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移動網絡得到廣泛運用,新的服務終端開始興起,互聯網信息不斷涌現,信息傳播的市場競爭也越發激烈,讓傳統媒體難以滿足受眾提出的要求。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傳達到基層,是媒體的重要職責與重大使命。
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轉型的方向,是技術發展和市場推進的最終結果,也是新時期促進基層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依托。各級融媒體中心要優化采編流程,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進一步融合,強化主流媒體的傳播力與公信力。
各地方媒體同時具有事業屬性和市場屬性,地方媒體的重復建設與重復覆蓋,造成媒體資源分布相對不均,進而深陷無序競爭與過于膨脹的境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優質資源開始向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匯聚,地方級媒體的資源比較匱乏,造成廣告額下降、內容生產缺少監管等問題的出現。地方媒體難以購買到高質量的電視劇與電視節目,使得地方媒體步入衰退期。
融媒體時代下,網絡媒體給受眾提供了獲取新聞的更多渠道,受眾新聞消費習慣也在改變。調查數據顯示,在2016年,每人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大概是152分鐘,比前一年的156分鐘少了4分鐘;2016年,人均每天觀看新聞節目的時間大概是19分鐘,比2015年少了2分鐘。
為了更好地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要求,地方融媒體中心務必對新聞采編的流程進行完善、重組,以實現新聞快速、高效傳播的目的,使新聞報道形式更加多樣化。
唯有部門設置完善,才可以實現快速高效融合報道的目標。比如,融媒體中心可以按照行政中心、新聞中心、技術中心及運營中心的架構建立。其中,新聞中心負責全媒體平臺新聞的搜集、編輯、審核與發布。媒體平臺包含電視、報紙、短視頻號及微信公眾號等,突破各類媒體間的壁壘,做到“一次采集、多次分發”,實現資源共享。
傳統模式的新聞采編流程較為死板、固化,不適用于融媒體時代。新時期,重組采編流程、統一進行指揮調度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地方融媒體中心應有效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既要成為新聞報道與輿論引導的核心力量,又要給本地群眾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從而促進該地區社會的發展。所以,應結合本地民生情況,來構建融媒體中心的采編流程。
②線索搜集。掌握有用線索是融媒體新聞生產的前提。地方融媒體中心要創建線索采集平臺,以便更好地對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達到資源共享、集中處理,時刻了解民生民意、社會焦點以及政策落實等信息。
③選題策劃。選題策劃是采編工作的核心。想增強新聞影響力,就應該準確篩選、判定哪些內容適宜作為傳播重點。地方融媒體中心應樹立品牌意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落實好選題策劃,不斷提出新觀點與新建議。
④統一調度。信息傳輸得快速且準確是當下受眾的主要需求。在做好選題工作后,地方融媒體中心向記者發布任務,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及攝像記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獲得優質的新聞素材,再由指揮調度平臺來追蹤、監督任務的完成情況。
⑤全媒體采編。在完成新聞采訪后,記者應快速把視頻與圖文內容提交到編輯平臺,再由廣播、電視、報紙以及新媒體等傳播載體依據自身傳播的特征來挑選所需要的內容,同時做好二次加工,生產最后的內容產品。
⑥三級審核。首先由責任編輯進行初審,再由媒體負責人進行復審,最后由融媒體中心總編輯完成終審,把好新聞審核發布的關卡。三級審核制度能夠確保信息客觀、準確、真實,還可以避免因為編輯本身知識儲備不足與工作疏忽而導致的失誤。
⑦刊播聯動。形式與載體上的創新是媒體的長期任務。融媒體中心在做好廣播、電視及報紙新聞的基礎上,再借助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來進行推廣,以完成多渠道的發布。
⑧效果評估。新聞發布推送后,要精準衡量各個傳播渠道所取得的傳播效果,包括曝光率、粉絲量及閱讀量等,從受眾的角度來分析表述方式、展現形式是否恰當。
融媒體中心的發展需要先進技術支持。在實踐過程中,堅持移動優先這一原則,采編工作者借助融媒體APP或計算機終端,把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素材傳輸到素材庫,編輯對內容進行整合、二次創作及播出分發,以廣播、電視、報紙、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為傳播矩陣。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媒體融合已成為當今媒體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因此開展融媒體中心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借助融媒體中心建設,做到對新聞的全面報道,在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增強了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及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融媒體中心應依據本地特點,持續優化融媒體平臺系統,進而做到功能與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