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
(武漢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學人才培養要實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通識教育在我國當代教育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定位。通識教育的“通識”是指對跨學科的專業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地掌握,用跨專業的視角進行有效的思考和交流,達到跨專業、跨文化的溝通與融合[1]。辨別價值的能力是《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指出的通識教育要促進學生發展的四項能力之一[2, 3]。學習知識是基礎,培養能力是發展,認清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對價值的正確判斷是認識水平提升的綜合體現,也是“育人”的具體體現。
通識教育的使命是價值觀教育[4],而價值觀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凝聚社會共識的主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提出 “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因此,如何通過通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通識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問題,即:誰來引導學生思想、引導到何處去。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概括為: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5]。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后果是復雜的,利弊往往是同時存在的,如何從生態文明的角度看待科學技術的長期、綜合價值,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討。傳統的專業教育無法在價值觀方面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只有通識教育才具備這方面的功能。例如:大量的工程設施和新技術除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外,還蘊藏著什么人文價值、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等非技術性的價值呢?技術發展和大量工程建設對地球、環境、健康也造成了破壞,如何看待建設與破壞的矛盾呢?我們需要教給學生準確、全面地判斷價值。這些問題已經超出了專業教育的范圍,在傳統側重專業教育的體系下培養出的大學生,很難做出全面、系統的回答。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應該形成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6]。專業教育更多地強調“學以致用”,歡迎在教學中增加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內容。通識教育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接受、領悟一些方法性的、務虛的、看似“無用”的東西,重在對學生的價值觀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各有側重。通識教育不應成為簡化版的專業教育,也不應該成為輔助就業的工具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一步。這類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價值觀的培養。通識課盡管專業難度較低,但是主講人的視野應該遠遠超出一個專業的范圍,所站的高度應該高于專業課。主講教師,一般都有扎實的的專業背景知識和技能,但是由于自身成長過程中所受專業教育的的局限性,有時候缺乏足夠開闊的跨學科的視野,對生態文明的理解深度和廣度有限,也就無法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對價值觀做深入的思考。
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組織教學時難以全面照顧到。尤其是高考時選科偏“文”和偏“理”的學生,這方面的差別十分明顯。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中,對難度和深度要仔細斟酌,最好通過多輪教學實踐、廣泛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逐步把握好深度與廣度。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價值觀的培養,絕非限于一些專業知識的介紹。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原則上以能力培養為主,以知識傳授為輔。知識的介紹和擴展是基礎,教學的落腳點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考、交流、判斷、辨別的能力。因此在內容的安排上,更多地選擇淺顯易懂和貼近生活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將生態文明的觀念不斷地融入到案例中,引導學生逐步分析。例如:可以從某些典型案例或常識性的知識點出發,逐步展開并建立跨學科的聯系,從看似屬于不同學科的知識點,統一到生態文明這一體系之下,引導學生建立起生態文明的價值觀。一門通識課的教學難度,正是體現在這種跨專業知識應用的融合上。
以筆者主講的《海綿城市與生態文明》通識課為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塑造。不僅課程標題中有“文明”二字,而且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道”,體現了一種生態的哲學觀點和全新的發展理念;海綿城市則是“術”,是生態文明在新型城市建設中的具體體現。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指導下,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指導理念,建設海綿城市。教學過程是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理念與實踐相結合,體現對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養。
通識課一般沒有專門的課本,選擇教學內容時,一方面要緊緊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價值觀這一目標,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精力有限、專業不同的客觀事實。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需要對不同的學生都有足夠的吸引力,而且要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教學實踐,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有以下要點。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中,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內容科學性,要求展示并解釋一些科學原理;知識性,要求教學內容包含通常不曾接觸的新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趣味性,更是對老師的教學水平,尤其是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內容的選擇和“包裝”,到語言的組織和表達,都是挑戰。如果以一個高級知識性節目主持人的水平來要求通識課老師,一點都不過分。科學本身就有價值,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和原理,也就擁有更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通識課內容往往是跨專業、跨學科的,專業深度要求不深,但是廣度要足夠。對眾多的、看似散亂的知識點,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整合。這種整合是以傳授知識為基礎,以樹立價值觀為主要導向的過程。以《海綿城市與生態文明》通識課為例,圍繞海綿城市建設有一系列知識點,而且涵蓋了多個一級學科,盡管知識點很散、專業跨度很大,但是都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基礎知識。在有了必要的基礎知識之后,教學將引導學生從哲學、歷史、經濟和文明發展的多角度理解生態文明,從生態文明的高度對海綿城市的內涵進行更深入的、多維度的理解。因為對價值的判斷和認識是多維度的,所以要從多學科的角度認識價值。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專業,這也是吸引學子、培養學生榮譽感的重要源泉之一。現代科技的發展很多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因此某一專業的影響往往不限于專業領域內,而是對相關領域都有推動作用。以學校的特色專業或優勢專業為引領,對校內該專業的領軍人物、科研平臺和科研成果通過通識課向學生介紹,不僅增加對相關學科的理解和認識,而且還提升了學子的榮譽感。
從日常生活和新聞事件中選材,有利于拉近學生和課程內容的距離。例如:城市內澇在很多城市都曾發生,如果以熟悉的校園為對象,能發現一些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相一致或相違背的工程措施,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內澇的原因及如何解決校園內澇問題。此外還有城市水體的保護與城市開發建設的矛盾、城市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都可以成為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矛盾,然后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和矛盾,與傳統的老師出題或提問,學生來回答,在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途徑上有很大的不同。
通過以上各方面的結合,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興趣和專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還可以啟發學生跨學科地思考某一類專業性問題,從中感受到科技的價值和魅力,并學會用一些跨專業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其價值判斷能力。
案例教學是通識教育中的一種常用、有效的教學方式。通識教育要考慮到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泛、授課對象知識結構差異大、某些科技理論知識枯燥等方面的挑戰,因此結合教學內容上的特色,恰當地通過案例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
如果要對復雜的案例做透徹的分析,預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如果是專業課教學,通常是從理論到實踐。如果是通識課教學,很多時候是從實踐倒逼我們思考需要哪些知識、如何分析解決,甚至是通過老師不斷糾正學生的錯誤,來獲取知識、摸索分析方法。其實這更符合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獲取新知識和理論,所需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自然而然地滿足了要求,而且自學的技能也隨之培養起來。
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理論介紹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結合某一案例或課題,通過課后的準備,展開課堂討論,并由老師進行點評。討論課是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發現新問題、迸發新觀點、發現新方法的寶貴機會。分組討論有助于學生有機會發言、自由發言,對小組討論結果的總結,也給學生提供了歸納總結能力的機會。因為學生認識水平和知識背景的多樣性,所持觀點也不盡相同,有些非主流的觀點也會引發老師的思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認識。
雖然通識教育無法大范圍地帶領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但是注意對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介紹,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的科學作風的培養。例如:圍繞城市水環境整治,介紹對該問題的認識過程、相關技術的發展過程、技術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最新的成果等等,都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科技發展的坎坷歷程和人們對新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這一切都旨在培養學生踏實、勤奮、創新的科學精神。特別注意對技術問題中關鍵思想的分析和介紹,讓學生體會科學方法在科技進步中的巨大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和創新意識。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看待科學技術發展給社會和生活帶來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備一定的價值辨別能力。這一目標需要老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出一系列思考和創新,合適的案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