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源
(宜興市周鐵中學 江蘇宜興 214200)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的最后部分《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第一節《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原理和對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工作的巨大指導作用作了深刻分析。談這么大的問題,只用了六百零七個字,可說是最精練最精辟的概括了。
這一節共分三段,第一段講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和對我們工作的重大指導作用,文章簡明扼要,用一句“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開始,既然是好傳統,當然就要繼續學繼續用。接著就引用了國家領導人總書記一段話:“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提示了客觀世界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崩斫膺@段話,我們要抓住一個“一般”,兩個“依然”。這里的一般并不是簡單、普通,一般性的意思。規律按照它涉及到的范圍,可分為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兩種。規律是指事物的內在本質及其發展的必然性。找到了事物的內在本質,弄清了事物向前發展的必然過程,這就是掌握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哲學上的概括了世界上一切事物是普遍適用的,從一切事物共同概括面來,普遍適用于一切事物的規律,哲學上就叫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規律就是這樣的一般規律,我們必須嚴格遵循,廣泛應用。
兩個“依然”是什么意思呢?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至今已接近兩百年了,并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部分組成。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把以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會過時的,也不可能被推翻重來,只能提高發展。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的看法是科學的正確的,整個世界就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那個樣子,不可能是別的樣子。馬克思主義哲學會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文章第二段是講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把馬克思廣義哲學的基本內容都說清楚了,歷史唯物主義只是辯證唯物主義在人類社會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認。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它是科學的完全正確的,又是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的。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就拿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我們把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世界觀,目的是要用它來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用它來作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是我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就是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用它作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就成了我們的方法論。這就是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第二段文章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中概括出三條重要原理,也就是指導我們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三種重要方法。
第一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要掌握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這條原理講的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唯物主義認為是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不依賴意識,而在意識之外客觀存在的。而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是人腦這塊特殊物質的機能。沒有客觀存在的物質作用于人腦,人腦中也就不會有什么反映。沒有人腦這塊特殊的物質,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機能去產生意識。這就是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事實和道理是這樣,因此我們想問題做工作,就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從自己的主觀想法出發,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主義必定要失敗。從實際出發首先要弄清實際情況。要真正弄清實際情況很不容易。實際情況弄清楚了,要想出切合實際情況的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來更加不容易。下面第二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就是來講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矛盾運動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來弄清我們要處理的事物的實際情況,定出切合實際情況的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來。
第二條原理方法是:“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先講什么是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都包含著矛盾,一個事物總是一分為二,分成兩個部分或兩個方面。兩個部分兩個方面之間,總是既對立斗爭著,又密切聯系統一在一起。兩者對立斗爭著,叫矛盾具有斗爭性,密切聯系統一在一起,叫矛盾具有統一性,也叫同一性。矛盾雙方這種既對立斗爭又聯系統一的關系,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特征,也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動力,這個過程,也就是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事物這種矛盾運動規律簡稱矛盾規律。以上這段話,就是事物矛盾運動基本原理的內容。
運用這條原理,來作為我們指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方法,文章提出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我們認為改造世界都要有矛盾觀點。工作中遇到了問題,問題就是矛盾,遇見了矛盾不要怕,要研究矛盾,認識矛盾。認識矛盾之后,要想辦法化解矛盾,矛盾化解了,我們的工作就做成功了。做工作就是不斷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
第二層意思是說:“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边@層意思的核心是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有了辯證思維的能力,就是掌握了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就能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需要多用一些篇幅。
人的大腦具有思維能力,人大腦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大腦接受了感覺器官傳來的外界事物的種種感覺,總稱感性認識,對感性認識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抓住外界事物的本質特征,在大腦中形成概念。概念是一種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不是反映事物的形象,而是反映事物的本質。當大腦中有了許多概念之后,就可以用概念做出判斷,用判斷做出推理。系統的概念、判斷、推理就組成了思想和理論。大腦進一步用思想和理論去指導我們改造世界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大腦進行思維活動的全過程,也就是思維的規律。
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把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也就是矛盾分析法和人大腦的思維過程揉合在一起。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所有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運動過程,我們就把事物的矛盾運動的過程作為我們思維認識的對象。分析綜合就是分析綜合矛盾雙方各自的情況和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的情況,抽象概括就是把分析綜合得到的認識中的表面形象和非本質特征的東西全部抽除掉,只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來,事物的本質特征就是事物的內在矛盾。這樣事物的內在矛盾就在我們的大腦里形成事物矛盾運動的概念,當我們把這一事物矛盾運動的各種因素都形成各種概念,大腦就會把有關概念組成一個判斷,把有關幾個判斷組成一個推理,這樣有關這個事物的矛盾運動過程就在我們大腦中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在我們大腦中建立起關于這個事物的矛盾運動過程的思想理論。剩下的事就是我們怎樣利用這一理論思想去指導我們的行動去完成任務了。這就是我們建立運用辯證思維能力的全過程。
