑流、河流、水庫滲漏、以及河道、渠系、田間、雨洪滲漏補給等。地下水流向在祁連山前為自南向北流,合黎山前為自北向南流。地下水埋深3~250 m。地下水總補給量為7.9473億m3,地下水凈補給量為3.7084億m3,允許開采量為2.449億m3。
水資源是樹種存活生長的前提條件,要擴大紅沙窩林場綠化面積,必須充分利用水資源,建設好灌溉工程。面對紅沙窩林場復雜的地形地貌,由于當地的氣候條件決定了地表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大,而且降水集中,利用地表水源灌溉是不太可能,因此必須利用地下水,地下水埋深3~250 m,這也為利用地下水提供了方便,通過深挖數個灌溉井,解決林場綠化水源問題,其次灌溉井還可以起到集水作用,在降水集中的月份里,收集大量雨水以解決紅沙窩林場土壤干旱問題。
優質的土壤資源是栽植林木的物質基礎,針對紅沙窩林場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沙漠化現象嚴重的特點,在挖掘水資源的潛力下,努力改善土壤資源,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和繁育林場綠化面積,為此從這些方面入手:①平原荒漠區選擇泡泡刺、木紫菀、紅砂、駱駝蓬、刺旋花、戈壁針茅、刺蓬、茵陳蒿、閉穗、黃芪、沙蔥、草霸王、鹽生草、畫眉草等。起到固沙防荒漠化作用,同時改善沙土土質;②山地區選擇毛枝山居柳青海云杉、祁連圓柏、串地柏、山楊等樹種,一方面起到防風沙,減少風沙土侵蝕,保護林場綠化面積,另一方面高大的云杉、祁連圓柏、串地柏、山楊樹種可以涵養水源,阻止水土流失,改善林場土壤情況,提高土壤肥力;③低濕地草甸區選擇苔草、拂子草、小葦、賴草等,各種草類植被在林場造林中也發揮著巨大作用,草類植被的擴大有利于阻止土壤風沙化,減輕風沙侵蝕,而且有利于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改善當地干旱氣候,防止雨水流失,增加水資源,這樣保護其他林木資源的生長,同時也改善了土壤資源[1]。
4.3.1 整地
充分利用原有的水利設施、機耕道、農田防護林等基礎設施,同時考慮到井水灌溉節約用水的因素,將地塊按引水溝和機耕道,帶狀局部平整后,再整理成1畝的地塊[2]。結合深耕施入有機肥或復合肥。一般在2021年3月30日前完成。
4.3.2 苗木選擇
苗木必須嚴格篩選,達到Ⅱ級以上苗木標準,色澤正常,根系完整發達,無病蟲害,無嚴重機械損傷的苗木。在紅沙窩林場造林中樹木選擇:胡楊、油松云杉、白榆、沙棗、紅柳、祁連圓柏、串地柏、白刺等耐旱耐寒性較強的樹種進行造林綠化[3]。
4.3.3 苗木處理
苗木栽植前對苗木根部作必要修剪,剪掉損傷或過長的根系,樹冠必須修剪掉病蟲枝和折斷枝,并適當剪稀樹冠上的細弱小枝,減少水分散失。栽植前苗木用ABT生根粉液蘸根處理,為使苗行整齊,應按株行距在溝底打點。栽植時以印記為中心開挖植樹穴,栽植時將苗木直立穴中央,扶正苗木,按照“三埋兩踏一提苗”的栽植規程,分層填土踏實,使土壤與苗木根系緊密接觸,不留空隙。
4.3.4 苗木栽植方法
苗木栽植其根莖(原土痕)處低于地面3~5 cm。裸根苗栽植前必須將根系包裝物全部清除,嚴格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求操作,即:苗木放入栽植穴后,覆一半土,將苗木輕輕提一提讓根系舒張后將覆土踩實[4];二次覆土到苗木根莖以上2~3 cm處,將覆土踩實;坐根水滲完后,三次覆土2~3 cm不踩,防止覆土表土開裂,保持土壤墑情。
4.3.5 苗木田間管理
(1)澆水。根據不同樹種生長習性,在栽植苗木樹種后,必須及時澆水,由于紅沙窩林場地表水資源有限,因此通過打井方式采集地下水源進行澆水。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狀況,農業勞動力14200人,每年都有一大批農民工在林場務工作業。而且當地地形地貌復雜,在山區只能用人工拉水的方式進行澆水抗旱。
(2)扶苗、培土。對油松、云杉大苗第一次灌水后,應及時對倒伏的苗木進行扶正、培土,同時進行苗木支架固定[5],防止苗木再次倒下,提高苗木成活率。對被水沖破的地埂及時培土加固,以防再次漏水,浪費水資源。
(3)病蟲害防治。為確保苗木生長,對有害生物防控措施,開展造林地及周邊林地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可設置病蟲害預測預報樣地、測報點等定期監測。一旦發現蟲害,可根據害蟲種類用綠胺磷或高滲苯氧威或氧化樂果等殺蟲劑,根據藥劑使用說明進行除治。發現地下害蟲可使用殺毒土殺蟲或用毒餌誘殺。同時在造林地配備誘蟲燈、性誘劑進行捕殺[6]。
(4)獸害防控。地下各類鼠害最容易啃食幼苗的根莖,為此對栽植綠化的區域進行監控,查看地下鼠類活動軌跡,一旦發現采取挖壕溝將地下活動軌跡阻斷。其次放置撲鼠夾子、撲鼠器進行撲殺。
(5)自然災害防控。自然災害一是極端冷凍天氣,雖然栽植的樹苗具有耐寒性,但是在低溫極端天氣很有可能凍傷幼苗,因此通過包扎幼苗根部莖部進行防范;二是干旱天氣,幼苗栽植后必須保證樹苗的墑情,這樣才能保證存活率,通過人工澆灌防范干旱;三是防范風沙,通過栽植苗木周圍建立活動板材圍堵墻進行遮擋風沙[7]。
(6)防火及人畜干擾的防控。火災是造林的最大威脅,一是充分發揮護林員的作用,做好巡山查看,一旦發現火災隱患必須及時進行撲救,重點管理閑雜旅游人員、兒童、殘疾人等,防止在林場范圍內游玩放火。二是通過巡山查看,重點關注枯死樹木,防止雷擊發生火災,砍伐枯死樹木及時拉運出造林區域。對砍伐后的缺失林地區域進行補植補造,確保林地面積[8]。
做好甘州區紅沙窩林場造林工程項目建設,首先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的樹苗,從選苗栽培補植,再到施肥修剪護林等整個過程必須認真對待。特別是對苗木的管理,這是保證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條件。此外做好苗木病蟲害防治,根據苗木病蟲害發生的特點進行科學防治,提高造林成活率,達到造林目的,以提升甘州區紅沙窩林場造林生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