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玥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在我國古代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圣賢孔子近60歲時仍帶領眾門生遍游諸國,宣傳禮學思想和治國理念,被后人視為研學旅行的先驅。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也在游歷祖國大好河山時創作了許多詩作。沈括、徐霞客的著作成為最好的佐證。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在其發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提出了“在中小學生逐步推行研學旅行”的設想[1],此后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諸多有關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文件,從明確指出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需包含“研學旅行”,到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時既要考慮青少年學生特點,又要遵循人類的成長規律等。研學旅行已經是促進青少年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育人新途徑。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出臺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意見》(以下稱意見),意見強調:“研學旅行是有效銜接中小學校內、外教育的新途徑,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實踐教學育人的新形式”[2]。此后,有關部門相繼頒布的相關文件對助推研學旅行從點到面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數量達到近21.26萬所,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數量約為2.44萬所,普通高職(專科)院校近1430所。根據以上數據可知,新興的研學旅行實踐者眾多,將逐漸成為旅行社市場開發的重要方向,而市場對研學旅行從業人員的數量需求勢必受此影響將大幅增加,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需要結合市場需求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確保輸送的人才與市場有效銜接。
依據研學旅行的開展環境、目的和意義的相異性,研學旅行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勵志拓展研學類旅行,主要通過參觀國內知名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了解其歷史文化、辦學理念等,幫助學生樹立刻苦鉆研、感恩父母、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正確價值觀。
知識科普類研學旅行,重點是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科技館、主題展覽、動植物園等場所,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科技知識、專題知識、自然知識、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開闊學生視野,激發求知欲,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提升綜合素養,培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體驗考察類研學旅行,主要是依托鄉村農家、實踐基地等場所,組織學生現場觀摩、戶外體驗、考察求解、運動鍛煉,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促進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深入與大自然的聯系,在體驗考察中思考獨立自主的意義和團結互助的力量。
研學旅行從業人員服務的對象并不是五湖四海的游客,而是在校學習的中小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求知欲強,需要研學旅行從業人員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講解技能和控場能力。同時中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自律性較低、安全意識薄弱,需要研學旅行從業人員在活動過程中注重組織紀律和強調安全意識。
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喜愛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拓展視野,豐富課外知識,加深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接觸,加強對中小學生獨立意識、團結合作意識、吃苦耐勞、勇擔責任等品質的培養。因此,研學旅行從業人員不僅僅是一名業務知識熟練的導游員,更是研學旅行的組織者、實施者、教育家和安全員。
旅行社傳統的旅游產品是根據游客的時間、景點類型等需求制定,導游只需安排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研學旅行在一定程度上受服務對象的限制,要求研學旅行從業人員不再是被動服務者,而是主動實施研學計劃的主導者。要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情況,有組織、有計劃地將旅游與學習結合,充分發揮校外教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優勢。
通過近期走訪的幾家企業不難發現,銅仁市某區大多數旅行社工作人員的學歷以專科為主,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主要從事導游員工作及旅游線路策劃、計調等工作,而服務于第一線的導游員門檻較低,還有部分是非旅游專業畢業,沒有接受學校系統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素養知識培養,專業性不足,社會氣息濃厚。雖然導游員接待各行各業的人員開展旅游活動,具有豐富的接待經驗,但是在組織學生旅游方面以春游、秋游、夏令營等為主,組織研學旅行起步晚,沒有專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才,也沒有設置專門的崗位,導致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需要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安全意識宣傳能力以及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等相對欠缺。
