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英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高校圖書館是教師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的主要輔助陣地,在信息加速集聚和爆炸的時代,高校教師需要借助新技術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和處理。顯然當前階段,傳統圖書館功能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加快高校圖書館從傳統向智慧化轉型勢在必行。
高校智慧圖書館一般包括人、資源和環境三個要素。這些對高校圖書館建設智慧服務體系的建成具有重要意義。
1.高度智能化
智慧圖書館要實現高度智能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應用是關鍵[1]。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要實現虛擬現實與空間場景的完美融合,給使用者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聽觸的閱讀樂趣。
2.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與傳統圖書館不同的是,高校智慧圖書館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通過采用高端技術,使讀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圖書館信息,從而實現圖書館的自由移動,使用者借助智慧圖書館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服務。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往往有用戶權限,教師只有在學校范圍內或者是使用學校提供的賬戶和密碼才能使用圖書館里面的電子文獻。另外圖書館內還有很多藏書沒有實現電子化,在應用便利性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在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必須明確圖書館的功能強化圖書館的功能定位是必然的。圖書館資源庫可以由用戶憑借智能網絡設備進入,并且根據用戶較強的個性色彩和特定目標,通過推薦檢索的方式快速找到用戶所需要的信息,最大限度地為用戶節省時間,提供便利。
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勢在必行。目前,一些高校已經積極嘗試并進行了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運行過程中發現,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智慧圖書館最大的優勢在于借閱的便利性。高校智慧圖書館實現了館藏資源電子化和線上資源的共享,并且借助有關技術增設了自助借閱功能。很多高校圖書館普遍使用超高頻RFIDA技術進行信息處理,但是由于不同圖書館受制于同類資源標簽類型不同、RFIDA技術運用范圍小等問題,使得其在跨圖書館借閱,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及數據增值方面做得不夠到位,這說明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應用上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另外,現在公眾所熟悉的手機借閱及刷臉服務等功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普及。
目前,各大高校已著手建設智慧圖書館,硬件設施基本上已經配備完全,但在軟件升級和應用上還不能達到智慧圖書館的要求。用戶日益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服務需求,與高校圖書館陳舊的基礎設施,過時的管理理念和不太全面的內容形成鮮明落差對比,使得用戶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缺少對用戶屬性信息的收集分析,比如對于有借閱經歷的用戶,僅僅收集了姓名、電話等基礎信息,而對于用戶的閱讀喜好及服務使用,卻沒有形成比較全面的記錄,這對后續智慧圖書館精準化服務造成障礙。二是缺少對用戶數據的挖掘。用戶進入智慧圖書館,缺少對于用戶行蹤的跟蹤和記錄,對于用戶比較偏愛哪些內容、使用時間等無法進行判斷,進而就無法根據用戶喜好進行相應內容推送和精準服務。三是智慧圖書館在后期的推送服務和向導服務比較缺乏,不便于新舊用戶迅速熟悉圖書館,并快速找到需要的數據和信息。
智慧服務設施是提高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水平的重要一環,目前眾多高校圖書館已經采購了多媒體設備、掃描儀、打印機、復印機等服務設施。尤其價值不菲的3D打印機,一些智慧圖書館也已經投入到使用當中,但實際使用的比例并不高。另外,還有一些高校開創性地提供了一些新型服務。比如圖書館3D導航、全景VR等,但僅限于一些水平較高、智慧化程度較高的高校,智慧化設備的開發和使用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各大高校加強智能化創新科技的研發和使用乃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提高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水平,提高圖書館智慧服務設施普及程度的有效保障。
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立,對館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第一,傳統的圖書館館員一般只承擔圖書借閱和圖書整理工作,業務內容簡單,對于館員的專業素質水平要求不高,導致各大高校員工學歷不高、專業對口性較差,在高校智慧圖書館建立過程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圖書館館員服務意識有待加強,僅認為自己是管理者而非服務者,不太關心用戶的體驗感受,這就要求圖書館館員應該經常以用戶的身份到智慧圖書館去感受和體驗,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從而對于智慧圖書館建設提供有效建議,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并踐行到位。第三,圖書館館員工資福利待遇較低,能夠深造和接受培訓的機會比較少。智慧圖書館的建立對于現有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引進一批高素質、能力強的圖書館管理人才是關鍵。為此,解決圖書館館員工資待遇、職稱晉升問題是關鍵。另外為館員提供國內外培訓機會,也是留住高素質人才,加快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中之重。
