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奇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媒體共同發展,極大地擠占電視新聞媒體的生存空間,對其從業人員所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迎接新挑戰,必須在職業素養、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提升和轉變。
當下互聯網飛速發展,并得到極大的普及,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更青睞于方便攜帶且操作容易的智能手機,信息的呈現方式也從文字為主轉變為文字、圖片與音頻、視頻的結合。各種媒體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發展為融媒體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各項技術的加持下,短視頻搭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越來越多的商家發現了短視頻平臺的商機,短視頻播放量逐年走高,整個行業呈井噴狀態。由于短視頻平臺飛速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變得輕松簡單,往往事情一發生,隨后就有相關內容的短視頻出現,甚至還有當事人發出的視頻,這就讓電視新聞媒體陷入了尷尬境地。電視媒體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在電視新聞發展初期,獲得了一致好評,以動態化信息在傳統媒體中獨樹一幟。但是隨著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網絡短視頻火爆,受眾可以自主搜索想看的內容并且調整觀看速度和觀看順序,進行轉載與評論,這對電視新聞媒體產生了巨大的威脅。顯而易見,傳統媒體已經暴露出了較多的問題,難以與網絡新媒體抗衡。
融媒體時代下,因為技術的革新,新媒體的制作周期更短,制作成本更低,傳統媒體處于發展劣勢,陷入困境。所以電視媒體如果想要重新贏得受眾青睞就必須及時轉型。
短視頻由于制作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而大受歡迎,但短視頻的制作人員并不都是專業出身,其采制的一些短視頻內容質量較差,甚至存在導向錯誤。傳統媒體新聞的特點是專業化和深度化。其制作周期較長,可以新聞專題的形式出現,邀請相關專家對新聞進行深入分析,注重展示細節,這些都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
在當今時代,誰能使受眾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誰就能夠占據有利的發展位置。電視新聞媒體要與新媒體相融合,堅持以效果論英雄,充分運用融合傳播手段,改進敘事方式和話語表達。比如,央視新聞新媒體拓展“正直播”業態,全面覆蓋國內外熱點新聞;推出新媒體欄目《相對論》,選取熱點議題進行深度訪談。2020年國慶前后,央視頻推出“向國旗云致敬”系列新媒體直播,吸引廣大用戶互動參與,激發愛國情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前后方共投入5500多人的采編播力量,先后派出216人報道團隊深入湖北防控一線。多平臺發布疫情報道超110萬篇次,超過2200家國際主流媒體持續引用轉發總臺疫情防控報道,多項數據刷新海內外傳播紀錄。推出《總書記指揮這場人民戰爭》《同心戰“疫”》《共同戰“疫”》《戰疫情》《武漢戰疫紀》《最美逆行者》《天使日記》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濃厚輿論氛圍。
新聞固然要注重真實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就不能生動有趣。新聞工作者要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入挖掘,使內容更加飽滿、更加生動有趣。在報道電視新聞過程中,要避免說教模式,避免平鋪直敘,避免枯燥敘事,可以設置懸念,吸引受眾產生追問的興趣,讓報道波瀾起伏,一環扣一環。
為了讓報道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實立體,就必須注重對細節的描述。一個表情、一個動作的抓拍,都能讓人物變得更鮮活。隨著可視化手段的豐富多樣,圖解新聞僅僅“可視”不夠,還需“可動”。
如今,很多電視媒體生產出了動新聞、數據新聞、時空新聞等一系列創新產品,掀起了一場“視覺盛宴”——動新聞利用電腦3D特效還原新聞現場,增強了新聞的畫面感和可視性;數據新聞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托,通過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將海量數據用可視化的形式親切表達;時空新聞則帶給用戶一次穿越時空的“新聞旅行”。嶄新的新聞形態將讓更多生動、易懂、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更快的速度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電視新聞人應踐行互聯網+新聞的理念,尋求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生產的全新生態。
現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電視新聞媒體也必須借鑒新媒體優勢,在堅守自身特點的情況下,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找到適合的轉型之路。
電視新聞工作人員必須充分意識到自己專業化的優勢,用細節和質量打動觀眾,利用新媒體技術升級轉型,使電視媒體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