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淼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創新高校協同育人機制,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教育體制綜合改革的意見》(粵府〔2012〕107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粵府辦〔2015〕12號)等文件精神,廣東省從2013年開始試點開展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協同育人改革,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于2016年啟動與韓山師范學院的高本協同育人合作模式。該四年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項目以本科名義招生,采取“2+2”人才培養模式,即前兩年在本科院校培養,后兩年在高職院校培養,由高職和本科雙方教師以及企業兼職教師共同組成教學團隊,完成包括理論課程學習、畢業論文和頂崗實習等教學工作。
目前,由于應用型本科的提法較新,實踐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高本協同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升本”“專插本”等傳統的高職與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合作方面,對于“2+2”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的研究非常稀缺,其中專注于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本協同育人研究仍然存在空白。本文以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與韓山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聯辦班為個案,以實踐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的頂崗實習課程為例,探討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中多元協同主體的角色與分工,并提出優化實踐教學的改革措施。
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錯綜復雜的龐大“教育活動體系”[1]。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協同的目的是育人,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院校協同政府、行業、社會組織、社區等主體要素在原本獨立的基礎上探索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依托共建的協同育人平臺合理配置資源,發揮各方優勢,充分釋放育人主體的活力。與普通高職院校的協同育人模式所不同,高本協同育人的主體關系中,高職院校發揮的是協同者的作用,與各方主體共同助力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本協同育人工作的多元主體包括高職院校、政府、行業、本科院校、社會組織。其中高職院校在頂崗實習的管理及協調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
高職院校是高本協同育人工作“2+2”模式后2年的人才培養主體,也是政校行社協同培養過程中的主導者,承擔著聯系、發展、反饋、調整、激勵、鞏固等多重責任。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爭取政府重視與支持,借助政策優勢和制度便利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通過人才需求調研、專業調研等方式與行業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專業建設的規范化和人才培養的標準化。此外,學校要依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需求調整課程設計思路、提高育人標準、豐富教學內容。高職院校還要密切與校企合作單位的合作,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與社會組織共建人才培養基地。
以頂崗實習課程為例,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在各級政府的政策文件指引下,在珠海市社會工作協會的指導下制定完善本科層次的頂崗實習標準,開辟符合實習指導標準的社會組織資源,與韓山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保持動態溝通反饋機制,構建立體交錯的多元協同育人平臺。
案例1
頂崗實習課程原本安排在學生入學的第五學期,專業經過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行業協會的論證,在上崗實習前先安排為期四周的校內實習工作,按照真實工作過程設計一體化的實習導入任務,開展仿真訓練,使學生提前適應和熟悉工作環境。專業邀請合作基地的導師、行業專家入校開講座,邀請頂崗實習單位入校宣講,拉近了學生和行業、社會組織的距離,幫助學生迅速對接合適的實習單位。
政府既是人才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在協同育人探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宏觀層面,各主體協同的積極性、參與程度、合作方式、評價離不開政府對教育法規的完善,對協同培養機制的優化,對公正的評價考核體系的健全。在微觀層面,政府部門既是社會工作專業頂崗實習的用人單位,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者。
案例2