結合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特點和功能定位,針對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現提出如下解決對策。
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目的在于給全校師生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智慧化服務,優化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是關鍵[2]。首先,開發智慧圖書館App,完善App主要功能,設置圖書借還、圖書檢索、用戶模塊、圖書下載等主要功能模塊,其中圖書借還模塊包括借書、還書、預約借書功能,圖書檢索模板包括書籍檢索、書籍信息,用戶模塊包括用戶登錄、借閱歷史、我的書架、圖書推薦、圖書評價功能。圖書下載模塊包括電子書下載和書籍視頻等,另外增加用戶使用評價反饋模塊,以不斷對智慧圖書館進行功能完善和服務升級;其次,積極開發并引入個性化智慧服務系統,充分發揮大數據資源的價值與作用,優化服務,智慧管理,打造以數據為驅動的個性化推薦服務系統;最后,高校圖書館之間要加強聯系和合作,開發可以兼容和共享的智慧圖書館系統,最大限度實現圖書館資源優化和共享,以智慧圖書館資源為高校和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
單個高校圖書館資源有限,難以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為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資源集聚提供了機會。首先,在新的政策環境和機遇條件下,高校要打破資源壁壘,整合資源、技術和人才,建立共享、共建開放型智慧圖書館,共同滿足用戶的多樣需求;其次,智慧圖書館不應當只有海量信息,還應注意資源的特色,圖書館不是用戶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在信息網絡時代,智慧圖書館應加強資源的條理和分類,強化資源的權威性,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形成獨具特色的智慧圖書館資源體系;最后,為用戶打造微媒體服務平臺,強化線上資源的豐富和完善,繼續優化智慧圖書館的操作系統和服務內容,使得用戶更容易獲取個性化資源,從而激發用戶的閱讀熱情。
目前,微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有著較強的便利性。高校圖書館除了官方微博以外,可以借助微信服務平臺,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快速建設。一方面,通過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實現館員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良好溝通,實現用戶之間關于某個問題的討論,增強用戶獲取信息的延展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借用微信服務平臺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方式,給用戶提供多樣的圖書資源推薦功能,依據用戶特色,為其提供差異化服務,以此提高智慧圖書館在用戶心中的地位,增加用戶黏性,和對圖書館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最后,借助微信服務平臺眾多的用戶群,智慧圖書館可以定期推送關于講座信息或者是新書發布信息,增加用戶的關注度,為最新知識普及作出智慧圖書館應有的貢獻。
英國知名學者伊安約翰遜指出[3]:“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只有依靠智慧館員才能完成。”因此,提升圖書館館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刻不容緩。首先,合理提升圖書館館員的工資水平,制定合理的薪酬體系,激勵現有館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同時積極引進高素質專業圖書館管理人員,提升智慧圖書館管理水平;其次,定期開展對于館員的培訓,采取一些針對性培訓措施,如論壇、講座、宣傳等,提高館員的服務能力,促進館員知識更新,增強館員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館員服務的積極性。最后,通過圖書館員和用戶之間的角色轉換,讓圖書館員深切地感受用戶的需求,轉變原先的被動服務理念和管理思維,將“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落到實處,同時激發館員在服務中的創新能力并給予適當的獎勵。
智慧圖書館的創建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尤其智慧圖書館多種功能的實現,信息平臺的構建是關鍵。首先,可以借助VR、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構建智慧圖書館服務的基本框架。其次,充分發揮云計算所具有的資源集成功能,對數據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重新整理儲存,實現用戶模糊搜索下的精準查詢、智能定位、過濾協同資源、預測用戶操作等功能。最后,圖書管理員利用智能技術和數據庫,可以更好地實現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更容易完成圖書更新、上架借閱等服務,縮短工作時間,提升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用戶的學習體驗感和學習效率。同時,在應用新技術的過程中,既要提前做好云安全的防護工作,又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還有,圖書館要加強對用戶的技術訓練,推動新技術在用戶群體中的應用范圍,切實保障用戶能夠獲取更優質的學習與借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