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錚 郎園園
(1.寧波市消防救援支隊防火處,浙江寧波 315000;2.寧波市消防救援支隊海曙區大隊,浙江寧波 315000)
眾所周知,通過對火災現場中相關痕跡的調查與研究,既能夠總結出火災事故自身的產生規律,同時也能夠建立起完善的火災痕跡分析體系,并在提升研究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目標。特別是隨著我國先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對于火災調查中痕跡的應用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進一步促進火災事故調查過程中準確性、規范性以及專業性的提升勢在必行。
(1)加強對火災調查中痕跡的分析與研究,有利于響應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相關政策與要求。前文已經提到過,火災事故的頻繁發生不但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經濟損失的層出不窮也極大地降低了社會各界的生活幸福感,而在此其中,因火災而發生的人員傷亡現象也更是削弱了社會整體的發展動力。因此,加強對火災調查中各種痕跡的發掘與分析,能夠實現對火災發生真相的還原,在相關證據的證明下,事故調查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人民群眾加強防范、總結失誤提供了參考。(2)加強對火災調查中痕跡的分析與研究,有力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頻率。相關人員在對火災痕跡進行調查的過程中,通過對各個區域、相關設施的深入勘測,以及對事故原因的分析,逐漸構建起了完善的事故調查體系。而消防、社區等相關部門則通過對體系內容的總結,實現了對區域內人民群眾火情防范教育模式的全面豐富。人民群眾在對火災預防等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有效規避了引發火災的諸多違規操作,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火災事故的發生頻率[1]。
在火災發生的過程中,受火勢的影響,現場中所有物體的變化都會表現出不同的規律,伴隨著物體外在屬性和內在特性的改變,相關人員可通過對其燃燒后具體形態和狀態的分析,來對其痕跡路線進行研究,從而總結出火場變化的主要歸來吧,并以此來為調查人員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準確依據。
總的來說,通過對我國火災發生頻率及引發火災原因的全面總結可知,絕大多數火災往往發生于建筑物之內,因此諸多火情災害通常帶有較強的空間特性。例如,低位燃燒會對墻體表面造成嚴重的燒蝕損害,“V”字型的火災痕跡就是一種明顯表現;而高位燃燒,則會對建筑物內天花板等位置產生影響,漏筋等現象較為明顯。另外,通過對建筑物中火災運行痕跡的研究則可以相應的分析出火勢蔓延的主要方向,調查人員可以通過對這類痕跡的具體研究,來總結出火情真相。
在火情災害發生之后,受時間、環境、風向等因素的影響,火情極有可能被進一步擴大,在此過程中,調查人員要想實現對火情原因的全面分析就必須綜合考慮兩個方面:其一,對內力因素和外力因素進行全面分析與研究,通過對建筑物整體性質的調查,以及對或是猛烈程度的勘測,來對火情進行分級處理。其中,調查人員還需對救援過程中消防人員選擇的撲救方式以及被困者選擇的自救方式做出相應的歸類,從而保證火災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其二,在火場內部,各類火災痕跡往往存在一定的聯系,調查人員在取證時,需對各類痕跡進行全面取證,綜合分析各個痕跡的產生原因,同時還需通過對被困者及周邊群眾的實地走訪調查,來確定引發火情的主要原因[2]。
(1)通過對煙熏痕跡的調查,能夠有效發現火災的著火點。一般來說,在起火點位置,火災痕跡的面積及規模整體較大,且墻面及天花板的煙熏位置較為濃密;(2)通過對煙熏痕跡整體走向的分析,能夠正確勘測出火勢的蔓延方向與燃燒趨勢。通常來說,室內煙氣流動的方向與煙熏痕跡的方向基本一致,正面位置表現為痕跡面積大、且顏色過度均勻,背面位置痕跡則形成較晚,并且痕跡整體規模較小;(3)通過對室內煙熏痕跡的細致勘驗,能夠總結出火情發生時現場各類物體的具體動向及位置變化,從而明確火災產生過程中室內人員的活動特征[3]。
(1)通過對木材燃燒痕跡的分析,能夠依照熱能的具體傳播規律,來總結出火勢的起源和發展變化。總的來說,距離火源越近的物體,燃燒越劇烈,燒蝕痕跡也更明顯,而距離火源越遠的物體,則燒蝕越輕,形態變化也越淺;(2)通過對木材燃燒痕跡的檢驗,能夠準確判斷火場中燃燒時間的長短。木材碳化程度越深,裂紋變化越明顯,則說明火場溫度越高,據此,調查人員可以對火情的發生時間做出精準分析,從而為后續調查提供時間依據。
(1)通過對玻璃破壞痕跡的分析,能夠為后續火情發生原因的總結提供輔助性證據支持。調查人員在對破壞痕跡進行研究時,可通過對玻璃破裂狀態的研究,來得出其被破壞的原因,放射狀破裂通常為外力破壞所造成的,而龜裂狀紋樣則為受室內熱度及高壓的影響炸裂產生;(2)通過對玻璃碎裂程度的研究,能夠分析出火勢的猛烈程度。玻璃碎裂的顆粒越小,說明火場溫度越高、火勢越猛、燃燒時間越長;而玻璃僅呈現出裂紋或者融化狀態,并未碎裂,則證明火場溫度較低且火勢不大,燃燒速度也較慢。
一般來說,在建筑物燃燒過程中,受室內液體自身流動性和滲透性的影響,會在相應的物體表面甚至是瓷磚、地板上留下較為明顯的坑洞及炸裂燃燒痕跡。這類痕跡通常表現為變色、碎裂或是物體鼓脹等。而若有人在不佩戴任何防護物的情況下接觸到這類液體,其手部則會遺留明顯的燒傷痕跡,場地內部在燃燒過程中也會形成一定的燃燒特征,例如“人皮面具”“人皮手套”等。調查人員在對此類痕跡進行研究時,一般能夠通過對場地內部液體流動及燃燒形態的具體分析,來勘測到火場內起火點的準確位置,同時在地面或是墻面上留下人皮手套等痕跡特征的人,則往往為縱火者。
在火災事故發生之后,加強對火災痕跡的研究與分析,既能夠切實實現對事故真相的還原,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維護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同時也能夠全面提升相關部門對于火災事故調查工作的整體效率和質量。在此過程中,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通過對引發火災原因的具體分析,來全面掌握火災痕跡的相關特點及應用方法,在系統發掘火災中蛛絲馬跡的基礎上,保證火災調查工作的有序推進,從而及時面向社會開展火災事故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防范意識,進而降低火情的發生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