聯辦班大部分同學自主選擇到村居開展專業實習,但一開始的實習內容是協助完成經濟普查工作,實習內容與專業不對口。在學校與政府部門代表協調后,政府主動將實習生分配到村居中的社工站點或服務項目,使得學生得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實習內容。
行業是院校人才培養的標桿,是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標準的制定者,也是多元協同育人的引領者。專業要與行業達成密切的合作關系,形成良性的人才培養反饋互動機制,才能培養出適應行業需求的優秀專業人才。以頂崗實習課程為例,專業依據行業統一頒布的社工專業本科層次人才標準所應具備的實務能力設置頂崗實習任務,保證高本協同育人的高標準、嚴要求。
案例3
韓山師范學院地處廣東東部地區,社會工作行業起步較晚,發展尚不成熟。相反,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具備地緣優勢,社工機構數量多、專業領域豐富、行業協會管理規范。在針對專本協同育人頂崗實習管理的研討會上,行業專家提出要拔高本科層次社工人才的培養高度,專門就實習任務數量、文書規范化管理及成績認定等方面提出高于高職實習生的要求,開創錯位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傳統的多元協同關系網絡中只有單一主體的院校,但是在高本協同育人的模式里,存在雙院校的主體格局,即一個高職院校和一個本科院校。根據人才培養的規律,頂崗實習一般安排在學生入學的后兩年,因此主要由高職院校承擔實習指導工作。但是,高本協同育人試點是以本科院校為主、高職院校為輔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創新,所以本科院校依然承擔著育人責任。以頂崗實習課程為例,本科院校需與高職院校保持密切的溝通和聯系,在人才培養目標、實務能力素養、實習過程管理、成績評價機制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并定期通過實習巡查將相關的調整要求反饋到高職院校,實現動態化的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質量監督。
社會工作專業的對口用人單位是社會組織、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它們在頂崗實習指導和管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為了招聘到符合用人要求的實習生,社會組織需要參與到頂崗實習計劃的起草、修訂以及執行的整個過程。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安排有經驗的社工承擔實踐教學任務、落實學生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的相關工作,擔任校外實習指導教師。一些社會組織還主動提供實習補貼,解決食宿問題,在共建實訓基地等方面對高職院校進行經費投入,共同分擔育人的職責。
案例4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面向珠三角地區招募實習單位,雙方在實習指導、實習保障、實習管理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雙方共同簽訂實習協議,明確校內外實習指導老師的分工和職責差異。實習生與校外實習指導老師共同完成實習契約和導向報告,使得校外指導老師明確學生個人的實習目標和指導方向。校外實習指導老師的過程性評價占學生頂崗實習成績的20%,從而提高校外指導老師的參與性。
社會工作專業多元參與的高本協同育人頂崗實習模式盤活了各方資源,激活了多元活力,確保了高標準的實習質量。同時,反思現有模式的運作及可持續性,仍然存在實習指導經費支持不足、社會組織動力不強、參與深度不充分等問題,需進一步改進和優化。
目前實習經費主要來源于院校的教學經費,校方為實習生購買實習保險并按照每生每期實習指導對應的學時兌現指導老師相應的費用。作為用人單位的社會組織需要支付實習補貼,標準高低不一,容易出現用人單位重用工、輕指導的現象。通過建立多方參與的經費投入機制,成立相互負責和監督的責任體系,才能有效保障頂崗實習的專業水準和人才培養質量[2]。比如,政府推動成立市級的專業頂崗實習專項資金,由行業協會負責監管,由簽訂協同育人合作協議的用人單位及高職院校、本科院校共同規劃經費使用及發放標準,實現協同主體的全程參與和支持。
社會組織在多元協同角色中的獲益主要體現在人才使用方面,短期內有效緩解了目前機構人手不足的問題,但非長久之計。相比之下,院校對校外實習指導老師提出的高標準要求與社會組織給予其不變的待遇之間存在落差,容易導致校外指導老師的職業倦怠和動力不足。院校與社會組織之間需建立起穩定雙向的資源共享機制,在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例如,成立穩定的社會組織資源庫,認同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思想;實施“雙薪雙向互聘”,院校為社會組織提供智力支持、督導培訓、實訓場地、科研合作項目等,社會組織的導師返聘為外聘教師,承擔部分實訓項目或課程;聯盟內的社會組織具有培養符合標準的行業人才的義務,也擁有優先選擇畢業生的優勢。
從頂崗實習這一實踐教學環節的過程來看,各方在合作深度上仍然只停留在形式化層面,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產學研是一個相互促進的系統,科研更是院校的重要任務,也是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和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實務領域是社會工作專業科學研究的平臺,為學術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高本協同育人的學生屬于本科層次,問題意識較強,研究功底較好。在每一期頂崗實習實踐過程中,院校-社會組織-學生可以組建以實務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小組,借助科研獎勵等機制鼓勵師生探索發現和創新改革,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