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端端 生奇志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海量的數據信息來源、高效的整合功能、便捷的發布機制等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用戶體驗,而且提高了傳媒從業者的工作效率,也前所未有地促進了新聞產品的多樣化。
但同時有研究發現,由于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創作的融合仍然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短板和局限,因此智能媒體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新聞產品質量風險。在此背景下,有學者強調新聞生產過程中需要做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并重,方可規范智能媒體時代的新聞產品的生產制作并提高其質量。
從媒體生態系統的角度審視,智能媒體有利于建構起一個更穩定的傳播價值鏈條,最終實現與新聞產品生產者、受眾、新聞產品生產平臺的相互推動和共同發展;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角度衡量,算法技術使得未來新聞產品的生產制作及效益模式更加多元化、更為可持續。
思考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傳播的相互關系,不僅對新聞傳播業的智能化發展有重要學科意義,同時對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文明也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此外,作為規范新聞傳播行業行為的上層建筑,新聞傳播的規則會隨著經濟、技術等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新聞傳播業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融合,諸多媒體傳播實踐活動呈現出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媒體傳播行為也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表現。在此背景下,新聞產品有了新的質量要求和責任主體,新聞產品的質量標準及其規制也應隨之調整和完善。
相關部門在消弭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產品質量負面影響的過程中扮演著兩個角色:一是行業法律法規的擬定或制定者,二是新聞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者。需要健全與智能媒體發展相適應的行業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在制度、法律等層面的新聞產品質量的剛性標準,并建立健全考核及獎懲機制。比如,制定智媒黑名單、白名單制度,建立有較強可操作性智能媒體準入機制,健全智媒平臺及其從業人員的獎勵懲處體系,建立智能媒體的個人或媒體的征信體系,最終達到保證和提高新聞產品質量的目的。
智能媒體應對積極創造社會效益負有主體責任。智媒平臺應主動探索建立定期向國家和社會公眾公示社會責任履行狀況的機制,包括主動公開履行社會責任、從業人員職業操守、正確引導社會熱點、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應建立和完善主動接受業內專家、社會公眾監督的智媒履行社會責任的考核規范及流程。智媒平臺應全面地進行內部自我檢視,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定期向有關部門報告或社會發布,主動接受監督。
智媒平臺新聞產品的形成由信息智能化采集、加工、推送等多個環節構成,技術開發人員對保證新聞產品質量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效的技術支持能夠幫助新聞傳媒工作者和廣大受眾在智能化媒體時代更好地規避可能存在的新聞產品質量缺陷。
其一,算法編譯人員要依據用戶點擊信息進行代碼的編譯調整,盡可能規避長時間高頻度推送同質化信息加劇信息繭房效應的形成;平臺設計者也需要在頁面設計、內容安排方法等要素上規避引導閱覽、固化受眾行為習慣等影響用戶信息消費選擇的行為。
其二,智能媒體的技術部門需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準入門檻,盡最大可能引進高水平專業人才,新聞傳播業界需要引進思想及業務素質過硬的人才,便于及時在高速頻繁變化的智能媒體時代提供基礎性的技術支持,從而更好地服務大眾,推動人工智能化新聞走上新的發展臺階。
在智能媒體時代,借助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捷工具,幾乎所有人都能隨時隨地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信息發揮不同的“傳導性”,出于環境認知、自我提升、個人興趣、社會認同、尋求價值認同等原因,公眾在媒體參與行為中,可能有意或無意地為自己和他人構建了一個密不透風的信息繭房。絕大部分接觸智媒的受眾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或是新聞傳播的專業培訓,智能媒體在為他們提供展現自己、了解世界的平臺同時也使一些人迷失。于是網絡暴力、人肉搜索與編造傳播謠言等違規違法的網絡行為經常發生,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而,在受眾層面,切實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和媒介使用能力,切實提高遵章守紀的法律素養及培養慎獨慎微的道德素養將是智媒時代的一項重要任務。
人工智能和新聞傳播兩個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極大程度上便利了受眾的信息獲取,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這是新聞傳播業的一場革命。但是在算法推薦等新環境、新技術的推動下,伴隨公眾對于新聞活動的深度參與,權利侵犯、新聞失實、信息繭房等問題也時有爆出。因此,我們需多角度探明智媒時代的發展對新聞產品質量帶來的新挑戰,研究分析其影響機制并積極尋求對策,著力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的新聞傳播環境,不斷推動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