辯證思維能力,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個矛盾運動過程,把矛盾分析法貫穿于大腦思維的全過程,以達到認識事物矛盾運動發展過程全部真實情況和規律。但這很不容易。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我們遇到的是新情況和新任務,要認清新情況,完成新任務。這是很難的事。第二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還不強。我們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強我們辯證思維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提高了,正確認識事物的真實情況就比較容易了。
要增強辯證思維能力,首先要多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多學習馬克思、毛澤東運用矛盾分析法的理論和經驗?,F就是多運用,時時處處運用,運用一次總結提高以后再用,就會不斷提高不斷熟練,達到不斷增強辯證思維的能力的目的。
第三條原理和方法:“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條原理是第一條原理的延伸,也是講的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區別是:第一條原理物質只是指人類社會里人的實際行動,人的實際行動分生產活動,階級斗爭和政治活動,還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物質性行動,其中包括設備的創立和人的實際工作。這許多總稱實踐,是社會的物質運動方面。人頭腦里的思維活動就是社會的認識活動。這樣實踐和認識也就成了人類社會中一對非常重要的矛盾: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人的認識對自然界的反作用是間接的,人只能用創設條件的辦法促使自然規律按照人的要求向前發展。人的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是直接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有了一種認識,就直接指揮自己行動實踐起來。人的社會實踐無不是在自己的思想認識指導下進行的。在抗美援朝的時候,毛主席說我們氣多鋼少打敗了氣少鋼多的美國侵略軍。這清楚的說明了精神力量的大作用。但是歷史唯物主義有一條原理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地位上就產生什么樣思想意識。就是說實踐決定意識。我們一定要認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又要積極開動腦筋,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標準,分析哪些是好的對的,哪些需要克服改進,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否正確,還要通過實踐來檢驗。
文章第三段講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文章把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三層重要意思,下面來加以逐一分析。
第一層意思是說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共兩條。先講第一條:人類是依靠自己勞動生產出物質資料而生存發展的。而生產過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組成。生產力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組成。但單有生產力生產還不能順利進行,還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之后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這就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生產過程人們怎樣分工合作。這兩個因素就構成了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馬克思把它叫生產關系。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意見分歧是客觀事實,生產關系確實存在,是馬克思把它概括出來的,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生產過程中構成一對矛盾,組成一條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就會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一旦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就一定要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建立起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就是這樣發展過來的?,F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關系嚴重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必須通過革命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起適應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之后,因為生產力是最革命因素,隨時隨地在發展變化,必須經常研究,經常發現,隨時改進。我們現在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是在不斷研究改進生產關系方面不利生產力發展的問題。
第二條社會發展基本規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結構比喻成一座建筑物。物質資料生產構成的經濟是社會的物質基礎,叫經濟基礎?;A之上還有上層建筑,社會的上層建筑就是指在經濟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政治文化活動,國家機關、軍隊警察隊伍和法律制度,還有各種人群團體。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又組成一對社會的基本矛盾。上層建筑本來是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但建立起來之后,可能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也可能是阻礙破壞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當然是盡可能發揮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促進作用,防止和改進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發展的阻礙和破壞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是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的。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個社會的基本矛盾,概括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包。我們黨和政府的全部工作研究和處理這兩個矛盾,盡量改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盡量改善上層建筑,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們取得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結果,這就是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得到的好結果。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巨大威力。美國卻反此道而行之,這是社會反動,對國家人民十分有害和可悲。
第二層意思是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打牢固了,其他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前以階級斗爭為綱,目的是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但社會主義覺悟提高,經濟物質基礎不提高,效果有限。現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發展了,還有人懷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嗎?!所以我們要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物不斷豐富了,人當然也就會實現全面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這個觀點要牢記。
第三層意思是掌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這也是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唯物主義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的運用。人類社會是世界上第五種物質運動形式。在人類社會中誰是物質運動的主要力量呢?當然是人,不只是單人,而是人的群體,是人民集體。人民群眾是社會運動的主體,這個觀點不能動搖。領袖英雄人物只有和人民群眾在一起,他的主義思想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他才是領袖英雄人物。只要他們離開了人民群眾就什么也不是了。領袖英雄人物的作用只是把人民群眾的要求集中起來,發動組織人民群眾去實踐斗爭以達到成功。領袖英雄人物是人民群眾擁戴出來的。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當然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人民群眾革命、建設、改革的洪流。但是,只有用這種觀點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做到。
新時代的中國,面對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承人——中國共產黨人理應做到胸懷“兩個大局”,著力強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時代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歷史和現實都向我們昭示,只有始終在實踐中準確把握時代特征,才能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