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嬌
近年來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呈現螺旋上升趨勢,傳統媒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媒介融合作為新媒體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依托媒體傳播環境產生的,傳統電視節目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方式已經難以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電視節目的創新迫在眉睫。融媒時代下的電視節目時代性和數字化特征較強,電視節目制作者面臨媒介融合這一難題。電視節目若想實現新的突破,就得打破傳統理念和模式,引進新的技術和人才,不斷更新和優化節目內容和形式。
媒體融合時代下電視節目傳播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轉變,其傳播途徑從原來以電視屏幕為載體到當前不限于電視的多種屏幕為載體。美國著名學者尼爾波茲曼指出“媒介即隱喻”,不僅繼承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的理論觀點,還道出媒介本身具備的文化力量。此前電視傳播的受體是被動接收信息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需求的內容,只能跟隨電視節目更新的步伐前進,而現在的傳播目標面臨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且可以對傳播媒介進行點評,成為接收節目的主體。在電視節目的制作環節中,用戶反饋的內容也成為節目內容的一部分。當前的傳播形態也更加新穎和多樣,各種視頻軟件的發展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用戶只需動手一劃,便可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總之,傳統的電視策劃思維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微視頻等方式已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傳播形態,滿足了大眾對媒介的需求。
電視節目的編導在對節目進行編排和創作時,首先要確定好節目播出的內容,把握好制作的風格,找準節目的受眾群體。
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注重寓教于樂,擴大了受眾群體范圍,讓各個年齡段的受眾都能被吸引。作為我國綜藝節目類的一股清流,《朗讀者》每期邀請的嘉賓和朗讀的故事都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且嘉賓類型多樣,不僅有功成名就的企業家、演員,還有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發光發熱的素人,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為的是引起觀眾的共鳴。朗讀嘉賓與主持人進行溝通時也傳遞了真誠,拉近了受眾與節目的距離。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媒介與技術的融合更為深入。為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增強觀眾與節目的溝通與交流,讓觀眾獲得存在感和發言權,在電視節目中增加互動環節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娛樂節目,電視臺都需要將鏡頭對準基層民眾,站在大眾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增強節目的親和力。以《中餐廳》為例,此類節目打破了傳統的棚內攝影的模式,除了有家喻戶曉的明星參與之外,還邀請了廚藝精湛的素人廚師,并邀請一些觀眾參與到食物的品嘗和游戲環節中,非常接地氣。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電視行業發展非常迅速。千篇一律的節目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審美疲勞,若想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就需要不斷創新節目形式,彰顯節目風格,豐富觀眾觀看感受。
以生活類綜藝節目《很高興認識你》為例,該節目主要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邀請七類不同的有趣素人參與錄制。為提高關注度,節目組還在直播中與觀眾進行互動,推動了故事的發展,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該節目的制作非常貼近生活,嘉賓在不同的地區與當地居民共同完成活動和游戲,體驗生活的樂趣。與傳統的綜藝類節目相比,該類節目真實感更強,在潛移默化中治愈了人的心靈,節目風格是非常獨特的。
電視節目制作者應拓展內容傳播的渠道,不再局限于通過電視傳播信息,要認真研究不同平臺、媒體、終端的特點,制造網絡傳播熱點。
目前,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機移動終端APP、電腦網頁版、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抖音等APP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應用軟件。在媒體融合時代下,電視節目若想脫穎而出,就需要掌握三類平臺的特性,推行臺網并重的全媒體傳播方式,幫助人們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第一時間獲取優質的節目資源,更加便捷地觀看電視節目。電視節目要提高自身的質量,提高觀感度。此外為宣傳電視節目,需要將電視節目中精彩的內容剪輯成小視頻,上傳到網絡傳播平臺中,合理設置話題,引導用戶對內容進行點評和討論,增加節目熱度和流量,吸引更多的觀看者。為運營好電視節目的各個新媒體賬號,還需要引進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營銷專家,從而實現漲粉和引流的目標,為后續電視節目的宣傳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獲取的信息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信息傳播速度也日益加快。電視節目若想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就需要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市場發展趨勢,明確節目定位,更新節目形式,拓寬節目宣傳途徑,將電視節目作為產品進行營銷,引導受眾在互動中獲取優質的體驗感,推動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