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晨
時政新聞報道的政治性和權威性極強,其導向性極為鮮明,能實現對受眾思想的正確引導。在新時期,傳媒市場變化巨大,涌現出諸多網絡平臺,豐富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面對新形勢,時政新聞報道必須在增強傳播效果和傳媒競爭力上下大氣力。
時政新聞報道高度重視格式的規范性,顯得過于嚴肅。同時,時政新聞報道內容較為枯燥,難以激發受眾的關注熱情。部分記者在開展時政新聞報道的實踐過程中,未能從事件素材中深入挖掘出有價值的核心內容,生硬照搬領導講話,未能清晰準確地報道要點。
時政新聞報道普遍具有嚴肅穩重的風格,在表達方式上缺乏親民性,不夠接地氣,難以與受眾產生良好的心靈共鳴。部分時政新聞報道沿用“空話套話”,缺乏趣味性和口語化。
當前,新媒體時代下,各類新媒體層出不窮,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新媒體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并依托網絡平臺,形成通暢的傳播渠道,具有較高的新聞傳播速度,且形式新穎,逐漸掌握了新聞報道的話語權。
時政新聞報道在社會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時政重大事件均由時政新聞報道實現對社會受眾的廣泛傳播。媒體應對時政新聞報道內容進行創新,既要關注新聞事件本身,又要對新聞事件的后續發展和產生的影響進行跟蹤報道,形成報道專題,增強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的豐富性。要形成接地氣的新聞報道,實現對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的拓展延伸。
另外,時政新聞報道要注重凸顯時效性,第一時間向群眾傳遞黨的最新方針政策、重大會議內容等。
時政新聞報道應樹立“大新聞”意識,打造優質的主流新聞。時政新聞報道不僅要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報道,還應報道與時政新聞相關的衍生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新聞內容,增強輿論影響力。新聞記者應實時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熱議話題,如舊城區改造、城市綠化、公共設施建設等,將群眾熱議話題作為新聞的重點內容,助力時政新聞報道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據主流地位。
時政新聞報道在保障真實性的基礎上,要對報道風格進行創新,采用親民、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并盡量增強口語化,靈活運用網絡用語,形成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風格。
要想實現新聞價值,就得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為獲取受眾青睞,時政新聞報道應對語言習慣進行調整,契合受眾的喜好,改進傳統的過于嚴肅規范的語言風格,增強新聞語言的表現力和吸引力。要避免新聞稿件過于生硬,通過精心策劃,增強稿件的表達效果。新聞記者要盡量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故事性,形成跌宕起伏的內容風格,增強新聞報道的生動性,形成深度報道。
要避免使用生硬僵化的官方語言,盡量減少對生僻字和長句的使用,增強新聞報道的活潑性和通俗性,少說甚至不說空話、大話和套話,拉近受眾與時政新聞報道的距離。
要形成特色鮮明的節目編排。電視時政新聞具有較強的可視性,能增強受眾的視覺體驗,為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享受。通過電視媒介開展時政新聞報道,要對新聞節目進行合理的編排剪輯,將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穿插起來,消除受眾的心理和視覺疲勞,獲得受眾的青睞。
時政新聞報道要深刻認識到新媒體的巨大優勢,與新媒體加強深度合作,實現雙贏。時政新聞報道要靈活運用網絡平臺構建的傳播渠道,對權威性的時政新聞內容進行及時發布,在短時間內迅速搶占輿論制高點,實現對受眾的有效引導。
時政新聞報道要加強對新媒體的利用,依托網絡平臺和新媒體技術,拓寬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路徑,增強傳播效果。
例如,中央電視臺結合新媒體構建央視影音APP、手機客戶端等,受眾能通過手機客戶端實時點播已經播出的時政新聞報道節目。受眾在觀看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還能實時發送彈幕,形成線上互動。
另外,中央電視臺還創建了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不僅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實時發布時政新聞報道內容,還能在后臺對受眾評論進行收集回復,并接收受眾反饋,對時政新聞報道進行優化改進。
時政新聞報道要通過與新媒體的深度合作實現良好的融合報道,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時政新聞報道可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視頻,并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還可開通直播入口,設置時政新聞互動話題,促進時政新聞報道實現與受眾的良好互動。
綜上所述,時政新聞報道的現狀主要體現在時政新聞報道內容較為枯燥、時政報道風格過于穩重、新媒體的優勢日益凸顯等方面。對此,要通過對時政新聞報道內容進行創新、對時政新聞報道風格進行創新、加強對新媒體的利用等路徑,有效實現對時政新聞報道的突破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