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譯丹
新媒體的發展與進步吸引更多受眾將注意力轉移到新媒體上,使傳統電視傳播方式發生一定的轉變。為豐富傳播方式,拓寬傳播途徑,給大眾帶來新的觀看感受,省級電視臺需要不斷更新和優化自身的新聞欄目,從受眾需求出發,制定科學的轉型方案,推動新聞欄目可持續發展,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省級電視新聞節目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由于互聯網新聞的即時性較強,傳播速度較快,深受年輕群體喜愛,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的出現,為互聯網新聞推送提供了重要渠道。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等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前電視新聞的受眾大多為老年人,人口老齡化雖然提高了老年群體的比例,但青年受眾群體的流失卻阻礙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和進步。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類節目資金匱乏,新聞節目制作人素質大多較低。一些新聞編輯人員專業知識儲備不夠多,創新能力較低,缺少新聞敏感性,無法從收集的素材中編輯出人們想看的愿意看的內容,不了解市場受眾的新聞需求,常常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主觀臆斷,導致電視新聞節目質量較低。
此外,一些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人員缺乏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面對突發問題,不能及時采取解決措施。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顯得不夠新穎和獨特,形式不夠多樣,整體創新性較弱,限制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和進步。許多電視新聞正著力轉型,致力于優化節目形式和內容。
新媒體環境下,省級電視新聞節目若想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就需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使新聞工作者從新聞內容的制定者和生產者轉變為新聞產品的傳播者和運營者。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記者、編輯、媒體三者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三者是相互促進的。多樣化的媒體成為媒體從業者依附的對象,新聞工作者甚至可以運營自己的自媒體,探尋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在個人賬號中發布,引來更多流量。
省級電視臺在引進人才時不僅要考察其文字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考察其信息挖掘處理能力、新媒體運用能力等,將更多技術人員引入到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制作中,滿足新時代新聞工作需要。
新媒體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其傳播方向是多維度的,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和制造商不僅可以迅速了解受眾對內容的反饋,還可以在新聞節目中插播互動環節,讓受眾在觀看新聞的同時,即時發問,從而主動參與到新聞的制作和生產中,增強其參與感。
因此,電視新聞節目若想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運用新媒體技術,創建多媒體的互動載體,打造全民參與的平臺,真正做到與人民同在。
例如,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將VR技術引入到新聞節目的制作中,并開設了網絡觀看平臺,實現多媒體全覆蓋,豐富了受眾的觀影感受,讓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突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播形式。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中,人們看到的新聞大多與時政相關,雖然權威性較強,但與民生聯系較少,貼近性不足。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加快,為緩解受眾的審美疲勞并減輕他們的工作生活壓力,省級電視新聞節目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及時了解受眾的喜好和需求,走進基層挖掘新穎題材,打造優質的電視節目,轉變人們對新聞節目的固有看法,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因此,電視節目組需要加強選題工作,挑選出合適的新聞題目,收集網絡熱點話題,學習網絡語言風格,打造各個年齡段人群都喜愛的新聞節目。
此外,當前許多年輕受眾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設備是智能手機和電腦,省級電視臺可在社交平臺中創建自己的賬號,讓新聞在手機客戶端同時播出。
新媒體環境下,省級電視臺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新聞節目若想實現創新發展,就需要從本省情況出發,挖掘本省特色,打造品牌,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在新聞節目的采集環節,記者需要扎根于民眾中,不斷挖掘熱點;在制作環節,融入信息技術,邀請受眾參與到節目的制作中;在審核環節,需制定新的標準,把節目的創新性和互動性作為評價標準之一。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各傳統媒體對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有了更加清晰、更為全局化的部署和規劃,視野更加開闊,融合發展步伐邁得更大。省級電視臺新聞節目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需要提高新聞質量,更新和優化新聞播放形式,引進技術人才和設備,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了解觀眾的需求,選擇新穎獨特的模式,整合新媒體內容,搭建產業聯合的橋梁,促進欄目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