從2013年提出研學旅行設想至2016年11部門聯合出臺《意見》,研學旅行探索至今在全國已開展多年,但是銅仁市大多數本地旅游企業接觸研學旅行的時間相對較短,面對與企業緊密相關的新興校外教育形式,需要時間調整組織形式、組織方法、線路設計、人員配備等。目前,一部分企業因為沒有研學旅行專業人才,僅僅通過網絡學習、外出培訓、聘請專家短期授課等方式緩解眼前的困難。另一部分企業選擇與有經驗的外地企業合作,由對方提供專業人才進行課程開發、線路設計甚至研學講解等工作,這種完全依托他人的服務方式也讓企業擔心其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還有部分企業則希望與本地高職院校合作,由學校提供理論、技能、課程研發、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支持,從而達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贏。
銅仁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碧江區于2020年9月份綜合評定出第一批“銅仁市碧江區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基地類別如下:愛國主義教育1家,自然景區2家,科普教育1家,青少年戶外活動場所2家,示范型農業3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家,知名企業2家,美麗鄉村1家。基地類別比較全面,基本能夠滿足不同年齡學生的研學需求,但是基地數量還待增加。基地所在區域均距離市區較近,適合開展1日研學旅行,但面向初高中生的2-3日研學旅行,仍需要部分基地在研學內容、品質等方面設置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研學的產品,以滿足更多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向往、加深體驗考察的獲得感。
研學旅行是國家近幾年提出的一種校內教育的延伸教學形式,對高職院校的旅游教育工作者而言,它是一個新興事物,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和學習。旅游教學工作者要根據國家頒布的相關文件,搜集國內外研學旅行文獻資料,結合地域特點和本地旅游市場情況,優化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培養的學生不但是導游員,而且更能勝任研學旅行工作,配合學校開展高質量的研學旅行,將“教育+旅游”這跨界的知識與能力充分發揮,凸顯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優化后的嶄新生命力。
目前的旅游市場已經根據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教育教學計劃作出相應地產品調整。例如銅仁市碧江區,在2020年9月就綜合評定出柑子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百花渡、九龍洞地質科普研學教育基地等13家符合申報條件的基地,當地的旅行社根據此通知作出迅速反應,研學旅行由此正式開啟。但是旅行社非常缺乏這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為學生提供指導服務,而是由傳統的導游員扮演此角色。基于此種情況,當地的高職院校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需要做出及時調整,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旅游管理專業的部分教師已嘗試在《旅行社經營實務》《生態旅游》等課程中介紹研學旅行的相關知識,獲得學生好評。此外還可以提供教育學、心理學、教師禮儀等選修課程。
研學旅行自全國開展以來,得到各省市區教育部門和文化旅游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紛紛結合當地情況評定出研學教育基地、營地。研學旅行方面的教材也逐漸問世,由于研學旅行興起的時間較短,市面上專業教材少,一些教師也沒有研學旅行的實踐經驗,以僅有的教材理論作為教學支撐,增加了教學難度、限制了教學方式。鑒于部分企業對研學旅行方面的校企合作意愿強烈,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經驗、資源等優勢,共同編寫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培訓資料,既滿足教學工作,又充實校內教學資源,還能為幫助企業培養、儲備研學旅行人才提供適宜的培訓材料。
研學旅行市場的發展與鞏固,需要學校、研學基地和開展研學旅行的旅行社之間的深度合作。首先學校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研學旅行模塊,培養教學師資隊伍,結合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時間安排,制定學生實訓實習的時間,讓學生從最初的觀摩學習、頂崗實習到獨當一面的見習,循序漸進地掌握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服務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實訓基地設施設備、專業人員等優勢,為學生爭取更多的研學旅行專家、旅游行業能手授課并指導學生實踐鍛煉;最后,積極與研學旅行企業優秀代表溝通交流,學習行業經驗,累積實訓課程教學經驗。校企合作一方面為學生實訓實習尋找優秀平臺,鍛煉學生崗位能力、提高就業認知;另一方面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進和完善提供新思路,為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尋找好搭檔。
自高職院校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隊伍建設以來,不論是學歷、教學經驗、教學方向與以往相比都有所改變。為了進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專業不斷完善教師隊伍。一是為專職教師提供更多外出深造學習的機會,比如參加國培、國內知名論壇,前往國內外優質旅游院校進修等;二是聘請國內外專家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和指導,汲取更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三是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業內專業大賽,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等,了解更多專業新動態;四是利用互聯網收集文獻、優質視頻、直播等,以此幫助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