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群 劉子婷 趙科印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1]。同年6月,他又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大運河淮安段擁有眾多水利工程、歷史遺址,其寶貴的遺產價值能否被民眾認知,直接影響到遺產文化的發掘與傳播。清口樞紐曾是黃河、淮河和大運河交匯之處,歷史上邗溝、平虜渠、隋運河的開鑿,宋元清運河的改線都經過清口樞紐,因此清口樞紐遺產價值之豐厚不言而喻。但由于歷史原因,此地工程變動頻繁,工程形態多樣,往往被隱匿在運河遺產調查與保護的盲區之中[3]。選擇清口樞紐展開調查與研究,尤具典型性和挑戰性。
本次調研是為響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號召,推進大運河淮安段清口樞紐遺產價值的認知、認同與傳播,為大運河文化帶走進公眾視野所做的前期工作。通過了解遺址點附近居民對清口樞紐遺產價值的認知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為清口樞紐文化傳播提供依據。
清口地理位置獨特,是東西大運河和南北大運河交匯之處。隋煬帝開東西大運河,由通濟渠經山陽瀆達長江,就經過此地。元明清通南北大運河,里運河也由此直接向北,早期入黃淮,清以后穿黃淮而入中運河。在歷代大運河最具代表性的樞紐中,淮安清口樞紐最能體現運河工程的時代演變和延續,充分展現農業文明與現代文明不同階段運河共存的獨特景象[4]。
從與自然河流交匯的復雜程度來看,清口也堪稱之最。自明以后,黃、淮二水交匯于清口一帶,與運河糾纏數百年。《清史稿》記載:“黃河南行,淮先受病,淮病而運亦病。由是治河、導淮、濟運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鉅,人民田廬之頻歲受災,未有甚于此者。”[5]綜上所述,清口樞紐具有重大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清口核心區域,以今淮陰區碼頭鎮陶閘村為中心,北界桂家塘北側,東至楊莊活動壩和淮陰三線船閘以東,南至洪澤湖臨湖堤與太平堆以南,西達中運河三百六十丈越堤和廢黃河南岸七堡石工一線,面積大約在50平方公里左右(申遺劃定的保護面積為10242公頃)[6]。本次調研選定碼頭鎮碼頭村、太山村,王家營街道楊莊村、淮閘村,趙集鎮高堰村為重要調查地。
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淮安市文物局、淮安市博物館、淮陰師范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多方助力,成立“大運河淮安段研究訓練工作坊”,為參與調研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訓練,開設了“大運河與大運河文化遺產”“考古學是什么”“淮安運河考古與古代水利科技”“社會調查及問卷設計”“微電影制作技巧”“文化遺產傳播”等系列課程與講座,為調研人員進行系統培訓。
1.走訪遺址點、訪談當地居民,進行定性分析。在為期四天的田野調查中,調研組對清口樞紐重要遺產點與治水遺址如天妃壩、U型河道、高家堰石工墻等地進行細致走訪與拍攝記錄;并走家入戶,訪談當地居民,對運河的歷史、民間傳說、保護現狀有了充分了解。
2.問卷調查,進行定量分析。在遺址點走訪完成后,選定問卷調查具體區域,進行抽樣調查。
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487份,回收率達97.4%,調查對象均為清口樞紐遺址點附近居民。調查情況如下:
1.年齡趨于老齡化
46周歲以上中老年人占比高達69%,60周歲以上老年人所占人數最多,表明清口樞紐附近居民趨于老齡化,年輕人口流失嚴重。
2.文化程度較低
農民占比44%,未受教育人數占比高達28%,未接受教育及小學文化程度居民總占比53%,文化水平總體較低。
3.人均年收入較低
人均年收入在18000元以下的人數占58%,僅6%居民年均收入在36000元以上,居民收入偏低,經濟水平不高。
1.具備基本認知
62%居民知道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表明居民對大運河遺產價值有基本認知,但此數據對于運河遺址點周邊居民來說,尚且不足。
2.概念認知模糊
在詢問清口樞紐包括哪些要素時,33%的人表示不知道。在提示后,大多數居民對清口樞紐包括的具體遺址點依舊含糊不清。
3.了解方式單一
對運河遺產信息獲取途徑方面,44%居民通過廣播電視,31%聽說得來,網絡只占4%,信息獲取存在被動性和無意識性。
對淮安運河保護工作滿意度調研中,44%持中間態度,42%持滿意態度。說明遺址點管理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間。72%的居民希望政府和居委會主導大運河淮安段清口樞紐的保護與管理,認為靠民間自發保護不現實。
42%居民認為目前整體展示情況一般,8%居民認為展示情況非常差,可見遺產點的宣傳工作還沒有做到位,并且44%居民期望政府主導宣傳。
近代后,漕運便在社會的巨變中走向消亡,多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使得大運河漸漸遠離大眾的視線。部分河道的淤塞、停用也使大運河不復往日光彩,大運河與沿線居民的生活關聯度也逐漸降低。據問卷數據顯示,高達84%的被調查者認為大運河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影響。
由于老齡化以及文化水平較低,居民對于身邊的遺址缺乏主動關注,與大運河文化遺產存在“疏離感”。在訪談中了解到,附近部分居民對遺址惠濟祠“從未聽說”,只有屈指可數的老人能說出一些相關民間故事與傳說。人們對于家門口世界文化遺產的漠視,不僅僅是清口樞紐目前面臨“失寵”的原因,也是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不受重視的因素之一。
由于教育水平局限,大多數居民不清楚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更缺乏自覺保護的意識。走訪中觀察到,居民在遺址點放養家畜的現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對遺址的保護沒有結合實際、后期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運河水質污染、文化遺址破損等問題。例如,惠濟橋西側河道淤塞、污染嚴重;環繞太山湖的木棧道腐朽嚴重,存在安全隱患。
政府部門在制定宣傳方案時,沒有考慮當地居民的職業、學歷等實際情況,利用宣傳單和網絡媒體的方式,使宣傳脫離群眾認知水平,需要更為直觀的宣傳手段。調查數據顯示77%的居民未接受過教育或初中以下學歷,導致他們對現有的宣傳方式接受度不高,而且僅有26%的人認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現有展示情況良好,可見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調研中發現,政府雖然針對大運河做了大量工作,但居民對此并不滿意。政府與村委會等單位缺乏與居民的溝通,導致居民不理解政府的工作。例如在對楊莊水利樞紐調查中,有43%的居民不知道大運河水利設施的名稱,更不了解它們與大運河文化的聯系。還有居民談到,政府原本計劃修繕的遺址點,遲遲未能落實,相關部門并沒有告知原因并給出下一步計劃,導致居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聯合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力量,以文化、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等產業融合為抓手,整體規劃大運河,打造運河旅游品牌,提升居民對大運河的情感認知。有專家提出:一是以“現場體驗”為中心,以運河物質文化為基礎,深度開發運河沿線文化旅游產品,使游客獲得完美體驗;二是以“教育觀光”為中心,以博物館展覽館等展示為依托,喚醒清口樞紐在中國漕運史上的獨特地位。真正讓居民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來,讓運河融入百姓生活。
充分利用融媒體優勢,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通過融媒體平臺向公眾普及宣傳大運河;同時,建議村(社區)通過組織觀影、文化大講堂等各種文藝活動,激發居民了解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興趣,提升文化認同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好生態環境的“保衛戰”刻不容緩。目前清口樞紐部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現象,不僅極大損害大運河的形象,也不利于大運河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議在當前管理體制下創新工作機制,在水利、文物、航道等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建立高效、便捷的協調機制,加強不同行業間行政審批、行業規范的協調和對接,促進交流和溝通,將鄉村綠化美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與運河規劃相結合,達到人與運河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作為一種活態傳承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必須依賴多方主體,可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和社會公眾多方參與的方式,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大運河沿岸居民對當地文化有著獨有的理解和認知,必須尊重和維護民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和情感,注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世代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建議政府廣泛聽取民意,擴大政府機構與居民之間的交流平臺,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溝通模式,形成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7]。運河文化博大精深,運河故事千千萬萬,以運河故事為藍本進行文藝創作,講述古代治國理政的智慧、開鑿大運河水利工程的精神與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歷史貢獻;以文化周活動為載體,以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為平臺,以思想峰會帶動大運河文化帶協同發展,加強運河流域文化交流,促進商貿文旅溝通;以多樣手法展示運河精神,激活運河記憶,展示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力,彰顯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可以利用淮劇等文藝形式編演運河大戲,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傳播運河文化。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一系列文化活動,鼓勵民眾參與運河文藝作品大賽、攝影或繪畫大賽等,講好運河故事,聚焦打造淮安“運河之都”城市名片。
“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大運河遺產價值是大運河沿岸所有城市的共同責任與義務。要有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把淮安段放在整體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統籌考慮,對接國家和本市已有的相關規劃,改革體制機制,為周圍城市共同發展搭建文化橋梁,為自身發展注入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